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人也昔兮 2021-10-02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生,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瑑瑑如玉,落落如石。

此章名曰:无德者不生

老子在这一章里明白地述说了他的世界观:

太一,化阴阳而生道,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这是老子世界观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在今天看来,只能说是老子的见地。两千五百年前,老子无论如何观天象,他可以观察到天,观察到日月星辰,观察到风雷雨电,观察到四季交替,观察到在如此天象里有着阴阳的运转。但在可以观察到的如此天象之外,太一,化阴阳,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只能是老子的一种想象,对宇宙起源的想象。

在老子的想象里,太一是什么?太一是在道、天地之前有的一种天象,这个太一,还有两个名称,无极有太极。极者,端也。无极,太极,即最端之端,就是说,在太极和无极之外,再没有比它更早,更远,更妙,不可知道的存在了。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里已经对这所谓的太一(无极、太极)有过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太一就是无色(看不见)、无声(听不见)、无形(摸不着)的一种存在。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它怎么样,老子说,不可致诘,不可问,不用问,不要问。老子自己承认,这是他也回答不出来的,他只是有这么一个想象。然后呢,由这一个无色无声无形有存在,混合起来,就混合出一个一来。这个一就是道。

那么,道是什么?或者说,道是什么样的?道,和太一一样,也是老子世界观里的一个概念,一个词语。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这样说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这句话是说,道,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长得什么样,但它确实是存在的,是有的,如果用一个名称把它说出来,你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存在的常恒之道了。

老子观天象,引发他的如此想象,他用自己这一想象,解释了世界的起源。可老子的想象,不只是他自己无以知证,今天,我们也不能为老子作知证。

但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天地万物,它们的生生不息,无时无处不遵奉着一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理序,这个理序,可以叫自然,可以叫天道,这个理序让天地万物具有着相同的自然性,或者说是道性。

我们可以如此明显的天道,向前推认老子的道和太一,是不是发现,老子的想象可以解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天地万物存在。并且,与世界起源的各种学说(上帝创造说,进化说,爆炸说)相比,老子的想象世界观更具可信性。

老子进而观人象,肯定了人的离道叛道,为什么老子要这样说?在老子看来,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之后,才有了男女之人。就是说,没有天地万物,就不会有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人能在月球、木星上生存吗?既然,人来自天地万物,那么,天地万物在化生化育人,也像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一样,赋予人一定的道性,即天理。就是说,人依这个天理生存于天地万物的世界上,和天地万物构成一个和谐的天地存在。然后,人却没有像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那样,遵奉天道,而是不断地离道叛道,破坏了天地万物的自然运转,也就是破坏了天道。

人怎么破坏了这个天地之间的大道,日月星辰,大地万物,皆依大道生存,无知无欲无为,而人却因知而有欲,因欲而有为。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说:“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知无欲无为,是老子为人类开出的守道行道之方。

老子在这一章里,为我们述说了道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多方面的。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关系,我们才应该守道行道,这守道行道就是遵奉道的无为和不自生,得了如此之道,我们就有了德,有了这样的德,我们才能与天地万物相依存而生。

这一章的开始,老子先说“昔之得一者”。一即是道,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自然,理序,天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

昔,指的是在天地之先,有一个浑然一体的混元存在,这个混元存在, 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清不浊,不大不小,不阴不阳,不贵不贱,不明不暗。这个无大无小,无上无下,无明无暗,无清无浊,无阴无阳,无左无右,无贵无贱的混元一气,就是化生道的太一,道由它化生,道具有的正是样的自然性。这就是道也的天性。

然后道,化生了天地,万物,在化生天地万物的时候,道又把它从太一那儿得之的自然性(天性)化育给了天地万物。

于是,当天得一,自然而清明,地得一,自然而安宁,神得一,自然而有灵,谷得一,自然而盈满,万物得一,自然而生,侯王得一,自然而使天下正。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神,指的是什么?

老子认为,道在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时,赋予了它们自然的天性,这种自然的天性,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让天地万物有着无尽的妙用。这种妙用,是无以说的,这种无以说的妙用,用神来称谓。我们有神妙、神奇之说,神妙,指的是天地万物的妙用,神奇,指的是那些无以说的存在。

道性赋予天地万物,使其有了妙用,天地万物的如此妙用,呈现日月常恒,四季分明,风调雨顺,万物生生不息,在人,不知所以然,是谓神灵。

天得一在上,光照大地,是谓清明;地得一在下,宁静而沉实,能生万物;万物得一,依地而生,生生不息。

侯王,是人之贵者,得一,自正,使人正,所以贵。

接下来,老子说的是,天地万物,不守道,会如何。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老子的这段话,简单地说,就是,天地不能守道,无以清宁,就会天崩裂;侯王不守道,就会自己败毁,使国家败毁;天地万物不守道,哪里还有天地万物的妙用,天地间,再不会有神灵护佑我们的生存。深谷不守道,哪里还能有丰富的自然之物的存在。

最后,老子告诉我们:

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这是一个非常明白的道理,没有低、贱,哪有高、贵。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老子举侯王,自称为,孤,寡人,不毂,这是用下贱的称谓来表示自己以低下为本,难道不这样吗?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瑑瑑如玉,落落如石。

这是比喻说。老子先用车为喻,在一辆车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车之零件,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装在车的上边,有的装在车的下面,它们不分大小,不论位置,一辆车,是由它们组成的,少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车子都不能行走,车子就不成其为车子。

另一个比喻是玉和石头,这个比喻在说,不要只看重玉,鄙视石头,石头和玉,没有轻重贵贱之分;更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玉,把别人看成是石头。

道,无大无小,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清无浊,无明无暗,无贵无贱,无阴无阳,无轻无重。分大小,明贵贱,即是离道叛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