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80年代的大讨论:大学生舍身救老农民,值得吗?

 历史客栈 2021-10-02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上世纪80年代的大讨论:大学生舍身救老农民,值得吗?

————下面是文字版————

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就是——“大学生冒死救老农民,值得吗?”

支持的人认为,人人平等,大学生救老农民,体现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反对的人则认为,虽然人人平等,但人创造的价值有高低之分,拿大学生的命换老农民的命,不值得提倡。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位大学生张华又是什么人呢?

张华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虎林市,父亲张文良是一位军人,因此他对张华的教育,也带有浓重的军营色彩,让张华培养出了坚毅勇敢的性格。

1977年初,张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保伞员。

张华的本职工作完成后,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因为当时已经恢复了高考,张华就想把文化课知识补回来,报考一所军校。

但是,班里的战友们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有一天,张华的班长对他说:“来这里当兵,除了干好工作外,就是应该入党,你怎么还想着考大学啊?”

张华解释说:“班长,我的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而且,我报考大学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工作,入党也是。”

经过两年的学习,张华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1979年夏天,他接到了的录取通知书。

1979年8月,张华踏上列车,来到了西安,正式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

学医向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对张华这种没有基础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让人欣慰的是,张华靠着在军营里锻炼出来的永不放弃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像攻克一个个碉堡一样,把学习上的难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掉了。

而且,张华不是一门心思埋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乐于助人,谦卑有礼,受到了所有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1982年7月11日,是一个星期天,张华吃完早饭后,带着一件衬衣,来到西安康复路西侧的一处裁缝摊,准备让师傅改一下衬衣。

张华正在跟师傅交谈时,突然听到马路东侧传来一声声急促的呼救声——“快来人啊!”“救命啊!”

原来,一个叫魏志德的老农民,在疏通粪道时,不小心被沼气熏晕了过去,跌进了粪池中,生命危在旦夕。

张华听到呼救声后,没有半点迟疑,一路狂奔来到了马路东侧的地下粪池边,简单了解情况后,立即脱下身上的军装,跳入了粪池中,寻找那位老大爷。

终于,张华找到了魏大爷,然后用一只手握住梯子,另一只手将魏大爷抱起来,同时又向上面的人喊道:“人还活着!快找绳子,把大爷拉上去!”

人们急忙寻找绳子,准备拉魏大爷上来,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粪池内弥漫的沼气让张华招架不住了,又和魏大爷一起跌落到了粪池中,昏迷不醒。

这时,围观的群众也被张华的壮举感动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起跳入了粪池中,把张华和魏大爷救了上来,紧急送往医院。

在医院中,魏大爷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后,终于醒了过来,而在另一间急救室里,医护人员把所有的急救手段都用过了,但是张华的心跳依旧没有恢复,丝毫不见有苏醒的迹象。

就这样,张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

当张华为救老人而牺牲的事迹传开后,整个西安都轰动了,无数市民自发来到康复路,来送这位英雄最后一程。

1982年11月,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光荣称号,第二年,张华又被评为“全国十大英模”之一。

张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挽救了老农民魏志德的生命,这种行为应不应该提倡?

这个问题,不光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有不少争议,在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来,张华的做法太不理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是为了让你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去换一个老农民的生命。

那么,您怎么看呢?

好了,欢迎点赞、关注历史客栈,王美丽每天都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