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没有知识体系时,就是知识的搬运工!”

 z55j03b55 2021-10-05

图片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图片
知识体系是结果而不是开始,啥也没学的时候谈不上知识体系;
碎片化内容也有用,但是效率太低:对于要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人而言,当有系统化内容的时候,最高效的是从系统化内容入手。
没有经典打底,没有真正干过活解决过你这个领域的很多问题,谈不上知识体系。
知识焦虑的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学习方向但又觉得需要学习,结果是四处乱学,无效!第二个原因是在任何领域都是入门级,从未达到专业水平,因而无法产生价值,加剧了焦虑。
拥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专业水平的一个体现,而哪怕在一个最细微的领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一个需要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当你真正沉浸于这个过程时,你根本不会焦虑。碎片化的内容不是没有用,而是对有些人没用!


01

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这个时候,福布斯富翁排行榜是目标。我们在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领域成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每天看看,这时候知识体系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记忆又可以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前者才是人类的知识库。长时记忆中核心是语义记忆,而语义记忆依赖于不同的概念、事实、属性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人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各种关系、框架和模型,越是高手其模型越抽象、处于较高的层次概念。

所以说,知识体系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记忆

知识之间只有建立了更多的关联、更紧密的关系,才更容易记住。

记忆知识不是目的,我们的知识要用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但许多时候我们面临问题时无法将知识顺利的“取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在同样情况下更容易取出大脑里面存储的知识。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提取的原因是,他们大脑里知识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这样来看,知识体系的第三个作用是提取。便于我们面临问题和困惑时能够将知识及时拿出来应用。

02

知识体系是相关知识互相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上讲,可以分为:

知识本身的体系(客观的知识体系)在生产和研究中,人类已经成熟的知识之间有各自的关系。譬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力学的知识体系等。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跟个体关系不大。

但这里面会分出层级来,譬如物理学有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但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只学习其中基础部分,则会形成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等。

关注视频号听免费直播

与个人相关的知识体系(主观的知识体系)通常我们说的是这个知识体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人类的知识体系甚至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是一颗大树,每个人只可能掌握其中的叶子而已。

所以我们在说知识体系的时候,大部分讲的是“我的知识体系”、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工作项知识体系,譬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POK)、某个岗位需要的知识体系等内容(岗位知识体系)、某项任务需要的知识体系。

任何知识(外部、他人、社会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转化成个人的知识,而每个人在某领域积累的知识量足够多的时候,(需要)建立他们之前的关系,这是个人在某领域的知识体系。

从每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人都需要多个维度的知识内容。按照管理学的观点,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是每一个职场人都需要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所以不同岗位和层级的员工首先是要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是某个岗位或者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那几个领域的知识,每个领域知识需要掌握的层次高低。

其次是在他需要的不同领域的知识上,基于轻重缓急,他应该先建立最需要领域的知识体系。

半价24.90元优惠中当当自营

譬如一位工艺的新手工程师,他的角色核心是工艺环节,要能解决工艺上的问题,但他也需要人际关系,需要能够影响别人的领导力,这就涉及到技术知识、人际的知识和领导力的知识,但在他的发展阶段(新手)上,工艺技术(初级)还是核心,他要形成关于常用核心技术的知识体系,而人际和领导力的知识只需要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03

据说,高中是一个人最有文化底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做三角函数,解得了多元高次方程,看得懂文言文,知道either or 和either nor的区别,能背化学元素周期表,看得懂电路图,知道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会画大气环流图,知道历史事件的意义,明白新陈代谢,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

如果问一个高中生需要的知识体系,他一定会告诉你他关于数学的知识体系、物理的知识体系、历史地理的知识体系。

首先他要分开告诉你,第二个是如果他能够很简单的画出哪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来,没有遗漏还能告诉你哪些是重点和难点,这证明他掌握的很好,考试成绩也不会太差。

但如果将整个高中的知识体系拿给一个初一或者高一的小孩,他估计懒得看,因为他基本上都不懂。真正能够画出这个知识体系,一定是一节课一节课的学习,经过不断的练习和考试,深入的掌握概念和定律,把握某个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关系,才能抽象成知识体系的形式记下来(大概只有学习比较好的才能做到)。

学校的一个好处是,所有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大纲,所有的考试都在这个范围内。而且有老师指导,高水平的老师都会帮助学生画出每个章节的知识关联。

04

当你大学毕业去上班了,这个时候却发现没有大纲也没有了老师。

人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该学什么知识: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人告诉你该学什么,好一点的机构和公司会有一个对于岗位的能力要求,但具体该如何达到这个能力,需要学什么、通过什么学习,需要解决那些问题来练习,基本上没有人告诉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摸索!

举个例子,你是某公司的一个媒介专员,要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媒介专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没有人明确告诉你。

这个时候你就跟一个初一的小孩,非让你画出关于初中或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一样,杀了你也画不出来。

如果有资深的同事能够告诉你,如果你所在的公司知识管理做的比较好,他们能够给你提供一个你这个岗位大的框架和模型告诉你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这个时候你会有相对明确的目标。

但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只能自己去摸索,基于工作需求不断的去拼这个图,幸运的话也可能很快拼出来。

现在有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去寻找,但是大部分内容也是碎片化的,需要你去在支离破碎中发现线索,能够帮助你更快的拼出你的方向来。

但你要知道:即便你知道这个岗位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也不代表你掌握它,你真的会了。

从别人的知识体系到你真正明白、转化成你真正理解的知识体系之间,隔着的是持续的学习、实践、反思这个过程。

再说一遍,外部提供的知识体系是个方向,能转化成自己的才算真正掌握了。

知识体系是结果而不是起点,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经过抽象和提炼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了解了这个道理,你也就知道为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你就不会学习”这样的说法多么图样图森破了!

