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米韩规文 川藏地区的一种古老文字

 許學仁 2021-10-03

杨蕙瑜|广西师大出版社

导读普米族是分布在川滇藏毗连地区的澜沧江、金沙江及支流无量河与雅砻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分支。韩规是普米族重要社会活动的主持者,更是普米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承者。普米韩规文献记载了本民族对人类起源、民族迁徙、部落战争、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的认识和理解,是普米族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米韩规原始文字文献调查、解读与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及其项目组自2009年至2012年,先后8次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等地对普米韩规经书文献进行实地抢救性挖掘、调查的集中成果,也是宁蒗县普米文化保护协会、丽江普米文化研究会为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成果。

本书在调查整理普米族语言系统的基础上,对普米濒危文献进行全面挖掘、整理与解读,具体包括对普米历书《夏多吉吉》、《左拉》卦图、灵牌图经《弄开》、送魂神路图《塔朗》、木牌画、印棒等普米族重要文献进行的详细整理,采用规范的四行对照法进行逐篇、逐图、逐字、逐句的翻译与解读。

蒙出版方慨允,授权刊发。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图片

◎作者:赵丽明 徐丽丽 胡文明 偏初里 胡镜明 马红升 原上青 编著

◎定价:1800.00元

◎开本:16开 精装

◎册数:2册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书号:ISBN 978-7-5598-4017-2

一、历书《夏多吉吉》

《夏多吉吉》是普米族韩规用来占卜吉凶、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经书,类似于汉族的“黄历”。“夏多吉吉”为普米语音译,是“看日子的经书”之意。其原件收藏在四川木里县依吉乡机素村韩规迪基偏初家中,为经折装,封面无标题,末页有抄写时间及抄录人姓名。全书使用藏文,配有图画符号。因原件部分残破,识读较为困难,卷中经文有较多缩写字、异体字,个别地方有写错涂抹修改的痕迹,具有明显的手写本文献特点。

本书整理收录的是据原件重加抄录的新抄本,共56页,双面书写,前24页为十二月的概述,但没有置闰,在记月上较为粗糙。其开篇第一页,也是一年的第一个月,每个月对应十二属相之一,如第一个月为“虎月”。日历上方有一段总括性的介绍文字,先总体说明这个月的宜忌。然后列出一个月中每天的情况,标明每日的七曜、星宿、属相、方位、“提哩”(普米语音译,即图画)。韩规结合上述的各种因素就可以说明这一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图片

经书的后32页为文字说明,内容主要包括经书的来源,以及对“提哩”的说明,指出各种“提哩”所表示的意义。还包含一些对生产生活的指导,内容十分丰富。

图片

二、印棒

印棒是普米韩规进行祭祀活动使用的重要器物,是用于制作面偶的印模,类似印章,可多次重复使用。人们使用印棒将如动物、人等的各种形象符号印在面偶上,作为这些形象的替代品。某种意义上,印棒的使用是一种进步,表明人们开始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祭祀。

印棒上的符号已经具有固定的形式意义,符号本身有基本固定的音、形、义,有些符号具有单独的含义,有些则以一组表示一个含义,不能分开解读。除普米族外,中国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也使用印棒,但不同民族所用印棒上的符号的具体意义也有所不同。

普米族的印棒目前只见到一根,长40.9厘米,宽2.5厘米,高2.7厘米。用黄杨木制成,没有涂漆。四面皆刻有符号,符号刻痕里的白色主要是印制面偶时残留的面粉。

图片

图片

三、《左拉》卦图

卦图,在西南地区许多民族或支系中都有使用,例如木里纳西、普米、甘洛尔苏、石棉木雅等族群或族群的支系等。多用于占卜婚配、测算吉凶。卦图应属于图画,具有符号的功能,不能定义为文字,作为某些信息的象征和代表,卦图常常需要配以藏文说明。

本书所解读的《左拉》卦图,为四川木里县依吉乡机素村麦色偏初所藏。此卦图为韩规家族世代所传,制作的年代已难详考。四川、云南一带的普米族韩规都使用这种《左拉》卦图,据麦色偏初介绍,不单是普米族,四川、云南一带的藏族、纳西族、汉族都有使用《左拉》卦图。

此部麦色偏初所藏《左拉》卦图共41页,前11页为神像,后30页为具体的卜卦内容。每一页分为两列,按照属相和五行排序。谈婚论嫁的男女若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顺利,就要把自己及未来配偶的属相和生辰八字告诉韩规,韩规根据《左拉》卦图中所记录的相应命运、运势、性格、寿命等来预测二人是否相配。

图片

四、灵牌图经《弄开》

灵牌是一种用于祭祀活动的器物,有大有小,一般高约五六十厘米,也有一米或十几米高的。有时使用的不只一个而是一组,主要用于“祭羊”仪式(普米族最盛大的超度祭祀活动)。 

在制作灵牌时,首先用树枝或木棒制成十字形,再于十字上缠绕黄、绿、红、黑、白5种颜色的线。制作灵牌所用的线是当地普米族用羊毛搓出来的。从外到内依次为黄、红、绿、黑、白。其中黄色代表人体的温度、热量,红色代表人的血液,绿色代表人的气息,黑色代表人的皮肤,白色代表人的骨头。缠绕成的灵牌呈菱形或三角形,共有15种组合方式,每种对应不同的身份,如武士、喇嘛、韩规、格西、富豪、医生等。 

