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秀珍 | 秋分时节割稻忙

 丁中广祥 2021-10-01

秋分时节割稻忙

仪征  陈秀珍

作者陈秀珍女士,1963年出生,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会计工作,退休后喜欢写点小文,多篇文章散见于《扬州晚报》《扬州时报》《江都日报》《仪征日报》《扬州诗文》《白沙》等。

秋分时节,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粮满仓的丰收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我家乡一句农谚所说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中秋节那天回家与老妈团圆,我沿路开车前行。一路风景如画,天高云淡,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道路两旁的水稻田,一片金黄;微风一吹,犹如金色的波浪在翻滚。成熟的稻子已经割完,那些散落田里的稻草,被阳光一晒,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味儿。

那天,正赶上家中割稻。收割机收割稻子,哥哥忙碌着口袋,看着从收割机的“嘴”里吐出来的稻子,他脸上挂满笑容。不大一会儿,家后面一块1.8亩的稻田收割完,田里横七竖八地睡着装满稻子的蛇皮袋子。

哥哥发下号令,把口袋稻子从田里搬上水泥路,装上电动三轮车往回运。家门前的水泥场上立即铺满了稻子,就连通村水泥路面上也晒满了稻子。稻谷在太阳的映照下,越发显得流金溢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爽肌涤骨、沁人心脾的稻香。眼怕手不怕,人多力量大。乘着天晴人多,每间隔一小时翻晒一次,稻子到太阳下山可以灌袋进仓了。大摊杷推的、大扫帚扫的、大扬掀铲的、大簸箕扒的,蛇皮口袋装了23袋子,一代约85斤,约莫达亩产量近千斤呢。

想想现在人种田,跟过去简直没法比。

记得我小时候,生产队集体年代,习惯种早稻,清明前预先做好秧母子,清明前后稻种落地,立夏前后人工下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栽秧,正值大伏天收割早稻,早稻收割后又忙栽双季稻。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双抢”大战的。

“烈日当头照,蚂蟥水中跳。汗水湿透衣,脸上苦涩笑。”后来觉得双季稻的产量抵不上一季杂交稻的产量,就改种单季稻了。立夏前后泡种下秧,进行田间秧苗管理,当秧苗长到近个把月左右,正好是割麦上场。这可是农村一年最忙的季节啊,小麦抢收结束,立即耕田、打水、耙地、插秧、薅草、施肥、治虫环环相扣,一脚不让,真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经过约三个月的精心管理,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稻子成熟了,割稻、打场,起五更睡半夜,直到把稻子全部晒干扬净,堆进家里,整个收割工作才算结束。难怪妈妈常教育我们:“一粒米,七斤四两汗水。”确实,那时的一粒米真的来之不易哦!

如今种田省掉了许多复杂性工序,无须下秧,不用栽秧,直接把稻种撒到田里,用盖籽机一盖灌水;隔两天打一次除草剂,省去了栽插环节。今年我家种的这块田的产量,直接比栽插的产量高。大型收割机的普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割稻季节,不用扁担肩膀挑把,不用起早摸黑打场,不用扬掀扬稻,轻轻松松就能把粮食收家来。

现在党的“三农”政策好,把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真是棒棒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