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学这所农业大学就是“赚到”!12位院士坐镇,近2000名专任教师!

 昵称37581541 2021-10-05

    燕山脚下,书声琅琅。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从中国农业大学走出,在广袤天地书写了一段段壮阔的稼穑之歌。而人才培育背后,离不开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这里,1964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8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69人,更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带你深入探索农业科学的奥秘。本期推送,小编就带你来认识一下中国农大的这些院士。

两院院士

图片

    石元春,1987—1995年曾任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顾问。70和80年代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该项目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1991、1994和1995年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先后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和何良何利农业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李季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微生物学报》主编。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曾获得国家计委授予的'金牛奖'、北京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吴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8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他主持的“节粮小型蛋鸡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陈文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已经完成了全国32个省、市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分离、保藏了根瘤菌5000多株;对其中2000株进行过100多项性状分析;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等。她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武维华,植物生理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200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科学基金;2006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汪懋华,农业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电气化系教研室主任,电子电力工程系副主任,科研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泰国曼谷亚洲理工学院教授。曾被评为全国农电学术活动积极分子,北京市侨联系统“为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贡献活动”先进个人。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5月被选举为工程院院士。

图片

    戴景瑞,著名玉米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40多年,育成玉米品种19个,指导博士研究生26人,编写专著和教材3部,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 收录17篇,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优秀教材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康绍忠,农业水土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著和合著学术著作与教材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6篇、EI收录150篇,SCI引用5000余次,曾获2006年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等。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任、饲料与动物营养学家、博士生导师。构建了我国主要饲料原料在猪上的有效营养价值数据库,创建了饲料原料有效养分动态预测模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猪营养需要动态模型,主持修订了2004年版《猪饲养标准》,为我国养殖业和饲料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国家发明专利 17 项,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 8 项。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沈建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技术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5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46项,主持制定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45项(已发布)。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张福锁,植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同年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任发政,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益生菌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功能乳品实验室主任,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北京高精尖中心副主任等。牦牛乳高值化与奶酪国产化相关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北京市等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负责起草了国家乳品产业政策(2009年),对我国乳品工业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振兴中国乳业科技创新功勋人物”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学在中农,一流师资助力优质人才培养;成在中农,有志青年传承百年信仰。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奋蹄驰骋于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途中。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人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