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东三地委】忆沈抚县委(一)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1-10-06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我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就近从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各个抗日根据地调集大批干部和军队,赶赴东北,配合苏联红军实行对日接管。9月、10月以来,我接收沈阳、抚顺的一批干部,已先后到达。在苏军和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在沈阳、抚顺都建立了人民政府,完成了初步接管工作。
1945年11月25日,为了争取和平、制止内战,我们主动让出沈阳。撤离沈阳后,我方的组织概况是:沈吉线以北地区,组成了沈铁抚联合县,县委书记吴继舟,由辽北省委所属;沈阳以南(当时本溪为我占领)先是组成沈阳市南郊分委,书记王一伦,其他负责干部有韩天石、焦若愚等,但这个机构没有正式组建起来,正式开展工作。到1946年3月21日,敌人占领了抚顺、辽阳,南郊苏家屯地区也被敌人占领。为了坚持沈阳南部广大村镇的斗争,保卫南满,刚组建的辽宁第三地委决定成立沈阳县委。地委派焦若愚同志负责组建。沈阳县委于4月初在唐家台(姚千户屯以东)宣布成立。县委书记是朱鸿祥(任职3天后离开),副书记郭洪林(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沈流,民运部长朱明,县长华春,副县长纪刚,公安局长张荣轩,县保安团团长张志超,副团长阮兴新,辖4个连队。当时,沈阳县委的活动地区是沈抚铁路以南、沈本铁路沿线两侧和抚顺县以西地区。连接辽阳以北、本溪以西的农村,也属活动范围。这个县委一直坚持到同年7月和抚顺县委合并时为止。
抚顺县委情况不同。它是1945年初冬在我们接收抚顺后,和当时的市委几乎同时成立的。县委书记张澍,组织部长赵向,宣传部长崔智,县长徐长村,县大队长时运广,副大队长谢斌。到1946年3月21日撤出抚顺后,以及到了7月间,它几乎还是原来的班子,活动沈吉线以南的广大农村。

三分区召开军民团结大会(1947年)

1946年7月下旬,当时中共辽宁(以后改称辽东)省第三地委根据本溪被国民党军占领,沈抚本铁路、公路被敌打通,沈阳县委(在姚千户屯、祝家屯一带活动)与后方的联系被隔断(敌在抚顺阁老沟安设了据点,占领抚本公路)后的形势,决定沈阳、抚顺两个县合并组成沈抚县。沈抚县委由张澍任书记,郭洪林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沈流任宣传部长,崔智任民运部长,华春任县长,张荣轩任公安局长,张志超任基干三团团长,徐嘉扬任参谋长,谢斌任副参谋长,赵向任政治部主任。原抚顺县县长徐长村、抚顺县大队队长时运广、沈阳县委民运部长朱明、沈阳县副县长纪刚均调走,不久(约一个多月),沈流、崔智、赵向也调走。
沈抚县委由张澍、郭洪林、华春、张荣轩、张志超5同志为委员(没有设常委),大体分工是:张澍主管全面兼三团政委,郭洪林主管党群组宣工作兼三团副政委,华春主管政府工作,张荣轩主管公安及城工工作。
基干三团是由原沈阳县保安团3个连和原抚顺县大队两个中队合并组成,整编充实为5个连和1个机炮排,人数约600人;连同各区区中队及地方干部,总人数约1000余人。沈抚县委是在靠近沈、抚、本3大工业城市、3条铁路线(沈丹、沈本、本田)、4条公路干线(沈通、沈丹、沈本、本田),靠近敌人指挥中心(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东北行编设在沈阳)的战略要地。在这里建立游击根据地,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坚持对敌斗争。坚持这个地区的斗争,有其特有的困难和残酷性。
 

1946年秋,东北国民党军在占领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铁岭之后,又对我南满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根据其“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实现其所谓的“面积占领”,进攻目标是安东、营口、通化及所有县城。

