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孤寡老人同居不领证,社会应当容忍还是反对

 宁静致远2023 2021-10-03

一般来说,人老了,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与社会接触较少,与朋友交流不多,身心的衰退速度加快,如果是孤寡老人,这种变化尤其明显。

很多孤寡老人希望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有一个老伴能与自己朝夕相处,生活互相照应,夜晚不再孤单。为了方便生活,一些老人在理不直、气不壮的氛围中,悄悄地过起了同居不领证的生活。

对孤寡老人同居不领证的现象,有人叫好,认为这是抱团取暖,可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应该提倡;有人觉得这种方式合理不合法,败坏了社会风气,应该受到舆论谴责;作儿女的也多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权当什么也没看见。

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注才能找到问题的原因。下面谈一下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第一,很多孤寡老人的本意是希望登记结婚,以夫妻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老人这样做,比如儿女的阻拦、一方过世引起的财产分配、对另一半的不了解、不信任等,尤其是儿女们担心老人的钱财被另一半瓜分或私吞,因而竭力阻拦老人再婚;有的儿女并不需要老人的财产,但担心老人被另一半骗了财产或给人当了免费保姆最后人财两空,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老人对结婚的畏惧心理,因而轻易不敢言婚。而同居不领证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矛盾,还能较好地解决孤寡老人的其它生活问题。

第二,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很多单位甚至实行的是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各休息1小时,并且一周工作6天(这一工作制度明显不合法),孤寡老人有了病,儿女一般是指望不上的,不说他们有没有这份孝心,仅从时间上看就抽不出空来。孤寡老人生病时候的吃喝拉撒事务繁杂,住院有时十天半月甚至更长,年轻人哪有这个时间,哪有这个耐性?伺候生病老人还得靠另一半的精心照顾,同居不领证是一种比较现实也比较周全的解决方法。

第三,孤寡老人害怕孤独,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的老人常常无所事事,觉得一人吃饭无味,看书无聊,看电视无趣,因为无人聊天,语言能力逐渐衰退;略做一点体力活甚至洗澡上厕所,担心意外随时发生而求救无门。 这种情况在国内也时有发生,据报道,有老人死在房中数周无人知道,直到身体腐烂发臭才被他人知晓,所以老人的这种担心并非多余。现实生活中能经常陪老人的子女很少,儿女即使有其心,也无其闲。有了另一半,两人可以一起做家务,一起聊天,吃饭有规律,做事有动力,哪怕是吵架、生气,也不会显得孤单、寂寞,更不用担心发生意外时无人通风报信,送医抢救。

两个孤寡老人同居不领证,社会应当容忍还是反对

第四,从社会影响方面考虑,孤寡老人肯定是单身,选择同居是因为老人有老人的想法,有老人的实际困难,有老人的特殊原因,领不领证不会危害社会,也不影响他人;两个孤寡老人同居一段时间后,合则在一起生活,不合则随时分开,不会产生大的财产纠葛;也许暂时不领证,几年后,双方加深了了解,培养了感情,增进了互信,由凑合同居混日子的两孤老,变成了形影不离的终身伴侣,那时再领证,这也说不准。

总之,两个孤寡老人同居、抱团养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为儿女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至于领证还是不领证,我觉得没必要在这上面较真,更不宜动用舆论工具进行谴责羞辱;相反,政府应当鼓励,舆论应当支持,社会应当宽容,并积极为愿意在一起生活的孤寡老人创造有利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