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锅炉工》的不幸,恰映照出我们的幸运

 皮皮中尉 2021-10-01

本文导读:

生活在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因为朝不保夕零和博弈是常态,社会良俗公共道德全都需要靠边站。


俄罗斯电影《锅炉工》是一部适合一个人静静观看的影片。影片开始,和缓的音乐搭配1990年代俄罗斯清冷空旷的街景,营造出充满异国情调的生活氛围。一个瘦小沉默、面无表情的锅炉工正一铲一铲把煤炭送进火热的炉膛,诠释着一段从平静到惊悚再到震撼的不幸故事。


在寒冷刺骨、白雪皑皑的城市深处,略显苍老的伊万少校为了保持锅炉恒温,整天就住在闷热逼仄的锅炉房里。他曾是在阿富汗战场骁勇善战的少校军官,还被授予过“苏联英雄”光荣称号,但因严重负伤被迫退伍。现在的他,由于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而沉默寡言,每天一边烧锅炉,一边守着一台陈旧的打字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打自己构思的小说,一个名叫塞纳的俄罗斯强盗与雅库特人的故事。

伊万正是俄罗斯少数民族雅库特人的后裔,长着一张明显东方人的面孔,妻子早已离开了他,而长大成年的女儿玛莎虽然嫌弃自己木讷的父亲,但还会抽空来看他,顺便要他的钱。伊万也有一个朋友,那是他在阿富汗结识的战友,绰号“狙击手”。

“狙击手”经常来看望伊万,有时还会陪他闲聊并送他一叠打字纸。当然,身为黑帮头目的“狙击手”不会白来,在两人聊天儿时,他的手下们就会把一两具被麻袋裹好的尸体塞进锅炉炉膛烧掉,轻松毁尸灭迹。伊万从不过问,连头都不抬一下,“狙击手”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次烧的都是坏人,他们无恶不作,该死!”

伊万的女儿玛莎,同“狙击手”的女儿萨沙也是朋友。玛莎身材高挑,一幅冷傲的亚洲美人形象,萨沙则体态丰腴,是典型的俄罗斯姑娘,两人因为父辈而结识,还在一起做皮草生意。当然,萨沙是玛莎的老板。

玛莎爱上了瓦西里,一位身材粗壮少言寡语的俄罗斯壮汉。尽管她知道瓦西里是“狙击手”的手下,但一心希望瓦西里能够赶快和自己结婚,因为这样能让自己安全。她所不知道的是,瓦西里同时还在同萨沙交往。

萨沙偶然发现瓦西里脚踩两只船后,顿时被羞愧委屈愤怒所支配。她告诉父亲“狙击手”,玛莎的手脚不干净,在皮草生意中偷了钱。“狙击手”叫来瓦西里,问他:“认识锅炉工的女儿吗?去招待一下!”这是黑帮杀人的行话。瓦西里来到玛莎的住所,一刀捅死了她,手法娴熟地裹好麻袋。只不过,在搬运过程中,玛莎的一只高跟鞋掉在了地板上。

当麻袋被塞进火热炉膛时,伊万看到尸体的脚上只穿着一只鞋,略有迟疑。“狙击手”若无其事地解释,“这也是个坏人,坏透了。”伊万心生疑窦地关紧了炉门,但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笼罩了他,使他再也无心去敲打键盘,突然决定回家看看女儿。

发现女儿失踪,再看到地板上那只遗落的高跟鞋,情绪崩溃涕泪横流的伊万明白了一切。他脱掉肮脏的工作服,颤抖着穿上整洁笔挺挂满勋章的少校军装,到“狙击手”家拜访。伊万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战场,寒暄几句后,抄起滑雪杆干净利落地杀死了“狙击手”和瓦西里。在萨沙的尖叫声中,伊万喃喃地说,“他们根本就没上过战场,只是躲在远处靠狙击步枪杀人,这算哪门子军人?!”最后,伊万落寞地回到锅炉房,含着热泪割腕自杀……

作为承担剧情转折重任的那只高跟鞋,我始终认为并非仓促中掉落,而是瓦西里懒得去捡,因为在“狙击手”和瓦西里这些人眼中,伊万和他的女儿根本算不得需要提防的敌人,只是甘受欺凌压迫的附属品,丝毫不用顾及。当他们被伊万一击致命时,无一例外都瞪大了眼睛,似乎不相信这个平日猥琐懦弱的人居然有如此胆量和身手。

