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涂睿明:人们了解斗彩,多半因为“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盛名

 丘山三也君 2021-10-01

文 / 涂睿明

太喧闹了。

2014年,这件著名的瓷器小杯(它在历史上一直声名显赫)以2.8亿港元的价格成交。这个价格轰动了世界(是的,只是价格)。全世界表现出恰如其分的热情。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顺理成章的争议、猜测、吐槽,不无恶意,但毫无例外都与鸡缸杯无关而指向它的新主人。杯子成为这场大戏的道具,一场审判的罪证,一个符号。

图片

鸡缸杯和它的新主人刘益谦

想想也是,公鸡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能不喧闹?

多年以后,人们早已淡忘曾经的喧闹像一切轰动一时必然迅速沉寂的新闻,期待地走进博物馆,带着几分庄重,来到鸡缸杯的展台前屏息凝气,安静地注视,然后又回想起那个困扰多年的喧闹问题:为什么这个杯子这么贵?难道不是一次炒作,一次富人们的金钱游戏?这种喧闹的余音不会就此停止,必将继续回荡,成为鸡缸杯无法剥离的一部分。

图片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出乎意料,如此昂贵(已经不能用昂贵来形容),拍卖的那件鸡缸杯却并不是唯一的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鸡缸杯的展台前,我就见到两件。它们面前永远人头攒动,一个导游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另一个只好在边上等着,嘴却并不等待,急切地将重复了无数次的台词倾倒给游客。然后等前一队人离开,游客们赶紧一拥而上迅速补拍几张照片。

甚至有一次我见到一位导游带领游客走到乾隆时期烧制的粉彩鸡缸杯前,指着它向人们解释这是著名的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件乾隆粉彩鸡缸杯从器形到画面,几乎与明代的那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展签上也明明白白写着:大清乾隆粉彩鸡缸杯,却没有一个人发现。导游狡猾的机智让他躲开拥挤,指鹿为马——不会有人知道,也没人关心。

但所有导游在一个问题上惊人的一致,他们需要解释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何如此昂贵。比较一致的解说词是:斗彩是很多种彩,争奇斗艳。而每一种彩都要单独烧一次,难度可想而知——像大多数流传甚广的谣言,听起来事实确凿,逻辑合理又抓人眼球。

单以工艺来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毕竟同时代同类工艺的产品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比鸡缸杯更为精彩;而有的,存世的数量又少于鸡缸杯。但它们都根本无法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价格也远远不及。更为重要的是,价格难道不是价值的反应?我们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谈论价格,

但更应该关心的,难道不是它真正的价值、它的美吗?

所以,先让我们放下所有的疑问回到展台前。回到这枚瓷器小杯。

一位设计师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我并不觉得鸡缸杯有多好看?可是……”

我理解他的可是,毕竟鸡缸杯出自官窑,声名显赫,又大受历代文人追捧,而拍卖更是真金白银地证明它是人类最了不起的造物。他们不会都错,可是……

我说:“你的感觉是对的,不必怀疑自己的眼光。你的疑惑不无道理,那么多人都夸赞它,不可能都在欺骗。这看似矛盾,其实只是我们搞错了语境。”

看看这枚鸡缸杯的画面:公鸡母鸡带着小鸡觅食、嬉戏。虽然采用了先白描(勾线的部分是青花)再填色的画法,却并非是高度的写实,甚至非常稚拙,某些部分简单到似乎出自孩童之手。当然,像很多优秀的儿童画一样,生动有趣。这样一幅画面,今天颇多溢美之词,并举出历代文人的赞许佐证,不容置疑。单看那些描述,仿佛这是绘画史上的一幅杰作。

但这并不是事实,好比某位著名艺术家看到你7岁孩子的画作时,颇为赞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肯定孩子已经是位成熟的艺术家。是的,历代文人品评鸡缸杯,从来就不是放在绘画史的角度来讨论的。看看同一时代的绘画杰作吧,同时代最著名的画家是沈周(也是整个明代最杰出的画家),他的《古木花冠图》或《雏鸡图》,一幅公鸡一幅小鸡,鸡缸杯放在面前,有天壤之别。

