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整脊疗法常用手法

 了凡阅读书馆 2021-10-03

中医之声
公众号

脊疗的常用手法

在脊椎疗法中,有许多颇具特色的手法,其中捏脊疗法、指拨脊背疗法、整脊疗法是最为常用的3种手法。我们在治疗时,可以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做到辨证施治,这样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和禁忌证,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基本松解手法
和一般推拿疗法一样,我们在进行脊椎疗法之前,要先用基础的常规松解手法来松解受术者患处的关节肌肉和软组织,以利于进一步施行复位等治疗手法。

推法——推法包括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足推法5种,是以指、掌、拳、肘、足等部位,着力于体表皮肤,做前后、上下、左右直线或弧线推进的手法。该手法具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软坚散结、祛风散寒、消除疲劳的作用。操作时,注意推进的速度要适当,过快则容易滑脱,过慢则不易推进。
指推法
图片
掌推法
图片
拳推法
图片

揉法——揉法主要包括指揉法、掌揉法和肘揉法3种,是用双手拇指、掌根或肘尖等部位作用于施术部位,带动皮下浅层组织在深层界面上做轻柔和缓的、一个方向的、螺旋形移动的手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指揉法。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艾灸知识,此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等作用。
指揉法
图片
掌揉法
图片
肘揉法
图片

摩法——摩法包括指摩法掌摩法2种,是指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手掌掌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地抚摩的手法。此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具有理气和中、消导积滞、活血散淤等功效。
指摩法
图片
掌摩法
图片

弹法——弹法是以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的对合用力,将皮肤和皮下肌筋提拉起后,又突然急速放松的手法。施治时,连续向一定的方向提弹,一提一松,一起一落,如同提弹琴弦,以皮肤发红为度,此法具有补虚泻实、振备经气、升阳举陷、培补元气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劳损、麻木、下陷等病症。
两指弹法
图片
五指弹法
图片

按法——按法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3种,是以手指、掌、肘等部位垂直着力于施术部位,由浅入深,逐渐用力向下按压并持续一定时间的一种手法。此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镇静止痛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时,通常将按揉结合,在揉的同时用手指指腹或手掌对一定部位适当加压,使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指按法
图片
掌按法
图片
肘按法
图片

㨰法——㨰法是将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处置于体表,以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带动腕关节,使着力部位在施术部位做连锁往返滚动的手法。其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且又十分柔和,具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㨰法步骤1
图片
㨰法步骤2
图片
㨰法步骤3
图片

拍法——拍法是用掌或拳,借腕部自然上下摆动之力,双手轻巧交替拍打患处体表的一种手法,其作用力较轻,具有行气通络、活血止痛、缓解痉挛、放松躯体之功效,多用于四肢关节不利,寒湿病症和各种痹证。
拍法
图片

抖法——抖法是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使用柔力,均匀、连续、有节奏地上下或左右抖动肢体,使力量传达到肢体的关节和肌肉的手法。抖法适用于四肢肌肉关节,如手臂、大腿及手腕,具有舒展筋骨、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除疲劳等功效。若身体肌肉关节有损伤,则不宜用此法。
抖法
图片

2.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方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抗病力的作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对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等小儿病症,以及成人消化系统疾患、月经不调、痛经、失眠、咳嗽、哮喘等常见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捏法——捏法是捏脊治疗时最常用手法,主要分为拇食指捏法和拇食中指捏法两种。拇食指捏法是将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食指的第2指关节桡侧紧贴脊椎两侧皮肤并向前推起,拇指指腹与食指夹住皮肤并捏起;拇食中指捏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拇、食、中指指端夹住皮肤并捏起。

捏脊时,双手捏提起脊椎两侧皮肤,双手随捏、随提、随放,逐步交替向前推进。捏提的皮肤要适量,捏多了不易向前推进,捏少了又容易从手中滑出来。

提法——提法即是用力拎起皮肤。在捏脊的过程中,捏起脊椎旁肌肉之后紧跟便是做提法。此法具有疏通经络、缓解痉挛、减轻肌肉酸胀、消除全身疲劳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症及外感病症。

提法与捏法一样,分为拇食指提和拇食中指提两种。通常做提法时,边捏边提边向前推移。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拇食指捏法
图片
拇食中指捏法
图片
拇食指提法
图片
拇食中指提法
图片

