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光耀:「我不想被認定為政治家」

 东方文捷 2021-10-01

李光耀:「我不想被認定為政治家」 

李光耀:
「政府的任務就是…做出堅決的決定,使得人民在事務上有確定性、穩定性。」

「政府的藝術,就是把國家能掌握的有限資源,利用到最大程度。」
「做為領導人的工作,就是鼓舞和激勵,而非分享你的憂慮思想…我們不能消極地聽任事情懸而未決。我們必須領導民眾思想。」

「我們能夠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記,不是戀棧職位,而是用什麼方法交出統治的權力。」
「我不想被認定為政治家。首先,我沒有把自己歸類為政治家。我自認為是個有決心、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人。我立志做大事。我努力追求,以迄成功。就是這樣而已…任何人自以為是政治家,需要去見心理醫生。」…

 為新加坡的開國元勳,李光耀的成就,有偶然也有必然。

 所謂偶然,正如李光耀自己所說的,他本來只想當律師,擁有一個美好而穩定的生活,然而卻意外地被戰爭所掀起的政治風暴捲入,既「被賦予重擔」,自然要盡責地承擔起來。

 所謂必然,是李光耀自認為「不死抱意識型態」,在層出不窮的危機中,透過學習、反省檢討、堅定的信念以及行動力,逐步把新加坡政府打造成一個具有廉潔、效率、理性與可預期性的「倫理道德」治國團隊。

 偶然的機遇,加上必然的能力,使李光耀打造出讓世人驚嘆的新加坡故事。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形容李光耀,指「他的能力超越了他的國家規格」;不過,南方朔的觀點似乎更為傳神,他形容李光耀「把一個超小國家,玩成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這是不世出的勛業」

 -新加坡的人口只有台灣的七分之一,土地面積也只有台灣的六十分之一,在李光耀於1959年擔任總理開始,人均所得只有400美元,加以內憂(新加坡共黨猖獗)外患(馬來聯邦虎視眈眈)頻仍;但是,如此一個「鼻屎大」的國家,卻只在一個世代的勵精圖治下,從一個動亂、貧窮、危機四伏的國度,一躍成為人均所得五萬美元的富裕、舉足輕重的全球化國家。每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論壇,已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戰略對話平台,李光耀儼然是「這個和平競爭時代亞洲戰略思想的共主」。

 確實,沒有李光耀,自然沒有今天的新加坡;「新加坡經驗」的成功故事,深具李光耀濃烈的個人色彩。問題在於,既然新加坡的成功來自李光耀,則在李光耀離去之後,有無可能上演「人亡政息」的歷史興衰之路?

 有可能,不過也絕非必然。對此,李光耀似乎已作好安排;他自承,儘管所行一切不必然都是對的,但「皆為了崇高的目標」,即在於確認:

 -「在我卸任之後,制度是完善、健全、公正、有效的。然後政府能恰當地運作,並且期待能承襲好的治理品質。」

 換句話說,即使沒有李光耀或者「李光耀們」,依循良善的治理制度,新加坡仍能運作如常。在建國的艱難時期,需要臨機應變、堅毅果敢的人治,但在國家治理上了軌道之後,就要換軌到制度治國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依循制度才能可長可久。

 這是李光耀讓人敬佩之處。除了不想被認定為政治家外,對於權力──例如留名千秋萬世,李光耀淡然處之。他說,他無法選擇世人如何評價他的所作所為,但他這個世代為國家所付出的努力,其所「能夠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記,不是戀棧職位,而是用什麼方法交出統治的權力」。

 既已完成美好的個人戰役,剩下的只是如何交棒的下台身影。

 旨哉斯言。李光耀就像一面鏡子,那些無能卻又汲汲營營於「歷史定位」的人,實在應該感到汗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