解释灵牌的专门经书,我们暂称为“灵牌图经弄开”。黄纸黑字,以藏文书写,共7页,记载了灵牌的制作方法、内涵等内容。

图片

普米韩规画

普米族韩规教属于原始苯教,起源于古象雄王国,传说韩规教祖师为滇巴仙罗。在普米语中,韩是法术,规是高大。藏语中,称韩规为韩居,又称哈巴,纳西族也称哈巴,蒗蕖土司称韩规为哈师匹。韩规经文也有记载说韩规教直接源出于苯教。 

韩规绘画有木牌画、纸牌画和布卷画三大类,绘画根据信仰和崇拜分为七种。 

本书收录的韩规画册是韩规偏初里为了便于信众使用传承,根据韩规口诵经《喀尔沙》的内容绘制的。绘画形式多样,有神像、宝物、野兽、家畜、家禽、花草树木,变化多端,内容丰富。韩规绘画如以使用用途分类,则有祝福、保护自然、消灾、替代还债、镇凶、驱鬼、歌颂英雄、怀念祖先等。

图片

图片

神路图《塔朗》

时至今日,在川滇藏毗邻区域生活的普米族的葬礼中还保存有一种传统习俗:当死者告别阳世,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如洗尸、涂抹酥油、穿寿衣、杀牺牲、韩规诵经等之后,还有一道很重要的仪式不能忽略,就是给“亡灵”指引一条从地狱、人间到天堂的路径。

这条路径通常按一幅绘在自制细麻布上的卷轴画指引完成。此种长幅卷轴画,韩规称之为“塔朗”,“塔”意为“解脱”,“朗”意为“道路”,故也可称之“解脱之道图”或“神路图”。抄绘神路图时不能在家里,只能在经堂之中。韩规们平时不能轻易打开《塔朗》,只能在丧葬和超度仪式上铺开,并站立于图旁咏诵《送魂经》,将“亡灵”从图的底部逐层向上超度,并在仪式结束后就重新收藏起来。

神路图《塔朗》是韩规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关于普米族神路图《塔朗》的来龙去脉及其文化内涵,国内外学术界目前尚无系统的介绍和研究。

随着韩规教的衰落,留存于民间的《塔朗》日益稀少。目前所见的共2幅,一幅是四川省木里县依吉乡机素村偏初边玛所持的神路图,一幅是云南省宁蒗县胡文明所持的神路图。2幅神路图都包含62幅小图,内容完全一样,仅解读顺序不同。这2幅神路图都以丰富鲜丽的色彩和较为娴熟的技法描绘了超度全过程,融普米族韩规教、传统伦理道德和苯教、藏传佛教等的地狱、人间、神地“三界”说等内容于一体,民族性的宗教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画面中的有些内容与《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得度》)和藏传佛教《冥界审判图》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宗教神职人员在举行法事时因有过错而受罚等,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藏传佛教对普米韩规教的影响。

图片

木牌画

所谓木牌画,就是把各种事物绘在木牌上以象征这些事物的画,比如把神仙绘在木牌上来代表神仙,把动物绘在木牌上来代表动物,但具体把什么事物绘在木牌上要根据经书来判定。普米族木牌画是祭祀活动之前现场绘制的,并在每次祭祀活动结束后,分别送到各个不同的地方,表示已经完成祭祀活动,下一次祭祀活动时再绘制新的木牌画。每个木牌上除了绘制有图画,还会在木牌的底部注上文字,说明这些图画代表什么,很多长的木牌背面还会写上祈福的经文。

木牌画上出现的图符,有些也会出现在《左拉》等普米历书中。木牌画有长有短,长的约90厘米,短的约20厘米,一般用松木制成,以前都是用当地特有的颜料绘制。本书重点解读的是其中用于“拈达”(一种祭祀活动)的木牌画。“拈达”除了表示祭祀活动外,也表示祭祀用的一种祭坛,这个祭坛总共有十三层,代表十三重天,越往上代表越靠近天。木牌画都挂在“拈达”上。 

用于“拈达”祭祀的韩规画中有三组纸牌画,其余均为木牌画。纸牌画和木牌画只是材质不同。整个祭祀活动大约要用100多块木牌画,其中长的木牌画约40块,主要是向天地间的诸神祈祷,希望他们护佑世界上所有的生灵平安、兴旺。

“拈达”祭祀所使用的经文总共有3部,一部13卷,一部29卷、一部16卷。整个祭祀活动要花费四天时间,准备木牌画一天,念经三天。除了“拈达”祭祀要用木牌画外,其他祭祀活动如祭龙王、镇妖、祭山神、祭战神等也要使用木牌画。

图片

除对普米濒危文献进行深度整理与解读外,本书还收录了普米族韩规等对普米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访谈,记录了他们对普米族族源、韩规教起源与演变、文化传承等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同时记录了本书著者及团队在西南山区进行田野调查和爱心公益的所见所闻、人文关怀。

本书在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字、风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普米韩规文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以丰富我国少数民族语料,为民族语言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一手资料,也为提升民族自信注入新的动力。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来源:授权刊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