但把它放在陶瓷史上看,又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仔细观察画面:公鸡直楞楞地朝向一边,鸡冠骄傲的红色占据了整个头部,只露出眼睛的部分——一点蓝色。从国画的角度,这未免草率粗鄙,但瓷器上就这么做了。鸡身上用一些红色的短线条表示羽毛(又是红色),嘴和鸡爪完全就是儿童简笔画。母鸡画法相类,小鸡就更简单。画法虽然简单乃至简陋(这并不是国画中的写意),却有一种稚拙的生趣,像是看到孩子充满想象力的画笔,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这种稚拙的生趣,在古代中国实在太难得了。古代孩童在四书五经里成长,绘画或为安身立命的手艺,或为抒怀遣兴的雅好,都是成年人的世界。

所以当两百多年后雍正皇帝见到成化鸡缸杯时,一方面对其展现的天真与童趣大加赞赏,并要求御窑厂按照原样仿烧,另一方面又要求同一批匠人制作另外一些:保持原作基本的器形、主题、画面布局,但画的时候,要更为精细、写实,以期达到足够的绘画水平。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鸡缸杯(底部)

除了生动有趣,另有一项不易觉察的优点。在当时,它是一项新技术,却有意无意中创造出一种只属于陶瓷的绘画语言和风格。这种贡献,放在整个陶瓷史上,如何夸赞都是毫不为过的。那就是斗彩。

让我们深入到鸡缸杯制作的现场,一探斗彩瓷制作的究竟。

首先将瓷泥通过拉坯和利坯等工序做出杯子的形状,这时候,叫素坯。素坯完成后,在它的表面以青花料进行彩绘,但彩绘主要是用线勾勒,类似于国画中的白描。勾画完成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烧制完成后,在瓷器的表面,于勾线的轮廓内填彩。比如鸡冠的部分,填上红色,叶子的部分,填上绿色。填彩完成后,再低温烧制一次。一件斗彩鸡缸杯就完成了。

于是,斗的意思就渐渐浮现出来。方言中,斗有拼接的意思,比如古代制作家具,接榫头就叫斗榫头。而斗彩,就是把釉上的彩色与釉下的青花,拼在一起,还要严丝合缝。(拙作《捡来的瓷器史》)

斗彩工艺,让所有颜色约束在青花轮廓之内。它调和了不同色彩,即使是最强烈的对比,也经由蓝色的缓冲变得温和。鸡缸杯恰恰是斗彩工艺走向成熟时的重要作品。事实上,今天人们了解斗彩,多半正是因为“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盛名。

画面之外,成型工艺也让人赞叹,却极易被忽略。它太小了,大不赢掌,让人难以觉察工艺的高超。

杯形做得精巧——鸡缸杯的缸是指它的形状像低矮的水缸,这的确是个糟糕的名字,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精巧——口沿处轻轻往外一撇,底部柔柔一收,看不到足。这是一种巧妙的设计,把足做成内凹隐藏起来,叫“卧足”。胎壁极薄,即使是在自然光线下,仍能轻易透过杯壁看清握杯的手指。即使放在今天,都是足以令人称道的精湛工艺。

于是,这样一只并不起眼的瓷器小杯,却肩负着开拓全新的陶瓷装饰艺术与展现数百年来最高超工艺的重任。它做到了,并因此在此后的岁月中不断积累声名,以至于在万历时期就已经价值连城。它在历史上不断被提及、被仿效、被篡改,以至于将历朝历代的鸡缸杯摆在一起,就足以成为一部彩绘瓷的历史。

关于鸡缸杯的诞生,民间流传极广的说法是:成化皇帝专宠万贵妃,极尽所能要求御窑厂烧造精致小巧、色彩丰富的瓷器讨其欢心。鸡缸杯是其中之一,最为特别。因为画面的取材是子母鸡的图式。寓意很清楚,公鸡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其乐融融。但现实的情况残忍而惊心动魄。万贵妃深受宠爱,但仅为皇帝生下一子且早夭,此后再无子嗣。她在内宫大权独揽,对其他怀孕的妃子、宫女痛下毒手,或胎死腹中,或连同自身性命不保。

这样看来,鸡缸杯今天的喧闹,是远不及当年了。

(本文节选自涂睿明所著《古瓷之光》由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图片

《古瓷之光》

涂睿明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年7月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

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 

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美”字笼统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