捏脊的操作要领

一般来说,捏脊疗法需按一定的先后顺序、速度、强度、时间来进行。

操作路线: 从下往上或者从上往下,因为腰骶部肌肉相对丰厚,痛觉敏感度较低,而颈椎肌肉较少,痛觉敏感度相对较高,所以一般建议从下往上捏,较为舒适。可以按先腰骶,次胸背部,最后颈部的顺序,即自尾骶部长强穴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 (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操作方法: 开始时被操作者俯卧,操作者双手捏起附在脊椎旁肌肉,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或风府穴)缓慢捏提并向前推移,“捏三提一”或“捏五提一”,也可以单捏不提。

操作力度: 捏皮肤的松紧程度应适宜。捏紧了,患者会感到疼痛,反而使肌肉更加紧绷;捏松了,不但捏不起来,而且会影响疗效。

操作速度: 捏脊捏得太快,皮肤容易滑脱;捏得太慢了,会觉得疼痛,以不快不慢为宜。一般反复操作3〜5次,捏到见脊椎旁肌肉发红即可。每次捏脊以5〜8分钟之内施行完毕为佳。

操作时间: 以早上或空腹时最为合适。如果刚吃过食物,要休息半小时再捏脊。一般1天捏1次,10天为一疗程。2〜3疗程后可休息几天再进行。

捏脊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1. 捏脊宜在室内进行,应注意室温适中。在冷天捏脊,室内的温度应该要暖一些,以免着凉;在热天捏脊,则应注意通风,但注意患者不能对着风口处。
2. 操作前,术者的指甲要剪平,治疗前后均用温水洗净双手。
3. 最好在患者捏脊部位涂抹润滑剂或乳液等,以减少摩擦的阻力。
4. 捏脊时,术者手法要轻巧灵活,力度适中(小儿和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体质较好的年轻人手法可略重),做到手法深沉、稳健、有力,避免用暴力、猛力与“死力”,以患者不感到痛苦、局部无不良反应为原则。
5. 捏脊时,患者应保持全身放松,脊背伸直,手表、项链、手链等都应取下来。
6. 捏脊后应休息15分钟,若有出汗要及时擦拭,切勿当风受凉;可喝1杯白开水,以利新陈代谢,但不宜马上用餐。
7. 患严重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病的人,每次进行捏脊,应该在15分钟之内完成。

8. 操作部位的皮肤有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3.指拨背脊疗法

指拨法是以“以痛为腧、不痛为力”为原则,在患部体表进行手指平推扣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对于比较常见的背脊部疾患,如扭伤、落枕、肩背部局限性痛点和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疾患,均收效显著。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受到外力损伤后,经络循行会受到阻碍,气血会积滞化瘀,而指拨疗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当人们软组织损伤之后,其肌肉、韧带纤维就会出现痉挛、肌腱错位,从而使身体某些部分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而通过被动的拨伸运动,可改变纤维和肌腱的方向和位置,使痉挛、错位和交叉的症状得以改善,疼痛得以缓解。此外,由于此种疗法简便易学,且施术时痛苦少,因而患者乐于接受。

指拨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在指拨施术中,医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 先询问患者的痛处,然后术者用手按住患者的痛点,以轻 柔、均匀的指力做平推或扣拨做向下、向外轻柔的平推或扣拨,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

图片

指拨法:以拇指或食指在一定部位,以轻柔、均匀的指力按一定方向做扣枪状的扣拨,或以拇指用稍重的指力以“十”字形滑动扣拨,以治疗某些以纤维膜形成为主的或位置较深的腰腿痛病例。

在指拨的操作中,会出现痛点向四周转移的现象,一般这种移位是在体表呈带状分布的区域内发生。如能及时观察、利用转移的痛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治疗,会有显著的疗效。

在进行指拨治疗后,应对原痛点进行固定,同时嘱咐患者减少局部活动,切忌再用外力随意按压原痛点,否则可能会使经指拨解除后的软组织痉挛再度回复,已消失的疼痛也易复发。

4.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又称脊椎旋转复位法。主要是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压力,促使病椎回于正位,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方法。整脊疗法可以拨正偏歪的棘突,使椎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

由于此疗法侧重于对变形脊椎的整复,所以对一些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对一些由脊椎病变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头晕、腹泻、大小便障碍等也有显著的效果。

由于整脊疗法往往需使患者的躯体大幅度地扭曲,因此有人认为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来说,只要选择专业的医师,使用了规范的手法,整脊疗法是不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

