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建筑学人的三件事:教学、研究、设计 | 新书推荐《咫尺山林:建筑学践行与观察》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10-03
图片

编者语

依稀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冬日,恰褚老师生日,他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记录了他在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的一个决定,谈起了“拾年叁题”。

众多的工作邮件中,这封信一直储存在我脑海里,初读邮件时的那份感动更是记忆深刻。细细琢磨为何?或许是因为褚老师的写作初衷,或许是因为一个建筑学老师的责任,更或许是因为一位建筑学人的情怀……邮件里褚老师提到:“未来十年,我希望做好几件事情——写一本好书,教出几个好学生,做好几个好作品。”编辑能做的不多,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助他实现其中一个心愿。剩下的两件,书中已有答案。

图片

谨以此书,献给建筑学人

01 作者的话

图片

又一本书付梓,厚度30mm。自刹那间的念想闪过,到它真实置于案头,三个春夏竟转眼就过。

或许自维特鲁威起,建筑学与写作就开始密切但艰难地联系。从《建筑十书》的字里行间,能看出这位巨匠其实“具有一个不习惯写作的人之所有特征“,甚至对他来说,“写作是件痛苦之事”(Albert A.Howard,1914),但维特鲁威竟几乎以一己之力初创了建筑学体系。那是一个赞颂并相信永恒的时代,是一个用人的寿命尺度几乎观察不到建筑和城市剧烈变化的时代。

两千年过去,我们已有足够历程和证据“观察”到建筑学在这漫长时光中的发展演变,也不难发现它正在当代加剧裂变。建筑学边界看似日益模糊,日益宽广——多业交融、天地纵深、智慧虚拟、整合装配,建筑学想做和正在做的,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要捕获这个学科的星点光芒,即使个人穷尽一生,恐怕也难得其中一二。作为建筑学教师,我在自己不长但也不算短的职业道路上,其实只做了三件事——教学、研究和设计。教学是职业基本,研究与设计是发展需求。在中国这场大规模城市演进中,教师其实就是学生。

于是我想写下点什么。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近400年前,计成在《园冶》 中详述了方寸天地透射广阔景胜。“咫尺山林”,这个词让我有了些许胆识和冲动,愿以咫尺之力,揽山林景胜,可以个人的狭窄视野,践行和观察这个我一直挚爱但仍在摸索的学科,并借用了这个初看并不那么“建筑”的书名。从“学步”开始,由“行进”做结,中间顺次讨论“教学”“研究”与“设计”,既有对近十年部分成果的重新审视与提炼,也有专为此书全新撰写的感悟和理解。借此书,那些曾在世界不同地方摄取到的影像也有机会展示,并作为一条隐含线索传递我对“观察”一词的关注。

好在,方寸之内亦可映“昆阆之形”,“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无论是三尺讲台,还是一方用地,仍可辨万里之遥、苍穹之阔。这份职业和角色,赋予了我观看世界的方式。

拜谢郑时龄、李保峰两位先生,不仅耗时审阅书稿,更将其中内容深度解读,娓娓道来,将书中原本尚不系统的个人体验提升到了我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的高度。谨将这本书献给可能有同感的建筑学人,希望它没有浪费纸张,以及您的时间和费用。

褚冬竹

2020年10月20日

02 专家荐语

图片
读《咫尺山林:建筑学践行与观察》

建筑学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古老的多栖专业,从事这个专业既可以是教师,又可以是建筑师,同时也是从事研究的学者。褚先生是建筑学教师,尤其是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的老师,他的著作也涵盖了一位建筑学教授需要思考的几乎所有领域和所有问题。谈大学精神,谈研究生教育,谈科学研究,谈建筑学研究,谈技术哲学与建筑,评建筑师、建筑师事务所和他们的作品,谈空间,侃设计,学历史,看未来,聊古今中外。他深入探讨研究建筑学的视角,有阐发,有质疑,有困惑,有时深不可测,忽然又豁然开朗。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认为建筑教育必须强调“灵活性(团队的思想),群集性(生产与日常生活无法脱节的理念),洞察力(磨练感知能力和时代感),幽默感(乐趣与愉悦),智性(全面思考)。” 褚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探索建筑教育和建筑研究,未敢懈怠,他的教育思想与此不谋而合。他认识到建筑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片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不仅有建筑师,还有教师、评论者、研究者共同践行其中。

褚先生主张建筑学研究分离为以科学为基本评价标尺的研究,以及以空间需求为基本目标导向和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关于教学与研究具体地展开为教学、研究和设计三条线索。在这三个层次与三条线索的编织下,形成了聚集建筑学践行探索的基础坐标系。读褚先生的这本教学、研究和设计札记,涉猎面十分广博,既需要跟随着作发散式的思考,同时需要有广泛的建筑历史和技术哲学理论基础,也需要前瞻的眼光。

从褚先生的设计,可以看到他设计的功力和艺术表现的功底,从书中他亲手拍摄的大量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眼光和高超的摄影技术。总之,读褚先生的书既是一种视觉享受,有学习的乐趣,但也是培育智性的思考过程。他自谦与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同行精英相比,手上的这些东西还不敢登大雅之堂。但仍愿一试,去探讨面对建筑学,一种可能的践行方式。真诚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和建筑师能写下自己的思考。我曾经读过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科学自传》,这本书是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的总结,对建筑师们也是一种样板和启示。我在想,褚先生这本著作的出版应当预示着作者在今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著作问世。

郑时龄

图片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仅读书无非两脚书架,仅行路又与邮差何异?作为学者还要思,更要写。设计作品固然可以打动人,但它不能叙述复杂的思想,以文字介入建筑学的知识生产,是一种能够触及深刻思想、从而更有效传播的方式。勤于文字记录是好习惯,许多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零散的观点若不做系统性思考,则只能是谈资而形不成知识。冬竹教授大作书名是“建筑学践行与观察”,我在观察之外还看到了大量的思考!这些思考揭示了许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城市现象、隐匿于现象背后的细微差异,抽象的人群与鲜活的个体,以及寻证的态度和方法……

本书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冬竹教授对教学、设计及研究的系统性思考,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城市经营大热之时,他冷静地批判唯资本积累为上的增长主义;针对建筑学的当代发展,他在维特鲁威的三原则后加上了Evolutivas(进化);面对于全社会高涨的可持续热,他呼唤关注建筑学的全面价值。建筑不应自贬身价,降格为技术……所提供的必需品。他认为最终存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定是那些既良好地回应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条件,又能与人进行心灵对话的作品,技术的巅峰不一定是文化的巅峰;他反对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虚假可持续”,他认为可持续不应是皇帝的新衣,若将彼处的“可持续”移到此处,恐怕就难以“可持续”下去了。

冬竹教授认为,建筑学的研究是当代建筑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新增挑战和思维转型,不能固步自封,要关注理论的“探索性和前瞻性”,要做攀登者和勘探者,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显微镜下方可发现常人之不见。研究要跳出设计、放眼城乡、凝练问题。

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时建筑学者需从“热情潇洒的设计师”切换到“冷静思考之研究者”的状态。

冬天的竹笋是积蓄能量的状态,我期待着在下一个10年冬竹教授更大能量的显现。

李保峰

03 书籍简介


▲长按扫码购书/获取图书详情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计成在《园冶》中详述了微小天地如何透射广阔景胜。本书借用此言,从作者“学步”开始,由“行进”做结,中间顺次讨论建筑学“教学”“研究”与“设计”。既有对近十年部分成果的重新审视与提炼,也有专为此书全新撰写的感悟和理解。

图片

图片


文章试读

学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