分享

后周世宗柴荣难道没有看出赵匡胤的野心吗?为何不提前收拾他?

 随缘8341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前言

众所周知,北宋能够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是建立在后周的基础上。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中难得的大有为之君,他也是五代中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皇帝。然而在他不幸英年早逝之后,他所倚重的大将赵匡胤却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很多人就想问为什么柴荣不提前把赵匡胤给收拾了?窃以为柴荣对于赵匡胤的态度是通盘考虑的结果。首先,当时的国家形势是需要赵匡胤这种人才的;其次,他在去世之前是有周密安排的,他并不担心赵匡胤。

文章图片1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一、借力打力

1、 武人乱国的形势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策略失当,对叛军没有除恶务尽,导致叛军的残留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图谋自立。唐代宗担心他们再来一次安史之乱,多次派兵进剿,然此时的朝廷已然虚弱不堪,不但无法根除祸患,反而让更多的将领滋生出不臣之心。

面对这种存亡之危,唐朝皇帝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大力发展禁军,并将军权交予宦官,意在防止禁军落入心怀不轨的武将手中,结果宦官在掌握了禁军军权后,权欲熏天,不断侵蚀皇权,使得朝廷愈加萎靡;其二,以藩镇制衡藩镇,意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结果藩镇的数量不断增加,朝廷走进了死胡同。

文章图片2

唐朝末年的藩镇分布

各藩镇为了守住自己的特权,拉拢地方豪强,招募当地人入伍,培植牙军,以军队来掌控地方,形成军阀。对于藩镇节度使而言,要想拥有军队的忠心,必须得给予兵将们比朝廷军队更好的待遇。对于藩镇兵将而言,有钱景就好使,没有钱景,说什么都白搭,毕竟干的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计。

武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提升到一个可怕的段位,他们被环境造就出了强烈的'嗜利心',不管是谁,只要保证不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兵骄则逐帅,帅骄则叛上'。唐朝灭亡之后,从后梁到后唐、后晋,再到后汉,这种武人乱国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日益严重,甚至连禁军都染上了这种军阀习性,后唐的李嗣源,后晋的石敬塘,后汉的刘知远,都是在禁军的拥护下坐上皇位的。

文章图片3

五代军阀混战

2、 强干弱枝的策略

郭威在被禁军拥立为皇帝,建立后周之后,决心彻底改变安史之乱以来的这种混乱局面。他奉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先强化皇帝的军权,他把戍卫皇帝的班直扩充为殿前军,并让自己的外甥李重进担任指挥使。

接着将拥有调兵权的枢密使一职交由文臣担任,然后开始对藩镇下手,通过在全国各地征召禁军士兵来减少藩镇的兵源,通过征召藩镇工匠入京,逐步剥夺藩镇的武器、甲胄制造权,通过界定藩镇军队的职能来剥夺藩镇的民政权。当这些利好的政策还没完全发挥出效力的时候,郭威就突然病逝了。好在他立了一位比他更加精明强干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义子柴荣。

文章图片4

高平之战形势图

柴荣刚上位的时候,契丹就想着重复耶律德光的故事,柴荣自是不会给契丹机会,他选择了御驾亲征,结果因为禁军的底子实在是太烂,差点被坑死,像禁军里的高级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人竟然罔顾大局,不管皇帝死活,要么畏敌不前,要么干脆率军逃遁,得亏有殿前军死战不退,方才有了高平大捷。

柴荣借着此战树立起的威信,秉承着义父的遗志,对禁军进行了深化改革,推行了《制旨兵法》,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武人的服从性,制定了兵将们的奖惩和保障机制,让兵将们肯战、敢战。然而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当时很多大将都是从后汉、后晋,甚至后唐一路干上来的,思想上早已固化,很难被改变,包括柴荣的岳丈符彦卿,偏偏柴荣还不能一下子把这些人全给撸了,那么只能通过培养新人来约束和顶替老人了,赵匡胤就是这些新人中的一员。

文章图片5

后周世宗攻占南唐的淮南地区

二、知己不知彼

1、 身后事的安排

柴荣称得上是五代第一帝,他不仅把军事搞得好,民生也搞得很不错,对于统一天下的思路也很清晰,可惜天不假年,他在北征契丹,正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突患重病,班师回朝后不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九岁。他南征北战,终日劳累,自己虽然知道身体不大好,但是绝没有想过自己的寿命会如此之短,因此他在身后事的安排上多少显得有些匆忙。

