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5机枪:开膛待机射击是为提高精度?体制内专业人士可太牛逼了

 漫步之心情 2021-10-03

公号付费文章到期解禁

----------分割线-------------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图:微信群里别人发给我的截图,据称作者是体制内的专业人士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图:就我读过的任何非野鸡的著作和文章中,开膛待击均被描述为有利于枪械散热、但不利于射击精度的设计,国内外、东西方皆然。

文章图片6

图:开膛待击的斯登冲锋枪

一:开膛待击到底图个啥?

开膛待击的劣势在于,它会明显影响射击精度;它的优势在于,只要枪械停止发射,包括枪膛在内的整根枪管就处于持续敞开的状态;这一方面尽可能地使其保持较低的内壁温度;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减少弹药与高温内壁的接触,避免不期望的热量传递导致发射药被意外引燃。

自动枪械该不该采用开膛待击,取决于枪械在短时间内需要连续射击多少发弹药,枪膛内壁的温度是否会上升到足以引发枪弹自燃的程度,有没有必要为了防止弹药自燃而牺牲枪械的射击精度。

二:连续射击40-60发子弹的枪械,枪管内壁温度能有多高?

下面来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枪弹在膛内自燃可不是什么少见而遥远的历史,相反至今常见。

口径威力越大、越是追求轻量化,就越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轻量化的大口径机枪,只需要连续射击几十发子弹,就足以导致子弹在枪管内自燃、形成枪械走火事故。在小口径速射炮上,这类问题尤其严重,是相关设计论著中会反复强调的重点环节。

文章图片7

图:注意弹壳温度分布。枪膛和弹壳的热量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区域的温度会显著高于其它部位,当这些高温区域率先接近、超过发射药燃点时,就会引发枪弹自燃走火的事故。

文章图片8

图:在步机枪弹中,红圈所示的收口部位通常温度最高,发射药自燃过程通常从此处开始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图:公开论文《某弹药发射自燃现象的原因分析》,2018年发表。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图:连射40发后,弹壳内壁温度会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就上升到120摄氏度左右。但此时弹壳内壁温度最高的局部峰值,已经非常接近火药燃点。在连续射击60发后,温度会上升到400摄氏度,此时装填上膛的弹药,其发射药会被引发自燃。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图:基于生物智能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的自动枪械热管理策略

三:枪弹的发射药能耐受多高的温度?

对于未接受过火炸药相关知识训练的人来说,存在着一条违背他们认知的规律:枪弹的发射药,对于高温比炸药更敏感。

文章图片15

目前常见的枪弹发射药耐高温性能如下:

以5秒延滞期计算,爆发点通常在220-230摄氏度左右。即发射药温度上升到220-230度后,不超过5秒就会自动爆燃。TNT这样安定性特别好的炸药,对应温度达到475摄氏度。

在加热时间更长的情况下,火炸药能承受的持续温度会显著降低。在5分钟延滞期下,多数枪弹发射药的爆发点,在180-200摄氏度之间。TNT在295-300摄氏度。

在现有枪弹的结构和材料限制下,如果枪管——特别是枪膛区域的温度过高,枪弹在上膛之后受到高温的持续加热,在几秒到几分钟时间内就会由于自燃而导致走火。

四:95机枪不采用开膛待击的原因:没有太高的火力持续性要求

95轻机枪这样的小口径武器,枪管内壁温度上升的速度比上面论文里的例子要显著慢得多;但是只要连续发射足够多的弹药,枪管内壁温度也迟早会升高到足以让膛内子弹自燃。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是否选择开膛待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热管理设计决策问题:

就自动枪械的热管理设计来说,弹药自燃只是热失控的初级表现。随着枪管的持续升温,还会带来由于枪管膨胀且刚度和强度显著下降,导致枪械精度、初速急剧恶化的结果——打不准,打不远,没威力。

文章图片16

图:AUG-LMG

因此枪械的热管理设计中,相关的控制措施也很多,开膛待击是其中最为初级的措施和手段之一。一旦开膛待击依然不足以满足温度控制的需求,那么就必须使用代价(重量、精度、造价......)更大的措施——比如水/风冷式枪管、可更换枪管等。

这一点在AUG枪族和95枪族的对比中表现得很明显。AUG枪族的轻机枪型号,就同时采用了开膛待击和可更换枪管,这证明该枪在火力持续性方面的真实要求远高于95式轻机枪——AUG-LMG只使用42发的弹匣,看起来不如95的75发弹鼓,但那只是奥地利人嫌弹鼓在无托枪上用着太难受的结果。

五:95式机枪的首发/点射连发离群问题,纯粹是型号设计水平问题,是画加打体系下的大概率结果

所谓闭膛待击的枪械在点射、连发的时候,第一发弹离群的问题,是具体型号的设计水平所致。这里重复普及一个历史知识:

“在涉及到枪管力学基础研究的方面,国内长期以来,没有任何可以进行准确定量计算的设计规范和理论指导——95步枪设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直到90年代以后,国内才出现能求解枪管上任意一点的瞬态响应(应力应变、速度、加速度)的径向振动二阶微分方程相关论文——还是那种简单转抄国外资料的水职称的论文”

再补充一句,这从无到有的第一篇论文,还不是工业部门的人发的,是人家武警部队的干部发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枪械设计的力学基础到底是什么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不要指望一个缺乏竞争的大锅饭封闭行业能有什么强烈的进取欲望,道德口号喊得再响也一钱不值,这是历史经验和基本社会常识。

文章图片17

图:画加打的搜索结果,前两条就是95官方宣传片

95系的设计,依然是在“画、加、打”——即(缺乏精确设计依据的情况下)画图纸、加工制造样件样枪、进行射击试验暴露问题、再修改图纸,然后在多次循环迭代后冻结设计的简陋体系下完成的。

文章图片18

这也是95家族的热偏/热散(热枪状态下精度急剧恶化)一类,越是真正牵涉到枪械力学等基本功的问题,就越是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本历史原因所在——机理不明,措施就难以有效、或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实际上热偏/热散的问题同样也和热管理密切相关,但本文不展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