辽东三分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三块石山

沈抚县委根据上级的敌情通报,于10月初在金斗峪村召开了紧急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首先分析了形势,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即假如在敌人占领了南满各县城及交通要道,我们处于敌后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坚持?经过对敌我情况充分分析,县委一致认为:我们仍然有条件坚持这个地区。有利条件是:这里经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群众工作已有一定基础,其中有些重点村(如王家店、草盆沟等10多个村)的党组织已较坚强;有一支经过半年多锻炼、比较有战斗力的武装,区、连一级干部(个别的排级)都经过抗日战争锻炼,有做群众工作、坚持敌后斗争的经验,我们所处的地区是4个县的结合部(三不管)。4个县的敌人很难一致,他们的矛盾可供我们利用;这里有以三块石为中心的高大山区,有南北100公里、东西50余公里的大块地区可以游击,不仅山高林密,易于隐蔽,而且回旋余地较大;有正面战场的分区武装和主力部队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等等。但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迎接最大的困难,差距极大的敌强我弱是一个长时间的基本形势,群众工作还不够全面充分,有些人对我们不了解,有正统观念,有些人以杨靖宇失败的先例看待我们,山多人少,经济困难,群众自己尚不温饱,无力负担这么多人的吃穿,搞不好会坐吃山空,我财政困难物资缺乏,枪械、弹药没有来源,一切带“洋字的必需物资(如洋火、洋油、洋布......)本地一概不能生产,都需要想方设法,冲破敌人封锁,从敌占城市弄来;部队和工作人员中新成分多,还没有经过最严重的考验,思想工作有待加强;地处沈、抚、本三大中心城市附近,敌人必然大力“清剿”,战争频繁残酷,搞不好随时都有被敌赶走,甚至被消灭的危险。根据形势分析和上级党的指示,县委决定,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加强思想工作入手,紧急动员,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除对干部战士、人民群众普遍进行形势教育,坚定坚持信心外,重点做好三块石周围村庄的重点村工作。重点村的党组织要成为带领群众、坚持斗争、做好各项工作的核心。县委召开各区(当时有8个区)干部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并派出20多名干部协助各区工作,确定在20几个村要达到重点村的要求,目的是在三块石周围村子建立比较可靠巩固的小后方。
2.进步充实整训部队。县委决定把一批适合于部队工作的地方干部,调到部队任连长、指导员,甚至排长等职务。经过调整,连以上干部都是抗日战争中、后期参加革命和有相当战争经验的同志担任。连队党支部工作、群众工作和组织纪律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和加强。
3.为减轻游击根据地的群众负担,确定尽量从敌区、边沿区征税征粮,并在游击区内尽快发展山区特产和经济作物,通过商人从敌区换回布匹、医药及一切本地不能生产的必需物资和带“洋”字的消费品。
4.建立以通沟、井沿屯为中心的医疗、物资储存机构。基干三团的卫生队、供给处和县政府的财粮部门都设在这里。
5.建立可靠的地区通讯、情报网络,由三团参谋长张汉林负责,带领一批干部和战士,架通了整个地区的磁石电话和部分隐蔽线路。一有敌情,全区很快能够传开。建立群众性的情报网站,有情况村村传递。
6.建立敌区和接敌区的两面政权,控制这类村子的危险分子,以扩大粮食、财政、情报来源。
7.精简机构。县委、县政府只留少数负责同志及随员,坚持工作,坚持斗争,把一批缺乏战争经验、不适于坚持敌后斗争的干部减下来,送到后方储备。县委先后两批送出60多名干部,并决定由我负责,带着一连护送到辽东分局(临江)这批干部在1947年以后大部又都回到抚顺。
8.有关敌我作战及其对象(主力、非主力、游杂)、不同战斗打法、多种可能以及我们的相应对策,都经县委多次开会研究,做好安排,使干部和指战员心中有数。所有这些准备和行动,都是为了长期(当时估计得5年左右)坚持下去,一切为了站住脚。站住脚就会有作为,就是大胜利。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郭洪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