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的月份脉象有什么差别?

 学齐宜荷 2023-01-12 发布于内蒙古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八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我们先来看原文∶“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这三句话其实就是讲的三阳脉象的不同,顺序是太阳、少阳、阳明。实际上这地方主要是讲不同的月份脉象有不同的变化。少阳主的是正月和二月,阳明主的是三月和四月。太阳是主五月和六月。所以不同的月份脉象是有差别的。

第一个就是太阳主时,也就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那时候是五月和六月,这时候的脉象是洪大而且长的。少阳主时,少阳指的是正月和二月,那时候阳气刚刚升起来,这时候脉象是忽快忽慢,忽长忽短的,叫做乍数乍疏,乍短乍长。数就是快,疏就是慢,长和短指的是脉体的感觉是长脉还是短脉。阳明主时指的就是三月和四月,那个时候阳气升起,还没有完全到达最盛的时候,这时候脉象浮大而短,有浮有大,但是个短脉。跟太阳脉不一样,太阳脉是洪大以长,说明阳气充足旺盛。这时候阳明是又大,也浮上来了,但是个短的,不那么长,也就是阳气还没有完全舒展,没有完全的旺盛,是一个过渡期。少阳是刚刚萌生的时候。太阳就相当于阳气已经完全壮大,这就是三阳脉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

我们看一下古代医家的注解,我们先看一看为什么是太阳、阳明、少阳,他们的这个气的不同。《素问经注节解》里边注解∶“太阳旺五月六月,其气大盛;少阳旺正月二月,其气少微,故其脉来,进退无常。阳明脉旺三月四月,其气始萌微生。”因为少阳是阳气刚刚萌生,那个时候特别的微,所以脉象是进退无常的。到了三月和四月,气阳气已经升上来了,没有达到全盛时期。到了五月、六月的时候,阳气完全升上来,那个时候的气完全的旺盛,到达了全盛时期。

张介宾有一段注解∶“此言人之脉气,必随天地阴阳之化,而为之卷疏也。”也就是说人体的脉象随着天地阴阳转化,尤其是阳气和阴精的转化,所以脉象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卷、有疏,有的是密藏,有的是舒展。所以“此论但言三阳而不及三阴,诸家以为古文脱简者是也”。也就是这里我们为什么看到只有三阳脉,没有三阴脉,应该也有三阴,有太阴、少阴、厥阴,都没有了。各门各派都认为这一块是古文的脱简。但是张景岳紧接着说“集阅七难所在”,七难指的是《难经》里边的第七难,我们都知道《难经》是一本书,这本书是用问答的形式写出来的,一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有八十一个问题,有八十一种回答。

《难经》里边的第七难是这么写的:“其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与此相同也。”就是三阳脉跟《黄帝内经》的原文是相同的,“至为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是三阴三阳之变,乃其令必然之理,盖阴阳有征变,脉必随乎时也。”也就是说在《难经》里边第七难里边详细记载了三阴脉,也就太阴之脉、厥阴之脉还有少阴之脉,这里边就补充完备了,既有三阳,也有三阴。

我们看“太阴之脉,紧大而长,”也就是太阴脉是阴气非常盛而且大,到了少阴的时候,阴气就没那么盛了,这时候是紧细而微,阴气没有那么足了,到了厥阴的时候,阴气最少,这个时候是沉短而敦,敦的意思就是指的特别的柔和,不那么强大,因为阴气已经是衰弱了,所以又沉又短,而且阴气不足了,那时候很快就会转化为阳气。这就是现在看到的阴阳之间的转化,这就三阴三阳的变化之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段儿,论述了三阳脉至的脉象,大多数注家都是从脉和时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太阳主五、六月份,阳气大盛,所以脉象洪大以长。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候阳气尚微,脉进退不定,所以会见到乍数、乍疏、乍短、乍长这种情况。到了阳明的时候,阳明主三月、四月,阳气没有大盛,阴气尚存,所以这时候脉虽然浮大但是短。说明人体的脉象随着天气阴阳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也是天人相应的一种表现。

刚才讲的是少阳、阳明,太阳指的是跟天地自然的时间相应,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太素》里边注解就非常有意思了,《太素》是杨上善写的,他这个文本比我们现在看到通行版的王冰所注解的《素问》要早。杨上善是这么理解的∶“以手按人迎脉,洪大以长者,是太阳也,即手足太阳小肠、膀胱脉。按之乍疏乍数,乍短乍长者,少阳脉也,即是手足少阳三焦及胆脉之状。按之浮大而短者,阳明脉也,即手足阳明胃及大肠之候也,是谓三阳脉之形。”他注解的很有意思,他是隋朝人,他认为这个脉不是寸口脉,是人迎脉。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课讲的喉结旁边。人迎脉要是“洪大以长”属于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这是太阳脉的表现。如果是按上去之后,乍数乍疏、乍短乍长的是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再往下是按之浮大而短者是阳明。阳明脉什么样呢?阳明是指哪里呢?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杨上善认为这个地方不是指的与时间相应,而是经气所过,脉象不同。从《类经》也好,《素问经注节解》也好,还是到《太素》。前者是从脉与时令,尤其是月份之间的关系来立论,从阴阳的消长变化来定论。《太素》是从人迎六阳脉来进行立论。当然这都没有问题,都是对的。如果古人认为这两说都是保存的,古代的很多医家在注解这一段的时候都是会参考两家的注解,不会进行保存,咱们现在也是要保存,这两家我都给大家分享了,但是实际上咱们想想,都是在人迎的部位怎么能把出又洪大,又乍数乍短乍长,又按之浮大而短,把不出这么多来,只能是一个,不可能六种脉同时存在,绝对不可能。这说明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时间关系,所以我更倾向善于《类经》《素问经注节解》的这些看法。

但是杨上善可能是论述的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论述的这些脏腑的脉象在身体上的表现,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在论述三阳经、三阴经,尤其是三阳经阳气多寡所带来的脉象变化,这也是存在的,也不是在临床上没见过。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把人迎脉很少,比如来了一位患者到了诊室,让他把脖子伸过来,你在脖子里把脉,没有,这种情况在宋元之后就几乎很少了。现在咱把的都是寸口脉,也就手腕的桡动脉这里。(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从临床上的机理来看,我们觉得从脉与时令的关系立论是比较妥帖的。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