颈椎牵引复位法

图片

患者取仰卧位、平枕,术者双手托其颈部,其中一手中指紧扣颈椎后突的棘突,向头顶方向牵引。在牵引的同时,术者嘱患者做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紧扣棘突的中指突然用力向上顶,此时术者可感到复位关节的滑动感或听到关节弹响。

颈椎斜扳法

图片

患者取坐位,低头,双手下垂,全身放松。术者站于其后方,用左手拇指固定患者的右颈部,四指固定头部,右手托住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部向右慢慢旋转,学习艾灸知识,当旋转到一定幅度时(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以听到弹响声。然后以同样手法做对侧。
★本法有较高危险性,非专业医师请勿操作。
俯卧双向分压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高枕使成驼背状,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病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作由轻渐重地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术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常可将凹陷的胸椎撬起。

胸椎按压复位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手掌掌根按于病变椎体上,另一手掌重叠于腕背之上,然后嘱患者深呼吸。待患者呼吸协调后,乘其吸气末期胸壁鼓起时,术者双手协同动作,同时用力,向前上做一个有控制的快速按压,听到“咔咔”声标志复位成功。

扩胸牵引扳法

图片

患者取坐位,双腿平放,双手手指交叉扣住置于颈后。术者站在患者身后,单膝顶在患者胸椎上,双手托住患者双肘部,使患者身体缓慢地做前俯后仰的被动动作。数次后,术者双手托住患者肘部用力往回收的同时,膝盖用力顶压,可听到患者胸椎发出的轻微响声。

胸椎斜扳复位法

图片

患者取坐位,双手交叉置于颈后。术者右腿跪在患者身后,左脚踩在患者左前方,右手穿过患者左腋下,扣住患者颈部,左手按在患者胸椎患处。术者左手向右前方用力推,右手由左往右旋转用力,使患者上身向右转,可听见复位发出轻微的响声。然后用同样手法做对侧。

腰椎斜扳复位法

图片

患者取左侧卧位,右腿屈曲,左腿伸直,双手指交叉置于胸前。术者站于左侧,右手抓住患者右前臂,左手掌压在患者右臂部,双手肘关节向两边用力张开。右肘顶住患者右肩,左肘顶住患者右臀部,右手向外,左手向内,同时用力,听到“咔咔”声标志复位成功。然后以同样手法做对侧。

腰椎后伸扳单腿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立于右侧,右手掌按于患椎的棘突旁,左手将患者左膝及大腿托起后伸,并渐扳向左后方往返2〜4次。待其腰部放松后,将其左下肢扳至右后方最大角度时,右掌加大按压力,左前臂加闪动力,将其左下肢再有限制地扳动一下,复位动作完成。反方向也可以进行。

腰椎后伸扳双腿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一手按住其腰部,另一手托起患者双膝,缓缓提起其下肢。当腰部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腰椎,一般可听到响声。

腰椎后伸扳肩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在患者身侧,以一手扳住一侧肩部,另一手按在病变的腰椎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扳至最大活动范围时,两手同时瞬间发力扳转,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咔咔”声。再以同样的手法扳动对侧。

俯卧摇腰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左手握住患者腰部裤带做推拉摇动,使患者臀部左右摇动,右手按于其偏歪棘突做“定点”阻力。每次摇按揉5〜8分钟,利用肌肉的生物力学,使其偏歪棘突自动复位。

双膝顶背法

图片

患者双腿盘起,坐于床上,双手手指交叉置于颈后。术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抓住患者肘部,双膝顶住患者肩背部。随着术者双手用力下压患者的肘部、使患者上身前俯的同时,术者的双膝顶压在患者脊椎两侧自然地向下滑压,从肩背滑压到腰骶。

骨盆整复按压法

图片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将双手重叠于患者左骶髂关节上,双掌由下向上旋转用力反复数次,力度由轻到重;同样的动作再作用于右骶髂关节,反复数次。随后,术者双手掌贴于双髂后上棘,从上向下用力推,再从下往上用力推,反复数次。

骨盆整复拔伸法

图片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站在靠脚的床头,双手抓住短脚的踝关节,用力拔伸数次,力度由轻到重。同样的动作换俯卧位再拔伸数次。

整脊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在整脊前,应先准确定位病椎,如果患椎定位不准,或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会影响整脊的疗效,甚至加重病情。

在整脊时,应柔和用力,手法娴熟。当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时,不宜连续施治,需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后,才能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应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能急于求成。

在颈椎部位施用整脊疗法时,手法应慎重,如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使患者虚脱,甚至导致医源性脊椎损伤。

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月经期,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肿瘤疾病、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要慎用本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