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一字班|高逸凡:清华非我故土,但来到清华是一种“回归”

 上帝也有烦恼 2021-10-05

盛夏时节

清华园内众秀荷芳

清华园喜迎来一批新主人

他们成为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后

首届“一字班”新生

清华招生陆续推出

优秀清华“一字班”同学的成长经历

清华故事及学习经验

以期帮助更多

优秀的、正在逐梦清华的同学们

更好地成长并圆梦

今天为我们分享的是

毕业于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

清华大学2021级医学实验班新生

高逸凡同学


图片

高逸凡与高中物理老师的合影

从小到大,我的社交圈里基本都是理科班学生。他们大抵都有不小的竞争心,明里暗里裹挟着“逐鹿”的渴望。我也不能例外,甚至曾是其中最慕强的那一个。而我与清华的故事,或许从这份竞争心燃起之时,就已开始了。

叛逆

十年前,长辈们希望每一个幼小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我却说:“清华北大算什么?我要去哈佛、MIT!”

很难说有什么时候我是不叛逆的。亲戚们帮我铺好的路被我砸得千疮百孔,正如高三几乎每一次作文,我都要提出些新的观点,即使它们并非“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简单的投机行为而已。当我受困于信息学竞赛规则而难以出头、毅然转身拥抱生物之时,正印证了我父亲十分认同的、十年前一位小学老师对我的评价:“这个孩子别的都好,就是太浮躁了。”

这份叛逆下的我是幸运的。与众不同的思考扩展了我的思维,让我在偏重思想的上海语文高考中略有优势;生物信息双竞赛的熏陶启发我结合两者,进而完成了高中阶段的课题《黏菌行为启发的寻路算法初探》。而我在初中牺牲部分学业参加电声乐队的同时,作曲也成了支撑我六年的爱好。

比起他人眼中的“叛逆”,我称自己是个“有脾气的人”。高一的我在新闻部计划刊行校报,然而这所谓“创刊号”落得个无人呼应的下场。因而从策划、收集新闻、筛选、撰文到最终排版,只有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完成——代价是两周熬了五六天的夜。这脾气上头,让人不撞南墙不回头——幸而多数的墙都只是纸糊的。

为何在“无用”之处如此拼命?思来想去,我只发现自己是个十足的“叛道者”——不曾向往平淡无奇的“中庸”,却在迷雾中乐此不疲。爱因斯坦从不想未来,因为它来得太快,我深以为然。我们本有实力确定未来,又为何放任未知徒增烦恼?我曾忽视执着的力量,自从创刊号完成之日,我自觉隐隐与清华之实干精神遥相呼应。

取舍

阴错阳差下,大学前我并未真正踏入过清华。我认为保持陌生感没有坏处,因为唯有不受任何物质束缚的选择才真正有力。但我很早就志愿学医,固有悬壶济世的大爱情怀——但这太远,只是既有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又想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可以的话,再真切地救一些人。

除了学医,我有个更具体的梦想——趁年轻,出去转转。《菊与刀》为代表的书籍燃盛了火苗,契机则源于高一暑假参加的一次友好城市夏令营,在那里我第一次觉得,文化交流如此有意义。倘若没有疫情,我大概会网罗全世界的医学名校。

图片

参与夏令营时与友人合影

我未曾面临真正的选择,绝大部分的选择本就呼之欲出,而另一部分选择,可选项并无多少差别。因而我拙于取舍,如果可以的话,“我全都要”才是理想的答案。高考出分后,除了清华,香港大学破天荒地直接给了我临床医学加全奖的offer。当时我很纠结,因为港大有不同的文化。但是我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清华。我相信我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重新开始,去了港大的我选择与新的人打交道,接受新的环境与文化;但另一方面“认同的力量”,却让我对清华的情结挥之不去。我认同清华的文化,她也给予我足够的包容。因而我相信我的取舍,相信这里有我扎根的土壤。

有人恐惧医学生的学习量、有人担心中国医生的未来,我只想用一句喜欢的歌词:“英雄头顶才有达摩克里斯悬挂。”当一个人真正触及到不明的风险,TA便已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了。

回归

清华并非我的故土,但我认为,去清华是一种“回归”。

科学钟情于万物的本质,因而探索比起前进,更像是回到一切的原初。我也将在清华探寻这一归途,努力活成恰如其分的人。

看到这里的你如果忧心于学习,不如精心洞察定理、现象后的本原;如果迷茫于未来,不如拥紧你自己。追求正确或错误,都可能是随波逐流。但叩问本心,无问对错的人,必然成就自己。

我不会辜负那份竞争心,它让我跃入人海前,能溅起最美的水花。那曾经是包袱的东西,如今成为了我的力量。


图片

师者评价

图片

高逸凡作为优秀毕业生领奖

对高逸凡的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件事:

高一时,年级里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参赛诗歌可以自由选择,作为语文课代表高逸凡为9班选了一首难度颇大的兰波的《醉舟》。《醉舟》那跳跃的旋律、绚丽的意象、艰涩的词汇、丰富的情绪变化,都很不容易把握,高逸凡为大家逐句讲解示范,带着同学们排练了很长时间(还准备了食物),最后这些理科班的孩子们出色地表现出了这首现代派诗歌的魅力。此外,配合诗歌朗诵的ppt是高逸凡制作的,他将这首诗歌翻译成甲骨文,强烈的混搭风格使舞台顿时增添了奇幻色彩,也有力烘托出“醉”的诗意。

高二时,为了让班级里文言文基础不太强的同学能夯实语文基础,高逸凡主动问我要去了300个实词练习的电子版,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挑选出那些掌握得不好的实词,重新组合,并改换成不同形式,给大家复习了多遍,还对特别难记的实词进行讲解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高逸凡很喜欢写作,他自己常写小说,他的大作文则经常被我拿来作为范文。写小说时他爱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构思和语言;写议论文时他的文章则会很理性很周密。他是写作的多面手,喜欢不断尝试和挑战自己。

此外,高逸凡个子很高,对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考虑事情细心周到,上语文课需要朗诵课文时他经常被同学推荐朗读一些富有个性的角色,他欣然从命,从不推辞,并认真完成。

                  ——高逸凡高中语文老师 孙彧

供稿|上海招生组

编辑|龚昕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