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短评

 饮冰听雨 2021-10-05

不管是在文学还是影视作品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道教的知识,不管是派别(比如《神雕侠侣》里的“全真教”),还是神系(像某些网络小说里动不动就充当大反派的元始天尊),或者法术(什么符箓、奇门遁甲、寻龙辨脉等),炼养方技(金丹,胎息,房中术云云)等,但很难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讲里,詹石窗教授例举了一些武侠小说里对道教认识的歪曲:“把大还丹说成出于'少林’,这首先就犯了知识性的错误。……道教'大还丹’乃是为了服食,而不是用来杀人的”。(少林:这么一个药是谁的很重要吗?)所幸詹教授没读过那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不然纠错得纠到吐血。

本书是从狭义的道教文化角度,来对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道教的精神形态方面的一些东西,进行通俗化、常识化的介绍。内容虽然较杂,但其编排体例是很分明的,在各讲、各节的安排上融入了作者的个人见解,着实花了些心思,较为工整,每一小节都比较简短。比如第四讲是“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第一节叫“先民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第一小节题为“从神、仙的独称到神仙连称”——这个题目简要明晰,本书所有的分节安排都是这样的风格,看起来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从内容上看,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想把道教文化介绍得更系统全面,甚至想把很多东西纳入到一个我们能以常识认识的科学化的体系中,所以避免了宗教中神秘性、超验性的东西,比如讲道教的“玄机”那就结合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炼养方技其实更接近于养生原理;至于法术禁忌、科仪符号等则更多讲符号学、信息学的文化和原理意义。第六讲“心通玄机的哲学探究”、第七讲“重道贵生的伦理思想”都是很正的写法,写得通俗易懂,这样写固然有助于读者对一些偏颇迷信的认识拨乱反正,然而未免太板,也会让一些人失去了兴趣念想。

一方面,在某些章节上,写得非常简明直接,例如第一讲中讲道教的基本宗旨,概括起来八个字:延年益寿,羽化登仙。前四个字是世俗人类生活的范围,后四个字追求的是超越人类的生命局限,达到大道合一而永存。然后詹先生解释说:道教所说的“不死”并非都是从肉身永存的意义上说的,在后来基本上是侧重于精神永存的意义了。

这段话就写得很扼要易懂,所以后来我们就能理解道教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或者说“贵生”)的宗教,尤其在第八、九、十讲的医学、养生、炼养方技,要追求肉体健康长生,再进而追求精神长存,都是从这个宗旨出发的。只不过延年益寿易做,羽化登仙难行,讲“此岸”就要面临现实的审视,远不如讲“彼岸”画大饼来得浮夸。

另一方面,不少写得内容浮皮潦草,蜻蜓点水,甚至弯弯绕绕。我们可以看看第十二讲“生生不息的科仪符号”里的一段话:从总体上讲,道教科仪的符号性指的是它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的科仪群组合而成。这些科仪群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科仪体,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仪个体;而科仪个体亦可以分解为科仪元,科仪元可分解为物的或人的组合因素。作为科仪组合的最小单位——科仪素,当它们游离于科仪元时就没有科仪的代表意义……

这么一大段话,不能说不对,但其实说的就是特定符号或者动作的组合和象征,讲了这么多,却还要面临一个问题:有没有具体示例某个科仪的动作,某个手印的掐法,禹步的步法,甚至道教“发炉”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在十一讲、十二讲中这个问题尤为明显。

不过对于通识读物来讲,似乎也不必强求什么了,大不了自行找资料了解。十三讲“包容广阔的道教文学”、十四讲“率情任真的道教艺术”、十五讲“魅力无穷的洞天福地”中规中矩,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也没有上面那种不似人话的说法。北大这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里的不少书都有这个毛病,就是越到后来写得越发平淡或者潦草,诚如一门课越到学期末老师讲得越放飞自我。

詹先生在写的时候往往是从名词解释源流或者说训诂知识入手的,综合运用了不少学科的知识,尤其是符号学、信息学的内容,有些东西也并不避讳。因此本书用来了解一些道教文化的基本常识是可以的,不过问题在于:假设顶着“奇门遁甲”的名头,读者期待的不一定是走近科学,而是神神道道;憧憬的未必是今日说法,而是奇技术法,这才是让人哭笑不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