05

知识体系能干什么:方向、记忆、应用。

知识体系可分为:客观的知识本身的体系和与你个人想结合的体系。我们通常讲的知识体系是指后者。

在具体工作中真正能转化成你的知识体系,需要你去学习,更需要你的不断实践。

通过这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帮助你对概念定理定律的清晰掌握、对方法和技能的熟练,最后经过深刻思考提炼出来,才是你的知识体系

从上往下说,你的知识体系可以简化成几个关键词。但每个关键词你都可以展开详细的说明里面涉及到的方法、流程、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你还知道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譬如汪丁丁说到“金融经济学”,他认为包括:

你们最初看到的知识模块是“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和“数学”,以及包围着这些知识模块的更广泛的知识模块(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的)。

逐渐降低高度,你们可以在上述知识版图里辨识出更多更细的知识模块。例如,包围着“金融经济学”知识模块的是“决策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最优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公司金融学”、“数理金融学”和“衍生品定价理论”,以及这些知识模块与心理学知识模块的交集。

下往上是知识体系真正形成的过程,你一定是从一个一个概念和方法开始,最后才关联成相应的体系滴!

06

现在微信朋友圈里许多人将知识体系神话,认为知识体系是灵丹妙药,先要建知识体系,再去学习云云,这都是误导。即便给你这个知识体系,你也不一定明白呀!

当你对一个领域还没有入门的时候,何谈建立什么体系呀

当没有人能够告诉跟你岗位和核心工作相关涉及到那些知识内容的时候,你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线索去摸索、建构,在实践中发现需求和应该学习的内容,最后真正理解和掌握。

如果能有人给你一个方向,你应该感谢他,但仍然需要你的工作、思考去验证,最后才能够转化成你的。

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其实是人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过程,里面涉及到分类概念能力实践机会等各种因素,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积累,没有人可以一晚上就建立知识体系。

你的知识体系是不是合理,除了跟知识本身的体系比对外,还跟你的工作和目标息息相关:是否能满足你的工作需求,是否能真正支撑您的目标实现,这是考量的标准。

07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前提要有一个细分的领域。如果你说你想建立关于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这个题目就太大了,因为管理学覆盖的面太广了,不是个人能够全面掌握的。你需要去细分,如果没有领域,面对浩瀚的知识大海,你会被淹死。

在有了领域后,要弄清楚这个领域的知识,需要以下的步骤。

首先:搞定核心基础知识

首先要搞定这个领域最基本的概念、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经典的模型理论案例等等。

在实践中我们见到,许多人工作时间也不短,项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专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错了,那后面再怎么努力都白扯。

怎么算真正搞清楚了,简单的测量方式是你能够做到既知道它是什么又知道它不是什么,既知道适合什么状况又知道它不适合什么状况。

譬如知识管理这个领域,知道什么是知识管理不算掌握,还要知道什么不是知识管理;知道什么样的企业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么样的企业知识管理一定做不成。

你可以将5W1H都加一个NO去分析一下。

当然这个基础知识想搞清楚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几年时间,结合上不断的实践,你的认识才能够真正深入进而掌握。

其次:解决该领域复杂困难的问题并深刻总结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起码需要两次以上的循环。

读了看了思考了,还需要在具体的问题中去验证和评估,需要通过干活去内化,完成项目和任务后你的认识会再深入一层。

纸上读来终觉浅,但当你没有实践的时候容易认为自己读了就懂了,但这个远远不够。

从外部理论经过学习到你的大脑,再经过具体实践加上反思,再提炼成适合你的理论放到你的脑袋里,你对事物的认知会越来越深刻,数量会越来越多。

第三:持之以恒与遍历

没有一个领域3个月就可以掌握,真正形成对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甚至能够建立对该领域问题解决的直觉和深刻洞察,一定依赖于数年的持之以恒。

当你觉得学的足够多,实践也足够多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在自己的大脑里面建立初步体系。你可以用比较抽象的词汇描述这个领域。

这时候,你有了这个领域初步的知识体系。

但你认为自己掌握了就是掌握了吗,会不会有遗漏,会不会还有很多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

这个时候,你可以去遍历一下你的领域。

在遍历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

对于一部分内容你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他要说什么,哪些观点是有价值的哪些在胡说八道,这个时候你具备了较高的水平的判断能力。

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发现有的内容是你原来没有考虑到的、或者忽略掉或者理解不够深的,这些事你需要下功夫再去研究的。

具体可以包括:

1、快速看你这个领域出版过的大部分书籍,书是最便宜的投资。你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书越来越少。

2、将这个领域内的前100页的论文都扫描一遍,可以是CNKI上的,也可以是google或者百度学术上的。

3、百度上的前100页内容,你会知道你这个领域的新闻、动态、产品和服务、牛人、机构等等。

4、跟踪这个领域,每天关注这个领域的动态,包括新闻、会议、活动、论文等等,坚持3年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需要学习、实践和思考的东西还很多,你原来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去继续学习和实践。

通过几次这样的过程,对你的领域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到后来,你就真的掌握这个领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