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去寻找记忆中环潭的房子

 陈正兴 2021-10-04

上个世纪,随州有个老话,叫“安居的娘子,环潭的房子”,这话往直白了说,就是随县安居的女子漂亮,随县环潭的房子漂亮。

今天10月2号,随州户外老虎队搞了个2日骑,正好路过安居和环潭。一行32个骑友,早上从随州城区出发,9点左右就到了安居镇街边。

这年头,感觉乡镇的街上比县市城区还热闹得多。街头小憩,放眼望去,安居的娘子真是漂亮。不过话说回来,如今人口流动频繁,早已分不清那漂亮的女子到底是不是安居人。生活的温润,现在哪里的女子都漂亮。

多次骑行过安居,见识过漂亮的安居“娘子”,见识过安居的“九街十八巷”,也多次写过安居,今天这里就不多说了。

骑行,继续向前,不到10点就到了环潭。虽然多少次从环潭路过,走的却都是新街,环潭的老街一次也没有去过。

今天的领队是“保长”邹哥。邹哥叫邹勇,地道的环潭街上人,年轻时还在环潭供销社工作过。

邹哥领着大伙穿行在环潭的老街老巷,如数家珍般向大家介绍着,曾经码头的遗址、玉石街、上下碑坊、江西会馆、黎氏祠堂......

邹哥去年底才从银行退休,他爱户外运动,也爱摄影,他更爱他的故乡环潭。他热情地把他往年拍的环潭老街老屋的图片发在群里,他还把《环潭镇志》的有关章节发在群里向我们介绍。我们得知,《环潭镇志》的主编就是他的叔丈陈本涛老先生,而《环潭镇志》里许多选用的图片,就出自“保长”邹哥的镜头。还再啰嗦一句,今天本文所采用的部分图片,亦是来自邹哥。

这是我第一次写环潭。从安居骑行到环潭的路上,骑友“金枪鱼”就一直就在向我介绍环潭。“金枪鱼”叫傅九龙,他老家也在环潭。九龙哥详实的介绍,加之《环潭镇志》的有关章节,在这里就不妨向大家作个简单的梳理吧。

明代以前,随县西南的自然集镇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涢水两岸及古驿道沿线。其中人口较集中的有梅坵、万家河、澴潭、大悲店等处。明朝永乐年间,设置了梅坵巡检司;清朝雍正年间,巡检王懋德将官衙迁往了澴潭。至此,澴潭镇正式成为随县西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了随县澴潭区,历经各个阶段的折分合并,又设立过人民公社,至今一直是澴潭镇。

为什么叫澴潭呢?有三种说法。一是署衙说,自梅坵巡检司署迁往澴潭后,民国抗战时期,湖北省第三专员公署及其所属的流亡县政府也陆续迁往潭潭。由于衙门多,“官潭”之说因此广泛流传;二是山环说,澴潭四周环山,因此叫环潭;三是水潭说,澴潭本系涢水径流中的一大深潭,后因泥沙新积,又逐步形成了很多深潭,因而称澴潭。

综上所述,水澴之说可能最符合客观实际。总之,澴潭为一扇形盆地,既有山环,又有水澴,而且是以水澴为主,故称澴潭。目前,社会上习惯将“澴潭”简写为“环潭”,其实是不规范的。

现在说回澴潭的房子。古代中国的物流交通以水运为主,辅以陆运,澴潭亦是如此。古涢水流经澴潭,在这形成货物集散地,逐渐变成了大商埠码头,随着后来梅坵巡检司署正式迁到澴潭,当地即成为随西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房子便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越来越远近闻名。

澴潭镇老街的上段称为玉石街。上起老水文站(前街),下到十字街口,形成于清代。上牌坊、江西会馆、山西会馆、黄州会馆、黎家大院和资本雄厚的大商户大都集中分布在此段范围以内。玉石街名称来源与随枣一带最有名气的大地主黎福记有着极深的渊源。黎氏家族的房屋继承了明清遗风,多为青砖黑瓦的风火檐结构,临街山墙上端突出墙体,高于屋面,采用薄砖封顶分水,作为防火隔热墙。临街二楼普遍设有鼓皮望楼。当时,中街、下街的街面均是用黄粘土加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而黎氏家族的街面却是用上等大青石条铺砌而成,故称为玉石街。

邹哥领着大家去参观黎家大院,可惜房门上锁了,我们只能在外围拍照,问了几个当地人,他们也不知所以。看来还得依靠《澴潭镇志》。

镇志说,现存的黎家大院为五进四合院。是澴潭房子的经典之作。除临街一进单列之外,其余几进均为通前朝后的二层木楼。其中,“人”字形二龙戏珠木雕彩绘立架精美异常。小姐绣花楼设在后花园对面。四进天井小院均有回廊连接。

因为锁着,我只能隔着门窗向里面窥望,因常年无人居住和修缮,黎家大院清冷深幽,回廊楼板有些地方已经破旧断裂,但一楼大厅依然宽敞明亮。

走在玉石街的青石路上,伫立在秋日寂寥的环潭老街,仰望时间雕刻过的黎家大院门楼,那苍凉斑驳的漆木依旧可辩昔日主人显赫的富贵和声望。

邹哥又领着我们去江西会馆,这里也只剩下残存,建筑系砖瓦加杉木结构,山墙的青砖上,“江西万寿宫”几字隐隐可见;位于老卫生院大院内的山西会馆,原是山西布商的行业帮会会所,后改建为关帝庙,毁于五十年代末;老街老巷里还零星有些碑碣石刻,因为没有刻意保存,字迹业已模糊......

邹哥介绍,环潭镇作为当时最繁华的终点停靠码头,朝廷又派遣了巡检司,很多富绅趋之若鹜,来此聚居,其所建房屋,架构精良,奢华绝美,极具地方特色。雕梁画栋,楼台亭榭,最繁华时据说有五千多间华丽的楼宇。如今,仅剩黎家大院较为完整,仍坚守在风雨中为后人默默地叙说着“环潭的房子”的那悠远的记忆。

传统的中国乡镇,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和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在过去,它却是富庶一方的中国古文化代代传承的缩影。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镇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仔细观察环潭老街那不易察觉的角落,就会看到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居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从这些连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典语汇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了那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没有豪言半语,却充溢着内在的道德修束。

而现在的环潭街上,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也是传统的延续,我却没有看到古文化所传承的风雅。

参观完环潭老街,我们继续向许庙唐镇方向骑行,路旁田里的玉米早已收完,只剩下枯萎的玉米杆伫立在田中,正是稻谷成熟的时候,稻田一片金黄,早熟的稻子已经割了。

时令已进入深秋,这几天却是反常的暴热,大汗淋漓中,骑到了大碑店。这里是队长“虎虎生威”刘云喜年轻时曾经工作过两年的地方。我问刘队长,怎么环潭镇志上的大碑店写成了大悲店,刘队长说,这里面可大有缘故。

欲知缘故为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