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润娥 | 孝中,人生的基石

 天下孝义人 2021-10-03

往期回顾 

·  华灵骄子衣锦还乡

·  回忆和舅父马佩勋接触的点滴往事

作者:范润娥
1953年7月的一天,我去报考孝义中学。妈妈用方白布包好事先烧好的干饼,放 在挎包里挂在我的肩上送我出门。报考的第三天我便知道了被录取的消息,连蹦带跳、三步并作两步走,30里上坡土路没用半天时间被我甩到身后,到村口时妈妈和爷爷早已守候在那里翘首期待。当得知我被录取的消息时,一家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其实,妈妈是笑在脸上,苦在心里。像我的家境哪有供孩子上学的可能呢?1940年,就在我两岁弟弟出生才12天的时候,父亲撇下爷爷、奶奶、妈妈、弟弟和我,奔赴抗日救国的前线,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直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睛天霹雳,三代五口一家的重担,犹如一块巨石顷刻压在了身躯矮小、年仅21岁的妈妈肩上。她以宽阔的胸怀和超常的气势将这个家撑了起来。夏秋,她上午下地干活,中午赶回家做饭,从不知道午休是什么滋味;冬春,缝衣补裤,碾米磨面,一年四季不得闲。既当女人,又当男人,地里家里都靠她。因为上小学我求妈妈时,她泣不成声地说:“不是妈不想让你上学,而是妈太难了!”妈妈是个知书明理的人,在我的哭闹下,终于同意了。我靠学校每月给的20斤小米,又插班、又跳班,四年赶了六年的课。这次上初中,我就是想学文化,找个工作,替妈顶一膀子。
到了孝中后,很难安下心来学习,总是想家,想妈妈,想帮妈干活儿。几乎每个 星期天都要回家下地干活儿。星期六班主任不准假,就利用星期日一大早偷偷回家。因为星期日校门开得晚,有时星期六我就住在王桂香同学家。班主任侯兆康老师发现我偷偷回家和不打算升学的思想苗头后,及时找我谈话。说我是“没志气、没出息”, 还用手比划地开导我:“学习就像过桥一样,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过,就能过去;过去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你在学习上不会有什么困难,经济上学校还给你助学金,你应该安心上学,初中毕业后上高中,上大学,把自己培养成工程师、专家等有用人。” 又一次,为回家请假,在教导处找到侯老师,他当着杨亮忱副校长和郭锡麟主任的面提起我继续升学的事。杨亮忱是我的表舅,他表示很同意侯老师的意见,郭主任也过来动员我。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开导、鼓励、支持下,我完成了初中的学业,顺利地上了汾阳高中,为妈妈的身体又如愿以偿地上了山西医学院。我想,孝中三年虽然在人生的长河中仅是几十分之一,但它却是我从愚昧和懵懂中跨出的第一步,换句话说,没有孝中这段历程,以后的一切都无从说起。
值此孝中60华诞到来之际,写此短文以表达对学校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原载于《雨润无声——校友回忆录》

作者简介


范润娥19387月生,孝义市三多村人。孝中初6班学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太原重型机器厂医院内科工作。历任太原重型机器厂副处长兼医院副院长,太原重型机器厂处长兼医院院长。1995年退休。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