首先,明确自己的长子宗训为皇位继承人;其次,任命了三位宰相为辅政大臣,并让这三位宰相都兼职枢密院的差使,算是军政一把抓;再次,将国戚张永德执掌的殿前司交给亲信赵匡胤,并让亲信韩通架空执掌侍卫司的国戚李重进;最后,将国丈符彦卿加封为魏王,并立宣懿皇后(符彦卿的大女儿)的妹妹为第二任皇后。

文章图片6

后周外部形势图

柴荣的这一番安排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高明至极,宗训年幼,皇权必然旁落,那么只能尽可能地给宗训留足成长的时间。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在宗训长大成人之前,无人能够篡位。现在能够威胁宗训皇位的力量是形成了四股,第一股是三位宰相,第二股是以张永德、李重进为代表的皇亲国戚,第三股是禁军,第四股是地方节度使。

四股中威胁最大的当属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但是现在他们二人彼此不和,手上的兵权也被削夺了,再加上宗训的亲外公,魏王在地方上享有崇高威望,且有兵权,张、李二人是很难成事。威胁次一点的当属禁军,但是侍卫司的韩通和殿前司的赵匡胤一向不和,彼此之间会形成一种小平衡,加上他们只有统兵权,调兵权在三位宰相手里,也是很难成事的。威胁最小的就是三位宰相和地方节度使,三位宰相在位次上有高低之分,自然彼此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也同样形成一种小平衡,地方节度使的话,只要有禁军在,有魏王在,也没问题。

文章图片7

柴荣临终前对禁军所做的人事安排

2、 低估了赵匡胤的实力

柴荣临终之前的安排相当于打造出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平衡体系。按道理来说,只有皇权才能打破这种平衡,怎么赵匡胤就能破? 如果赵匡胤只是柴荣心中的赵匡胤,那肯定是破不了的。在柴荣心中,赵匡胤虽有野心,也有能力,但是因为升迁快,所以在军中的根基不深厚,为人也还算坦荡,就算有作乱的心思,基本是没有成功的希望,宗训的外公、三位宰相、张永德和李重进,还有韩通,他们都不会同意。

先说野心,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在五代军阀混战的环境中长大成人,有强烈的匡扶乱世之心。他在跟着柴荣南征北战时,对帝王二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就成为了禁军大佬,他的目标不会是成为符彦卿那样的人物,他想要的更多。当柴荣病危时,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他想成为柴荣一般的帝王。

文章图片8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再说军中的根基,赵匡胤虽然没有像张永德、李重进和符彦卿那样的资历,但是因为他很会为人,善于结交朋友,他的关系网遍布禁军,就连韩通的侍卫司里都有不少大将是他的朋友,比如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韩令坤。最后说各方势力的态度,对于魏王来说,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赵匡义,无论是柴家,还是赵家,他们符家的富贵不会受影响。

对于张永德和李重进来说,已经在柴荣临终时被拿捏了一番,实力被削弱得厉害,加上后周立国不长,宗室力量薄弱,他们很难作出大动作,而且张永德算是赵匡胤的老上司,二人平日里关系处得很不错,只要赵匡胤能够确保他的富贵,他又何必去冒风险?对于三位宰相,有一话叫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现在宰相刚好是三位,只要赵匡胤制造点危机效应出来,然后再拉一个,打一个,那么从他们身上获得调兵权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文章图片9

陈桥驿兵变

结语

综上所述,柴荣并非不知道赵匡胤有野心,同样他也知道有野心的不仅仅只有赵匡胤,乱世之中,谁不想成为刘知远、郭威这样的幸运儿?他总不能把所有怀揣野心的人都给收拾了吧。天下未靖,一旦柴荣自毁根基,那么契丹、南唐、北汉等势力都会如饿狼扑虎一般将后周撕个粉碎。

柴荣只能将这些有野心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尽最大可能让他们达到一种势力平衡,确保后周江山的稳固。然而柴荣把所有人都看得很准,唯独把赵匡胤给看走眼了,他低估了赵匡胤的实力,让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不过这也是时势造英雄,按当时的形势,就算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其他人,当时的环境是很难包容一位幼年天子的,就算是赵匡胤搞了'杯酒释兵权',依然不敢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年长的弟弟。

参考文献:

《宋史》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