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一女子成亲,当天嫂子抱公鸡拜堂,一生从未见过丈夫一面

 青史如烟 2021-10-05

1946年10月19日,头戴红巾的李凤兰,在亲朋好友们的围簇之下,被送进了洞房之内,等所有人散去之后,李凤兰自己揭开了红盖头。

喜被之上卧着一只戴着红花的大公鸡,这便是刚才与李凤兰一起拜堂的“新郎”。沂蒙山区的风俗,结婚当天,倘若新郎不在现场的话,可以让亲人抱着大公鸡替新郎与新娘成亲拜堂。

那么新郎去哪儿了呢?

李凤兰嫁的这个男人,名叫王玉德,是蒙阴县小东关村人,两人年前经媒人介绍,订了亲事。

婚前,两人没有见过面,王玉德是高矮俊丑,李凤兰是一概不知,她像很多新媳妇一样,对自己未来的那一半,顾虑重重而又充满期盼。

然而,就在两人成亲的两个月前,媒人突然跑来告诉李凤兰家:

“王玉德准备去参军了。”

当兵打仗,子弹可不长眼睛,万一有个闪失,这女儿嫁过去,连丈夫人都没个照面,就成了寡妇,可不就害了姑娘嘛。

李凤兰的父母听了之后,便想要推迟婚期。

但参加了识字班的李凤兰,对革命有着更深的了解。在听了媒人对王家的介绍,知道王玉德从小失去父亲,老母亲又长年多病,如今他能舍下母亲参军,本身确实很不容易。

于是,她对父母说:

“王玉德愿意参军,这是他的进步觉悟,我支持他去。现在整个根据地都在支前拥军,他老母亲有病,需要人照顾,我嫁过去,照顾婆婆,也算是最好的拥军了。这个节骨眼上,推迟婚期,对不起他们母子,这事儿,我干不出来。我应该嫁过去,让王玉德安心打仗,杀敌立功。”

就这样,婚期按期举行,当天,王玉德的嫂子抱着一只大公鸡,替新郎完成了拜堂,而那天晚上,李凤兰对着满屋红喜,看着那只大公鸡时,也不禁叹了一晚上的气。

第二天,李凤兰便搬到了婆婆的屋里,亲自照顾起婆婆,婆婆握着李凤兰的手,愧疚地对她说道:

“孩子,真是苦了你了。”

《沂蒙六姐妹》中张月芬的原型就是李凤兰

李凤兰含着泪,对婆婆说:

“娘,玉德不在家,我替他孝敬你,不也是应该的嘛。”随后,李凤兰一个人担起了这个家。

在随后的日子里,田地里的活、家里家外的家务她都拾掇得井井有条,期间还为婆婆四处求医,煎汤熬药,伺候着多病的婆婆,街坊们无不羡慕老王家娶了个好儿媳。

婆媳二人,就这样相依为命,而两人最大的慰藉和期盼,便是王玉德参军后不久的一封来信:

在信中,王玉德告诉李凤兰,他现在所在的部队,天天在行军,时刻准备打大仗,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全国解放了,他就立刻报名复员回家,跟她一起过日子,俩人一起伺候老母亲。

王玉德在在信中感谢着李凤兰,他向李凤兰承诺,自己一定会活着回去,请她等自己回去,一辈子好好感谢她。

这封信藏在李凤兰的衣兜里,每当夜里自己躺下时,她都会拿出来看看,仿佛跟王玉德在面对面说着话。

“我等你呀,你可一定要回来。”李凤兰喃喃地说道。

然而,这封信之后,王玉德却再也没有给家里再寄过一封信,新中国建立之后,王玉德依然没有消息。

当时乡里有人传言,王玉德牺牲了,李凤兰不信,她倔强地对别人说,“俺男人说过,一定会活着回来,俺信他!”

也有人说,王玉德随着大军南下,娶了南方婆姨,变心不回家了,李凤兰也坚决地维护着丈夫:

“他不是那种人,这里是他的根,他早晚得回来。”

一年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韶光流逝,李凤兰就这样盼着盼着,婆婆想儿子,眼泪都流干了,双目失明的婆婆,在呼唤着儿子的呼声中,离开人世。

临终前,婆婆对李凤兰说:

“苦孩子,别等了。”

这一年,李凤兰已经三十岁了,多年的等待,经年的操劳,使得岁月的沧桑,在她那秀丽的额头之上,留下了条条的皱纹。

张月芬的剧照

送走了婆婆,李凤兰看着这么多年一直收藏着的,王玉德的那封家书,她自言自语道。

“你放心吧,我等着你,我一定等着你回来。”

12年后,李凤兰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当地民政局领导亲自登门道歉:

“王玉德同志,早在1947年2月莱芜战役之时,壮烈牺牲了。当时因为战事紧张,加之王玉德同志留的地址在战火中遗失,才没能及时告知咱们烈属这边。”

十二年的等待,最终化成了无尽的悲痛,十二年的缠绵思念,如同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悲伤、空落、无助一下子涌上了心头,李凤兰大哭了一声,然后昏死了过去......

当年,李凤兰的父母得知女儿这边的惨变,双双抑郁而终,李凤兰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从整日以泪洗面的日子里,走了出来。

周边的大嫂大娘们劝李凤兰,你才三十一岁,以后的人生路还长着哩,再找个人吧。

可李凤兰却忘不了跟婆婆的相守相依,忘不了那个让她一直等着自己的男人,她对别人说:

我在,大家还知道这个屋是烈士王玉德的家,我走了,他为国捐躯的光荣,也就不在了,这个家也就散了。我得替他守好家,守住他用命换来的荣誉。

李凤兰就这样,一直独自一人过下去。在当地妇联后来的帮助之下,她收养了一儿一女,男孩儿取名,王胜利,女孩取名,王光荣。

李凤兰

2008年4月,李凤兰走完了她那苦难而又让人敬重的一生,临终前,她衣服的口袋里,装着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当年王玉德给她的家书。

李凤兰的人生,是沂蒙山地区千千万万支前红嫂的缩影,她们的男人为了家国,用血肉身躯,筑起了共和国的丰碑,而在这座丰碑之下,有多少李凤兰,用自己的大义,诠释着那个时代,催人泪下的爱情真谛。

致敬李凤兰,致敬当年那些为家国默默奉献的红嫂们!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品读历史、弘扬正能量,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