忠厚老实的伊万与无法无天的“狙击手”,本身就是一对鲜明的对比,折射出导演对那个苏联解体俄罗斯承受“饥饿疗法”剧痛时代的剖析。

通过“狙击手”一边吃大餐一边同女儿萨沙的闲聊中,我们得以了解伊万当年在阿富汗战场上的英勇果敢,是他的勇敢无畏才使一班战友不被地雷炸死。而在西方资本疯狂蚕食俄罗斯财富的九十年代,像伊万这样落下残疾的老兵,像玛莎这样的少数族裔,包括广大的普通民众,全都失去了温饱和庇护,成了社会边缘人任人歧视欺凌。而只是伊万当年下属之一的“狙击手”,却通过“重操旧业”凭账单杀人越货成了社会新贵。伊万就是成千上万俄罗斯底层民众的缩影,而“狙击手”则代表了那个时代攫取财富为非作歹的富豪,他们之间的矛盾,从不是温和纠葛,只能是你死我活。

瓦西里、玛莎和萨沙这引发血案的“三角恋”组合,则是俄罗斯年轻一代的缩影。玛莎是典型的“傻白甜”,对于社会变革人际关系一无所知,只知道凭财富判断对方身份,凭感情决定个人归宿;萨沙则是俄罗斯新贵子女的代表,养尊处优率性而为毫无同情心,一旦遇到麻烦就只知道寻求父辈的庇护;最可悲的则是瓦西里,完全沦为资本和暴力的工具。他毫无犹豫杀掉想和自己结婚的姑娘,完全不在乎伊万是否会发现真相,就在于他早就沦为了资本的工具,所有道德良知爱情伦理都被他标上了价码,瞬间就可以取舍。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位加拿大女记者关于俄罗斯“堕落九十年代”的纪实文学。在那个社会秩序彻底颠覆、连总统总理都为了美元甘当内应的时代,所有人都在经受生活折磨成为魔鬼。执法的民警敢于在路口持枪设卡收费、海关人员公然向旅客索贿、女大学生以成为富豪的情人为荣。当这位记者向俄国好友讲述某女学生成为富豪情人后每月有一千美元零花钱时,对方居然大感兴趣,要求为自己的女儿也介绍一个,而这位好友,居然还是著名学府的女教授!

苏联不复存在,社会秩序被疯狂涌入的西方资本搅得灰飞烟灭,就是人人不寒而栗的“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就是整个社会道德感的彻底沦丧。在这样的状态下,占便宜的永远是无耻无底线的人,吃亏的永远是老实人,这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伊万就是一个老实人,他的女儿玛莎就是一个单纯的人,忠厚老实、纯真善良这些在我们看来美好的品质,在资本的眼中一文不值,只配做祭品。虽然有网友评价导演巴拉巴诺夫以思想过激、拍摄手法前卫著称富有争议,但我认为他这部作品拍得很好很解气,几乎等于在直接痛骂叶利钦时代的丧权辱国、天昏地暗。

影片结尾,导演专门拍摄了一段伊万撰写小说的情节。俄罗斯强盗塞纳被流放到了雅库特人居住的北方边疆地区。雅库特男人看他又冷又饿,就邀请他到自己家吃饭。没想到塞纳以怨报德,不但吃饱喝足之后痛打了雅库特男人,还顺便强暴了他的妻子,然后扬长而去。从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到伊万作为少数族裔对压迫欺凌和社会不公长期累积的怒火,也可以看到导演对社会动荡真相的不满,更可以看到处心积虑龌龊不堪的西方世界对于弱小民族的奴役心态。

冰天雪地与炙热的炉膛、同袍之情与背叛谋杀、强大的俄罗斯人与弱小的雅库特人、无法无天的资本与卑微孱弱的平民,这部名为《锅炉工》的影片用太多的对比解释了一个结论,金钱能把人变成鬼,能把生活变成地狱。

伊万和玛莎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俄罗斯无法掌控自身命运也无法挽救人民的时代,“狙击手”和瓦西里其实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选择了弱肉强食的世界然后只能服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在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因为朝不保夕零和博弈是常态,社会良俗公共道德全都需要靠边站。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适合当下经常转发段子对现实不满的人群观看。对现实不满,自然是希望倒退会过去,或者跳到自己认为好的那种社会形态下,但是,一来回到过去不可能,二来改弦易辙很危险。因为你一旦“梦想成真”,很难保证自己一定卓尔不凡,不会沦为伊万和玛莎那一类人。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与其胡扯八道艳羡资本主义,不如想想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少生些埋怨。

锅炉工伊万的不幸,恰恰印证了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有国家的保护,有共同的理念,有向前发展的希望,有虽然问题多多却同样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体系。这种幸运虽然不起眼不明显,不能让所有人都心想事成,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可或缺的。

END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