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琢磨玉器经验谈

 历史探奇 2021-10-05

琢磨玉器经验谈

图片

玉器这东西实在是神奇。

它先让你从美中感受快乐,有所充盈,然后就会误以为自己“有文化”而掩饰不住的骄傲自大。

随着学习和认识的深入,就会陷入自怜与自卑,进而自我否定。原来“自我”在时间和物质这两条线上,甚至都算不上尘埃。

这个“迷惑期”或长或短,有的人就此止步,选择舍弃。如同一场苦恋之后毅然“分手”。

只有少数幸运者会在认识到玉器世界的宽博和自己的渺小之后,安静地接受,陪伴一生。

图片

(观音塌前卧,静待小花开)
图片

琢磨玉器的过程具有非凡的震撼力。

不管你之前对玉器了解多少,是否热爱,只要你仔细地观摩了玉料变成玉器的过程,即使你可能依然不热爱、不追随,你也一定会因为叹服而对玉器生出敬畏之心。

每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所蕴含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量都是何其惊人!

图片

(和田玉     清明上河图)
图片

玉器的加工中有一些“规矩”,这些师徒传承的“法宝”说起来仅仅是手工艺者在琢磨玉器的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却让我受益匪浅。

“大鼻小眼、短颈高肩、见面留棱、以方易圆……”这些“门道”是苏州某玉雕厂的张姓师傅随口告诉我的。

他当然也不知道此话是哪朝哪代、哪位师傅所总结,但是他知道只有按照这些法子才能完成手里的活儿。

“玉料又不是面团子,搞砸了可以捏个团儿再黏合回去,这东西密实得很,磨下来都难。”

话说到这里本来也就罢了,谁知道张师傅偏偏语重心长地说道:“人饶玉,玉饶人”。

图片

(如意图细部)
图片

成龙式的大鼻子可以通过继续加工、打磨变得小巧玲珑,关之琳的小翘鼻却不能靠“打磨”变回“成龙款”。

坚硬的玉料可不是石膏或硅胶,花点心思还可以修补回去。

都说人生如戏,只是这出戏从不排练,任何人都没有机会修改它,只能一幕接一幕地继续下去。

且不说我们的选择往往出现偏差和错误,还有无数的偶然、意外、不可控因素。

如果人生从一个刻板的剧本开始,对台词字斟句酌、对角色挑剔刁钻,画外音的出现也要做到分秒不差……可想而知这场人生大戏之“乏味”,主人也许很快也会厌倦自己。

完全信马由缰,恣意而为的过日子也相当可怕。只为眼前的诱惑、欲望、利益所驱使,这个人生就只能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

图片

(如意图细部)
图片

天天关在作坊里碾磨玉器的张师傅让我明白了我早就该明白的道理:

——“完美”永远在路上。人生如玉,必须打磨。要敢于开刀,接受雕琢。

“人饶玉,玉饶人”,一块坚硬的、静止的、没有感情的矿物尚且需要我们手下留情,何况有血有肉有感知的人呢?

心胸开阔些,眼界长远点,思想不绝对,说话不伤害,做事不避难,好处不占尽,哪有什么山穷水尽。
图片

都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如果将张师傅说给我的十六字箴言逐一展开来讲,句句话都有一篇长文章(此处省略一万字)。

余生还能“由方易圆”,是一件幸运的事。

努力由率性而为,行事刚毅操切,逐渐地走上接受一切,放过自己,和谐圆通之路。


(原文刊于2011年7月2日贵州都市报“秋秋藏话”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