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往事悠悠02:打水

 丁中广祥 2021-10-05


打   水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自古以来曾是农田灌溉主力军的人力、畜力、风力水车(参见《往事悠悠01:水车》),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一个名叫“抽水机”的灌溉机械悄然登场,取而代之。它以高速旋转的方式轻轻松松地将水从河沟吸入水渠,流入田间,浇水灌溉,我们老家称这种抽水机抽水灌溉叫“打水”。从此农田灌溉由“车水”时代渐次步入了“打水”时代。

抽水机又叫水泵。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般叫抽水机,现在都叫水泵。水泵有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等多种类型,我们农村打水使用的水泵多为离心式水泵。离心式水泵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将水从低处提升至高处的水力机械,以柴油机、电动机或气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并配之以相应的传动装置配套使用。它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排水以及工矿企业与城镇的给水、排水。在农村,人们一般把使用柴油机、气动为动力抽水灌溉的叫“机灌”,使用电动机为动力抽水灌溉的叫“电灌”。

最初映入儿时记忆的是一种叫“抽水机船”的流动灌溉工具,人们一般称之为“船机”。

我第一次见到的船机是驻麾村的县工作组从县农机局调过来的,看上去比较正规、气派。船头装着水泵和柴油机,以三角胶带连接传动;船中是长方形船篷,其顶微呈拱形,有门有窗户,有床有铺盖,是机工生活起居之处;船尾有锅腔子及锅碗瓢铲等炊事用具,饮食起居皆在船上。一条大船集打水作业、日常生活于一体,真佩服这船机的始创者。水泵进水管紧贴船帮伸入水中,就像可爱的小姑娘稳坐船头,悠闲戏水;水泵出水管则呈30°~45°角向上翘起,犹如军用三七高射大炮傲视蓝天,更像蛟龙昂首枕卧槽头,蓄势待发。

开机前,机工(因其身手常沾些许油污,便有人戏称其为“机鬼子”)先从出水管往泵体罐水,排出水泵里的空气,灌满水后方得开机,以防止气蚀现象发生(气蚀是指离心泵启动时,若泵内存有空气,旋转后产生的离心力就小,因而叶轮中心区所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液位低于泵进口的液体吸入泵内,不能输送流体的现象)。开机后,只听得水管里传出“咕嘟咕嘟”的响声,且越来越浑厚,不一会儿,巨大的水柱喷涌而出,沿着水渠飞奔向前。此时,只要拿把铲锹拨开需要灌水的田头缺口,水就会汩汩流入田间。机船上的柴油机发出急促的“嘚、嘚、嘚”的响声,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频率的震动,让船身“瑟瑟发抖”,震得船体四周溅起细密的波纹从船舷下由近而远,渐次推开,犹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的诗情画意。待抽水机正常运转并无其他异常后,机工即可稍事休息,有时就在船篷上呼呼入睡了。这么大的震动和噪音,有时连人对面说话都听不清,这机工居然也能睡得着?有人说机工成更半夜的打水,太累了吧;有人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习惯了吧。好像说的都有道理,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后来这种船机在农村逐步普及开来,有条件的大队、生产队都办起了自己的船机。一条水泥船,三吨五吨,十吨八吨的都行,船头安上水泵、柴油机即可;船中无须安装那么考究的船篷,最多安上一个两头贯通的半圆形圈蓬以遮阳挡雨,有的连圈蓬都不要,备把雨伞就行;船尾也不用放锅腔子了,因为机工都是经学习培训过的本队人,无须在船上“安家落户”。抽水机船灵活机动,可随时迁移,哪里需要打水就到哪里去,犹如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流动的抽水机站。

抽水机船忙时打水,闲时还可当做冲水机船而成水上交通工具,只是用的时候临时改装一下即可。改装简便快捷,最多也就一二十分钟的事。将泵口与接管下口弯头处的几只大螺丝松开,人站在出水管子口前,轻轻下压,随着压力而使弯头松动和转动,将出水管逆向对准水面,再固定紧螺帽,就成了所谓的冲水机船了。有的还在出水管处安装一个注口状的圆锥体管子,以增强出水压力,加快行船速度。远远望去,那斜射水面的水泵出水管活像调皮的小伙子裸身跃入水中,扎猛潜水,更像舰载水雷发射器,紧盯目标,一触即发。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水的反冲力驱使大船前行。

