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迎脉口双诊法之内容与凭脉正诊治原则

 听涛小主 2021-10-01

一、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脉诊的概念

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玉机真藏篇》。武当山祝华英道长认为通过诊察患者人迎、脉口寸关尺部脉搏之大小、强弱和正负脉搏运行情况,可以体察出患者的不平之处或独异之处,即是病灶之所在(阴阳、表里、脏腑、经络),用于指导中医中药、针灸按摩,使之达于平衡合理。

二、侯人迎脉口寸关尺,明阴阳双诊之病位。

(一)、左右脉口寸关尺侯五脏之气。左侧寸关尺侯心肝肾;右侧寸关尺侯肺脾胃命门。

(二)、左右人迎侯六腑之气。左侧寸关尺侯小肠、胆、膀胱;右侧寸关尺侯大肠、胃、膀胱。

三、侯人迎脉口,明“脉应四时”“平与不平”。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为常,脉与“时”“节”相应为常;脉与“时”“节”不符,“太过”“不足”皆为变。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不实而微,此 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不盛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轻虚以浮,散,故日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沉以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以上论春、夏、秋、冬四季脉象,唯独论肝脏脉只讲出了的脉象,而未说明的脉象,但对心、肺、肾的三脏脉象,都说明了在诊脉中有来去之诊候。这春、夏、秋、冬四季的脉象转变,皆指诊候两脉口的动脉而言,祝华英道长若没有经过那种功态的显象,也难悟透这《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论脉波之“来”“去”的道理,这是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关键之处。

四、侯人迎脉口之“来”“去”,明手足三阴三阳之“正负运行”。

所谓“来者”,即正运行的脉波显象;

所谓“去者”,即负运行的脉波显象

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通过侯脉之“来”“去”,判断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气血正负往来之运行方向。

祝华英道长研究十二经脉的道理亦是正负往来运行机理,与古圣脉诊道理是相符合的。但其中之理,只有一点点区别,即分别左右两侧的脉象运行是相对立的升降、往来。

手足三阴经之正运行: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均可激起脉口“”的脉象。

手足三阴经之负运行:

手三阴经从手走胸,足三阳经从腹走足,均可激起脉口“”的脉象

手足三阳经之负运行:

手三阳经从头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头,均可激起人迎“”的脉象。

手足三阳经之正运行: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均可激起人迎脉“去”的脉象。

左手脉口以诊候左侧手足三阴经的正负运行脉象;

右手脉口以诊候右侧手足三阴经的正负运行脉象;

左人迎脉以诊候左侧手足阳经的正负运行脉象,

右人迎脉以诊候右侧手足三阳经的正负运行脉象;

五、侯人迎脉口之“盛衰”,明手足三阴三阳之“虚实”。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六、凭脉辨治原则:调平人迎脉口阴阳四处动脉达于“平均合理”。

通过诊察患者人迎脉口脉象之大小、强弱,并辨清正负运行情况,体察出患者的不平之处或独异之处,即是病灶之所在。无论是针灸、按摩,还是中医中药,均要调平上下、左右的阴阳经脉,使之平均合理。

平均合理”是辨证论治的真理,但是在事物发展进疾进程中却难以真正实现这个“平均合理”,所以医者调治一切疾病,定要正确执行这个法则,只有将人体之内的左右阴阳调平而愈,才能真正实践“平均合理”的要求。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在用针之前,医者必须首先诊察脉象,根据脉象所呈现的虚实以及病证的轻重情况,才可以相应地决定出调治方法。

人体患病,其十二经脉的运行复杂,有意料不到的变化,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也并非常存固定的盛衰状态,所以在诊疗上若要做到合理合法调治人体十二经脉的疾病,首先就必须通过诊察阴阳脉象的虚实之后,才能根据阴阳两方脉波的虚实现象来决定应该调治某经脉或某某穴位,又才能根据阴阳脉象的盛衰表现以确定施行或补或泻的调治方法,即是遵守古圣人诊疗结合的正确治疗规则。

七、凭脉证治的方法

《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据经上所论述的“人迎脉三盛”,当补足太阴脾经而泻足阳明胃经;“脉口脉一盛”,当补足少阳胆经而泻足厥阴肝。这就充分说明未经过诊察阴阳脉象盛衰之前,就预先决定出取治某经某穴的处方是不符合古圣之针灸治法的。

经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又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这以上说明的种种有原则的施治,全要依靠诊断脉口和人迎,以权衡三阴、三阳经气的盛衰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去施行调整阴阳次第的补泻针法,即是正当的诊疗规则,否则就遗弃了古圣先哲们的正确诊疗规则。不依据脉口、人迎的阴阳脉象盛衰而施行补泻针法,即是盲目的施用补泻,失去了人迎脉的诊断是十分可惜的。

(备注:部分内容源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