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桥兵变的幕后真相(柴荣-赵匡胤)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马克思韦伯说,魅力型君主是不稳定的。

1

李重进与张永德二人,既是柴荣的得力干将,也是他皇位传承的最大威胁。

如果柴荣不死,以他的威望,自然可以弹压住二人的野心。

然后慢慢培养柴宗训,儿子长大成人了,那就高枕无忧。

可惜就在于,柴荣没能再多得十几年的阳寿。

不但统一大业饮恨中断,皇位传承也变成非常棘手的问题。

所以,当柴荣身体抱恙,自知时日无多后,就要对李重进、张永德二人动手了。

柴荣最后一战是攻伐幽州,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结果行军路上发现一个口袋,内有一块木板,写有“点检作天子”的字样。

熟悉历史就知道,这种事肯定不是出于天意,而是人为操作的结果。

柴荣回京后,便罢免了张永德的禁军兵权,由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

“点检作天子”事件背后,要么就是柴荣自己制造的,要么就是李重进使坏。

无论如何,柴荣是找到了削除张永德兵权的借口。



2

但剩下的李重进也没有高兴太久。

柴荣临终之前一年,李重进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出镇淮南,就没有再召回京师。

除掉两个最有威胁的禁军将领,柴荣重新洗牌了两大禁军系统。

其中殿前军由赵匡胤统帅,侍卫亲军则由韩通实际统帅(名义上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仍是李重进)。

柴荣重新安排的两位禁军统帅,也是暗含深意的。

赵匡胤是殿前军系统杀出来的名将,是柴荣一手提拔的亲信。

韩通则是侍卫亲军系统出身,代表可以与殿前军分庭抗礼的势力。

赵匡胤与韩通分别执掌两军,又是当年李重进与张永德相互抗衡的翻版。

这样的洗牌结果,已经是柴荣在仓促之间,可以做到的最好的安排,但柴荣最终仍输给了时间。

我们仍要强调,柴荣做皇帝一共只有六年,上马征战四方,下马搞内政礼法。

还要抽出身子,平衡李重进与张永德的野心,打压侍卫亲军,扶持殿前军,最终形成两军分庭抗礼的局面,也都是在短短六年中完成的。

公元959年七月,宗柴荣刚刚安排好身后事,就一命呜呼了。

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3

柴宗训年幼继位,当然无法亲政。

朝中大权由三位宰相执掌,范质和王溥、魏仁浦。

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潜在的威胁其实所有人都看得到。

朝中人心不稳,谣言四起。

掌管殿前军的赵匡胤,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不安定因素。

宰相团中,王溥早与赵匡胤暗通款曲。

殿前军是赵匡胤直接统领,之下的石守信、王审琦也都是赵匡胤死党。

即使是在侍卫亲军中,除了韩通,之下的韩令坤、高怀德,也是赵匡胤一党。

真正在身份资历上,能压过赵匡胤的,李重进、张永德,都被排挤出禁军了。

所以虽然大家都能看出赵匡胤的威胁,但朝中实际已无人有实力压制赵匡胤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边关传来情报,辽国和北汉入侵。

宰相团都是文官,只能派赵匡胤率领禁军出征迎敌。

赵匡胤和弟弟赵匡义,谋士赵普,正月初二就率军出征,到达了汴梁几十里外的陈桥驿。

晚上休息时,赵匡义、赵普和禁军将领们,拿出准备好的黄袍,跑到赵匡胤营中,黄袍加身,高呼“点检作天子”。

赵匡胤被众将官裹挟着披上了黄袍,只好率军回师,夺取政权了。

这就是历史上的黄袍加身。

其实这整个的事件,都是赵匡胤集团炮制出来的。

从辽国和北汉入侵的军报,一直到黄袍加身,剧本都是照抄。

韩通作为京城唯一有兵权的反对派,当然是赵匡胤一伙重点的照顾对象。

这边黄袍一加身,立刻派兵抓捕韩通。

韩通正在宫中当值,听闻兵变,赶紧往家跑。

王彦生直奔韩家,将韩通及其一家全部杀光。

史书记载,韩通准备联络禁军,但韩通未必能控制禁军,其属下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都是亲附赵匡胤的。

所以韩通更像是被赵匡胤一党,直接杀害的。

接下来还有两位宰相,范质和魏仁浦,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自然好办。

王溥做带路党,带兵威胁一下,两位宰相只能俯首就范,顶多落几滴泪而已。

之后就是例行禅让程序,翰林学士陶谷拿出禅代诏书,估计是早就准备好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登基称帝,国号宋,是为宋太祖。

回顾一下,正月初一得到军报,派赵匡胤出征。

正月初二出征,晚上部队到达陈桥驿。

初三早上黄袍加身,然后率军回京,同时派人诛杀韩通一家,威逼二位宰相。

初四赵匡胤登基称帝。

这样紧凑的剧情,军中有黄袍,登基就有诏书,如果没有提前反复修订的剧本,各位演职人员的通力合作,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当时的情境下,赵匡胤陈桥兵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毕竟后周仍是强敌环伺的状况,统一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幼帝才七岁,想等他长大成人,时间太长,变数太多。

且不说国内仍有很多蠢蠢欲动的军阀,四面的强敌也仍旧虎视眈眈,迟早会生变。

对于后周政权来说,换个名字,改个姓氏,其实没什么损失。

反而是拥立了一位战功卓著、素有威望的大将,才能打消国内外的动荡,继续推动雄主未竟的事业。

从国家大势角度讲,不能过分指责陈桥兵变的道德缺失

赵匡胤夺权,私德有亏,但于国于民,确实是得到了有利的结果。

后世有很多人基于对一代明君柴荣的尊敬与怀念,也在探讨是否有办法阻止陈桥兵变的结果。

我们认为是没有办法的,并非柴荣做得不够完美,而是大势使然。

赵匡胤是罪魁祸首,但李重进和张永德也不是无私之辈,如果他俩掌兵权,结果一样会造反,历史不会有什么不同。

有人提出柴荣应该把老岳父符彦卿调回来坐镇京师,但符彦卿也同时是赵匡义的岳父,对他来说,姓郭姓柴姓赵区别都不大。

要把这些人全杀了,那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这批军头会崛起,结果恐怕还是一样。

其实在当时的乱世大背景下,只有皇帝本人有足够威望,才能玩得起左右制衡的帝王术。

就像马克思韦伯总结的,魅力型君主是乱世所需要的统治者,但魅力型君主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会逐渐转变为传统权威型君主传承模式。

五代十国都是典型的魅力型君主,所以皇权更替混乱无序,雄主死,江山亡。

北宋建立后,统一天下,重建了伦理秩序,皇权更替才慢慢完成了魅力型向传统权威型的转变,逐渐趋于稳定有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