你别小看这冲水机船,在那挂浆机尚未问世之前,冲水机船还真的算得上乡间比较时髦的水上交通工具,不用撑篙划桨,在一阵阵“嘚、嘚、嘚”的欢快声中,在河网港汊中穿梭而行,甚是威风。生产队要买个农药化肥什么的,方便多了。要是哪家有人身体上不适要送医治疗,哪家砌房造屋要买点砖瓦木料,哪家结婚嫁娶要迎送新娘,只要跟生产队长打个招呼,再跟机工说一声,自己掏点柴油钱,都会没问题,农村人就是讲究互帮互助,谁家没有个大事小事的。

1957年,麾村高级社(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的生产大队)建成全乡第一个燃煤蒸气机抽水机站,并投入使用。抽水机站就建在麾东初级社(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的生产队)的东大河边上,紧挨东大桥。站房两小间,20多平方米。一间安装蒸汽机和水泵,存放部分燃煤;另一间搁一张小床,是机工休息的地方。一座小小的抽水机站,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然而在当时一个高级社能有一座抽水机站,还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令人刮目相看,也曾轰动一时。

试水的那天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前来围观。机房内也围了不少人,有乡领导,有高级社干部,据说还有县农机局的人在现场指导。只见机工一会儿用洋锹往锅炉里添煤,一会儿打开炉门看看火势,一会儿又用铁钎在炉堂里捅捅,还时不时的看看仪表仪器,估计是气压表之类的吧。待气压上来了,即可开机了。当然,开机前机工还得先往水管及泵体灌水,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时机房里的气氛反而紧张起来,似乎大家都在屏住气侧耳细听,听声音是否有异常,担心是否能一次性试水成功。随着水管里的“咕噜咕噜”的水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浓,突然间有人大叫起来:“出水啦!”水渠两边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机房里的人也纷纷走了出来,看到水管喷涌而出的水柱,刚才那一张张紧张的面孔露出了笑容,相互握手表示祝贺。孩子们则兴奋地跟着水流在渠边嬉戏追逐,有的干脆脱掉衣裤,跳入水中,淌水而去。

麾村首座燃煤蒸汽机抽水机站的建成,形成了流动抽水机站与固定抽水机站并存的新格局,两者各具特色,各显神通,优势互补,成为老家麾村抽水机“打水”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重要节点。


1960年,麾村、双营两大电灌站建成,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灌溉方式应运而生,标志着农田灌溉由机灌步入了以电灌为主、机灌电灌并存的新阶段,也为麾村南部地区真正实现旱改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麾村、双营电灌站直属公社农机水电站管辖运营,分别装有3台和2台大功率水泵,并从麾村分别向南经大马湖到双营、向北直通红旗袁家庄修建了总长近20华里的电灌主干渠,沿线分别向东向西修建了若干支干渠,意欲从南北两个方向集中向沿线大队、生产队抽水灌溉。

但运转时间不长,问题便接踵而来,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完美。首先是战线太长,水在长途跋涉中由于渗透泄漏等因素而大量流失,当它还没有到达较远的目的地时即已消耗殆尽;其次是部分渠道质量不高,土质松软,溃堤塌坝之事经常发生,一旦溃堤,只好停机抢修,贻误农时;再次是跨队管理难度大,大队与大队之间、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常为抢水而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于是决策者们便在整体布局上作部分调整,想方设法弥补不足,在沿线部分支线增设新的电灌站,在我记忆中朱庄电灌站就是其中之一,但这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在现有条件下这电灌站规模不宜太大,打水战线不宜太长,只能因地制宜,分而治之。随着农村电网逐步下伸和完善,有条件的大队、生产队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小型电灌站,麾村、双营电灌站也只为所在大队部分生产队服务,后来逐步被废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原来宽而大的主干渠变成了大路、公路,压缩后的电灌槽子被“挤”到了路边,战线也大大缩短了。原来随处可见的的跨河跨界的像大槽筒一样的过水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基本上每个生产队(村民小组)都有1—2个电灌站,一站一房,一机一泵,专线供电,安全规范。尤其像2010年扬泰机场为调整修复水系而开挖的护场河东岸,一字排开的多座电管站,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美观大方。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灌溉水渠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改造,无论是大渠小渠还是干线支线,都铺设了“U”型水泥槽,节水保土,规范整洁。此外,喷灌、滴灌等新型灌溉技术也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助推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向前迈进。

农田灌溉,从古老的“车水”时代步入当今的“打水”时代,一字之差,显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对事物的不断探求,并在“ 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的方向奋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