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之歌》:让青春永恒

 杏坛归客 2021-10-02

图片

几年前,我在给学员准备电影欣赏素材的时候,偶然间翻到一张电影剧照,照片上的女子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正在行宣誓礼,目光清澈,眼神坚定,素色旗袍外一件红色外套看起来格外醒目,她就是电影《青春之歌》的女主角——林道静。这部电影在当时异常轰动,出现了观众通宵达旦排长队买票观影的盛况,这在电影史上是不多见的。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青春题材影片,是如何影响当时整整一代青年人的呢?

(一)

电影《青春之歌》根据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片,《青春之歌》的拍摄受到高度重视。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专门指示,一定要用最好的胶片,把《青春之歌》拍好!在拍摄之前,电影广泛征求了文学艺术界、电影界、新闻界的专家意见,夏衍对剧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得到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这部影片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样板,在叙事方式、历史视角和美学风格方面都匠心独运、自成一体,成为中国文艺发展史上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历程。主人公林道静受封建家庭逼迫,反抗旧式包办婚姻而走投无路,绝望跳海自尽时被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所救,相知相爱并组成家庭。余永泽在婚后不断暴露了其自私、平庸与功利,而林的内心仍然渴望自由、渴望独立,却苦寻无路,在苦闷中彷徨。此时,林道静遇到了革命者卢嘉川,在卢嘉川的引领下开始接触革命理念,逐渐意识到个人抗争必须与集体斗争相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林道静与余永泽在思想和道路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因余赶走了躲避于其家中的卢嘉川,导致后者被捕牺牲而决裂。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分裂,背后是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两种道路的分歧与斗争。之后,在林红、江华等革命者的影响下,林道静深入农村、介入现实、投入斗争,并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二)

林道静的成长,正是“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心路历程的典型代表。剧中的林道静曾被比喻为“娜拉”,经历了三次“出走”。林道静的第一次出走,是逃离封建家庭,意味着对其阶级出身的摒弃;第二次出走,是逃脱安逸封闭的小家庭,意味着女性的独立和对小资产阶级生活道路的超越;第三次出走,则是离开城市,在与工农大众的结合中走向革命道路,最终凭藉信仰的力量完成精神救赎。鲁迅先生曾预言,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条路——堕落或回归。而在剧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却使林道静找寻到了第三条路。此时,革命理想取代了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林道静走出家庭生活小圈子,进入了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在经历了反抗、斗争、奋斗之后,她不断地超越阶级出身,自我改造、自我突破、自我蜕变,在精神洗礼中完成了人生道路的找寻,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青春之歌》将个体的成长历史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历史同频共振。林道静的最初出发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但始终找不到出路,陷于迷茫与困顿。在精神导师卢嘉川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首先有民族的解放,然后才有个人的解放和出路。在定县农村,林道静看到了农民阶级残酷的现实处境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体会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她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真正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在监狱中,林道静经历了炼狱般的考验,经受了斗争的磨炼和精神的洗礼,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此时,个人的小我已不仅仅属于个体,而是融入到了崇高而庞大的整体中,个体的有限生命在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神圣事业中获得了永恒。

《青春之歌》实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影片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的激情,青春与热血、反叛与抗争,经过思想启蒙和政治启蒙,这种理想落实为“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榨的人的社会”的目标。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青年革命者的理想主义最终化为摧毁一个旧世界,开辟一个新世界的现实行动。影片中,在“三·一八”纪念大会上,林道静还处于斗争之外,想参与其中却又无所适从;而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她时而站在行驶的列车上高声动员,时而走在学生运动队伍的最前列振臂高呼,表明她已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林道静在斗争中日趋成熟并重获新生,获得了新的生命价值,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获取了新的精神力量。

《青春之歌》表现了共产党人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和薪火相传的革命勇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牺牲伦理与殉道精神,在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中,在个体的生命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和理想值得追求。卢嘉川临刑时高唱《国际歌》的坚毅与决绝、林红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在生与死的考验与抉择中,更显出信仰的崇高与厚重。林红在狱中开导林道静:“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当他闭上眼睛以后,才有权利停止斗争。”生命易逝,精神永存。林道静在卢嘉川被捕后,保管他交付的秘密文件,散发他留下的传单,完成了卢嘉川的遗志和未竟的事业。林红在牺牲前将红色毛衣赠予林道静,暗示革命火种薪火相传。在林道静入党宣誓的时刻,身穿红毛衣庄严承诺:“把整个生命交给党,终身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种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革命火种星火燎原,无数像林道静一样的热血青年参加革命,以热忱、奉献、牺牲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

(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工农兵作为主角成为文艺创作的潮流之时,《青春之歌》这部电影以小资产阶级作为主角,还曾受到一些人士的质疑与批判,这种质疑引发了一场关于《青春之歌》的“保卫战”。由茅盾、何其芳等批评家参与,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辩护文章,一时蔚为大观。事实上,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与成长作为主题,正是这部电影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写小资产阶级怎样参加革命斗争,在斗争中成长为革命者,这很好,当然可以写。重要的是写出他们怎样成长,改造成革命者的!经过导演崔嵬、陈怀皑和主演谢芳等电影人的努力,这部影片最终获得成功,历经大半个世纪,仍堪称经典。不仅当时国内影院持续多日爆满并连续24小时播放,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少日本青年在看完电影《青春之歌》后,纷纷要求参加日本共产党。印尼共产党中央把《青春之歌》作为党员的必修教材,在越南、朝鲜也颇受欢迎。

62载倏忽而过,回望经典,依然能感受到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真实动人的历史叙事,以及其承载的理想信念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青春之歌》以高亢、奋进的旋律记载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史和奋斗史,也将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崇高与热血书写自己的青春!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10月1日第4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