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镇风情十一稻米之乡(转'落拓狂生'文)

 幽湖落云 2017-03-15
杭嘉湖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其实,产稻米决不仅仅是杭嘉湖,四川成都平原稻米更多,有“川中熟,天下足”的说法。北方也产大米,东北大米,天津小站米都非常有名。我想所谓鱼米之乡也就是鱼和米比较多罢了。
乡下的地分为水田和旱地。水田大多方方正正的,就象中国字“田”。水田主要是种水稻。而旱地比较高,种小麦,黄麻,棉花,蔬菜等等。许多旱地种桑树,桑叶用于养蚕的,长桑树的地也可以种其他作物,像红薯,蔬菜。小时候,农村都是单季稻,春耕秋收。其实单季稻也是可以种两季的。秋收以后,常常在田里种油菜,春天的时候,到处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油菜收割后正好种水稻。有时候,也种小麦或蚕豆,也有时候,秋收以后这田就闲着,田里长满了花草(也是种的),这是一种草类,绿色的叶子圆圆的,有黄豆那么大,开紫色的花,学名好像叫紫云英。春天犁田时,就把草翻进田里做肥料。可能那时候没有化肥,或者化肥不多,这些就是绿肥。照现在的说法,这种大米可以叫“有机米”(organic)吧。犁田是很辛苦的,主要靠水牛拉木犁,后面有个人左手扶犁,右手赶牛。我懂事的时候,已经有农业合作社了,那时叫初级社和高级社,就是后来的小队和大队。一个小队一只牛,专门有人养牛。水牛总是慢腾腾的,脾气温和。小的时候我们常常骑牛,当然是农闲的时候。八十年代初回南方,我孩子还坐在牛背上照过几张相,可惜那时贪便宜,买的处理胶卷,没有照出来,太遗憾了。
水稻的栽种从秧田开始。秧田特别平整,稻谷种子在秧田里长到五六寸长,就要移苗了,这就是插秧。拔秧的妇女坐在秧凳(一种两面都有木板的小板凳)上拔秧,扎成一小把一小把,扔到旁边的田埂上。挑秧的人把秧苗运到插秧的田边,再一把一把均匀地扔到田里。这也要技术和经验的。要把秧扔得到位,插秧人正好随手拿到,还要扔的正好,不多也不少。插秧是男人的活,过去有人叫插秧师傅,是个技术活,后来男女都插秧了。插秧的人一次插六行,从左到右,边插边退。秧苗要插得直,也不能太深或太浅。两条腿必须在中间两行的外面,左腿外侧两行,右腿外侧两行。两腿退着走,必须很直,否则秧苗要插到脚踩的坑里,不久就会浮起来,或者整个稻田弯弯扭扭的。插好秧的稻田过了两三天,秧苗就活了,绿色的叶子变得很茁壮,整整齐齐,生气勃勃。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想一定是北方的禾。南方水田里的禾是不用锄的,而是用手拔。大概秧苗长到一尺
来高时,要除草,人们叫“耘田”。人站在稻田里,两手在水里除草,人也退着走。整天弯着腰,比锄禾日当午要累多了。记得人们常常在头上套一个竹子做的罩似的东西,开始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也去耘田,才知道为什么了。原来耘田时,禾苗正好碰着脸,禾叶把脸拉出一道道小口子,汗水顺着脸留下来,脸上热辣辣地疼,带个竹罩子,禾苗就碰不到脸上。从秧苗开始,稻田里总要有水,一直到秋天快熟了,田里的水才放掉,慢慢干起来。割稻时,田里就没有水了。南方经常下雨,雨水基本上可以保证水田里的水。天太旱或雨水太多,就要浇水或排水。五十年代中期,水车还是主要工具。水车是木板做的长槽,三四米长,轮子带动木板把水从槽里带上来。人站在水车轮子上面,手扶着一根横木用力蹬轮子,可以二三个人一起蹬,在我们本地,叫踏水车。踏水车是很累的,尤其雨水太多,水从旱地流到水田,把秧苗都淹没了,必须尽快把水排出去。踏水车的人没日没夜地干,小腿都会肿的。不象插秧,割稻男女都可以,女的还多一些。割稻的人也是一次割六行,往前走,从右到左。割下来的稻子放在人的左侧。稻子不需要晾干就可以打稻,也就是把稻谷和稻草分开。五十年代打稻全是人工的,六十年代才慢慢有打稻机。打稻用稻桶,这是一个厚木板做的木桶,不到三尺高,开口大概六尺见方,底部大概三尺见方,就是一个放大的木升。打稻时,把稻桶的三面围起来,一面有一块竹篦子靠在木桶的边上,打稻的人抡起一束稻子,打在竹篦子上,稻谷粒就掉到桶里。打下来的稻谷要晒干。传统的农家,每家门口都有一块硬地叫稻场,就是晒稻谷的。生产队的稻谷晾在队里的晒谷场上晒干。交公粮的稻谷用船运到小镇粮管所的仓库里。不过,稻谷脱壳好像一直用机器的,小镇上的油米厂五十年代就有了。我见过那种古老的石臼和木杵,不过不是用来给稻谷脱壳,是用来打年糕的。
双季稻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引进的,但六六年肯定种双季稻了,因为那年夏天七八月间我们到农村去支援“双抢”。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春天种的稻叫早稻,七月底收割,再种下去的叫晚稻,到十一月份收割。早稻产量比晚稻高,产的米叫籼米。晚稻产量低,产出的米叫梗米,比籼米好吃。夏收以后,农民就用船把早稻送到镇上的粮库来交公粮。他们常常把晚稻米留着自己吃。记得那时候口粮每家按人头算,每人400斤稻谷,用工分来买。再加上自留地,粮食在正常年成还是够吃的(不算六0年时)。北京,籼米叫机米,梗米叫大米。在美国,好像叫长米和圆米。还有一种米是糯米,糯米好像总是单季的,生长期比较长。双季稻,化肥,农药这些科学技术确实大大地提高了稻谷的产量,以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现在又听说在搞转基因了。不过,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不会使我们赖于生存的土地资源受到损害,我们的身体受到损害呢?我倒有点怀念五十年代的单季稻了。
落拓狂生
4-30-2011
原文参见:http:///mybbs1/viewthread.php?tid=62428&highlight=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