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权术理论大成者——韩非子(一)之权术该不该用

 新用户49272060 2021-10-02

上篇聊到孟子学说,聊了一下为什么儒家学说不被君主采纳的原因。今天咱们按照《资治通鉴》中的顺序,接着聊法家的重要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的生平很简单,出身是韩国公子,师从荀子,与李斯是同学。因天生口吃,故好写作,写出《孤愤》《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约十万字。后因作品被秦王赏识,李斯嫉妒其才将其害死。

正因为生平简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只用两段进行描述。但奇怪的是,评论韩非也用了两段文字。并且在描述的段落中就开始对韩非子进行批判。可见,司马光对韩非子是极度排斥的。正因为这种排斥造就了《资治通鉴》是讲权谋之术最好的书。

韩非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权术理论的人。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的对手。因此司马光也就对韩非子的学说最了解,也就不免受到韩非子学说的影响。这体现在《资治通鉴》中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资治通鉴》中专门记载韩昭侯有条裤子已破旧,却让身边人收起来,而不是送给其他需要的人,理由就是君王一颦一笑都有值得的理由才可以,何况是一条裤子,一定有功才能赏。这实际上就是韩非子学说中的奖惩权力一定要抓住君王手中,君王不可以表露个人喜好。

之所以说韩非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完整权术理论的人,在于韩非子系统地解决了权术理论的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权术该不该用的问题;另一个是权术如何用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今天就先聊第一个问题权术该不该用。

在看韩非子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前,咱们先看看西方权术理论奠基人马基雅维利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君主论》和《论李维》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更多是讲解权术的方法论。但在其喜剧《曼陀罗》中却给出了回答。

《曼陀罗》讲的是一个商人对美女垂涎三尺,但美女是品德高尚的有夫之妇,没法勾引。美女的老公是一个老头而且是财主。老头唯一的烦恼就是膝下无子。此时一个皮条客为商人出谋划策,设计了一个局。

商人假冒医生,和老头接触,号称用曼陀罗制成的一种药水可以治好女人不孕不育,但这个药有一个副作用,服药后,第一个和她同房的男人很快就会死。所以为了老头的安全需要一个男子同房一晚,充当牺牲品。老头同意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美女。皮条客利用美女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让老头出钱,买通神父,曲解教义,说服美女同意这个不道德的安排。这样商人就扮作被绑架来的人和美女有了一夜之欢。

这一夜改变了一切:美女陷入肉欲,甘心做商人的情妇,顺利怀孕生子;老头看到膝下有子,心满意足;皮条客以功臣身份住进老头家;神父得到大笔钱财;商人当然更是如愿以偿。

结局好像只有老头吃了大亏,但只要老头没有发现真相,可以说他完全在幸福美满的感受里。在《曼陀罗》这部剧里,虽然每个角色都在实施欺骗,都做了不道德的事,却都迎来了一个欢喜的结局。这就回答了权术该不该用的问题,马基雅维利的答案是只要可以达成美满结局,权术就应该用。即目标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说完马基雅维利的答案,我们再来看看韩非子的答案。韩非子的学说受老子和荀子影响最深,因此韩非子也是从老子、荀子的哲学角度来回答的。

韩非子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为自己的学说找到了根据。他把老子的思想搬过来,并进行了改造。老子谈道与德,韩非子谈道与理。老子讲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本性。韩非子讲“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是“成物之文”,“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把老子的“道”“德”,变成“道”“理”。然后韩非子由“道”“理”引出“道”“法”。即“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接着就是由“法”及“术”。即韩非子认为法是顺着自然而形成的天理,要把天道转化成理,再把理落实成人间具体的法,而法的施行要靠术。因此司马迁《史记》中将老庄申韩同时列传。晚清学者尹继美在《鼎吉堂文钞》中就说“遁于虚则入于险,涉于幻则入于忍。险与忍互至,而邢名之说立,此申韩学老庄,所以流于残忍刻薄而不自知也。”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是儒家大师,被人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咱们受荀子的影响小,真正用荀子的学说指导生活的是日本,“荀子启蒙了荻生徂徕,而荻生徂徕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大门。”这是日本学界的公论。

韩非子批判荀子却是很彻底。韩非子批判荀子的学说是“愚诬之学”,“杂反之词”,完全将荀子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抛弃,主张恃术而不恃信,尚法而不尚贤,以虎豹喻人君,以雏乌比喻臣。

韩非子从哲学高度证明权术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就应该使用,并指出道德是无意义的。因此韩非子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并讲了两个故事来论述道德的无意义。

楚国有一个人,他爸爸偷了别人的羊,他把爸爸送到官府,官府的官员说杀掉他。为什么杀他?官员认为他虽然对君主忠诚,但违背了父母,所以应该杀掉。

鲁国人跟随国君打仗,三战三败,孔子问其故,士兵说,自己死了父母没有人养。孔子认为这个人是大孝子。

韩非子讲这两个故事都是说明君主的直臣可能是父亲的暴子,父亲的孝子可能是君之悖臣。忠孝不能两全。面对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不道德的,所以讲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可见韩非子在回答权术是否该用这个问题,比马基雅维利高明得多。马基雅维利还要拿目标正确来为不道德的手段做遮羞布,但韩非子已将权术完全合理化,彻底否定道德。也正因如此,在论述权术的方法论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与韩非子提出的“势、术、法”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下一篇我们就聊一下韩非子的权术体系“势、术、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