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之开合

 z55j03b55 2021-10-06




潘天寿 雁荡花石图卷

“开合”,又作“开阖”。就字义上讲,“开”即开放,“合”即合拢的意思。绘画上的开合与做文章起结一样,一篇文章大致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承转”是文章中间部分。“起结”为文章开始与结尾,一篇长文章有许多局部起结和转承,也有整个起和结。一张画画得好不好,重要的一点,就是起结两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花鸟画如此,山水画亦如此。

图1

如图1山水画,其起承转合关系为:(1)起,(2)承,(3)转, (4)结。画中的树、塔和房子是辅助的材料,是注意点,但不是承,也不是结。而远山极为重要,因它是结。如果一幅山水画,只有承而无转,就会感到直率,图中之(3)是一只反向之船,作转折之势,就打破直率了。结是收尾,犹如文章的结尾,不一定太长,既要有拖势,又要有摇曳之态才对,那么,自然对整个的布局能起重大作用。
在古人论画中,对开合问题也不时有论及,兹录董其昌《画旨》如下:
“古代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要以取势力为主。

又《画禅室随笔》:
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分合与开合稍有不同,开系起,承是接起,转是承后作回转之势,最后结尾。然而大开合中往往有小段的起结,这样使构图复杂起来。分合系指构图中的局部起结,是大开合中支出生出来的起结。如果一幅构图光有大起大结,而没有分起分结,就易于简单冷落,如果有大起大结,又有小的起结,那么构图就更有变化了。

布置一幅花卉构图,画中只有一个大起结,其余许多细碎处是统一在大起结之中。如图2:(一)为起,(二 )为结,这幅图的大体起结关系如此,其中有一附属的小起结,即(1)为起,(2)为结,整个布局热闹而与变化。如图3就感到很冷落了。倘若把起部引伸左边出去,小枝干是由大枝干上分出来的,然而分点在画面之内不在画面之外。

图2   图3 对比

图4的这样构图觉得脚部太尖,不是好看,而是分,不是开了。图3的布置,起部东西太小,结部也过多,必须感到冷落,是不好的。当然头部加繁,可稍闹热一些,但必然头重脚轻,也是不好的。

图4(点击图片可放大 下同)

又倘使将脚部也加繁如图5,将起部与结部有些东西,而中间没有东西,这样便犯了蜂腰的毛病,也是不妥的。因此,只有像(图2)的布置,使起结处都有东西,中间也不空虚,是比较好的,才符合分合构图的要求。

图5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对山水开合写道:“千岩万壑,几令浏览不尽。然作时只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有起结也。至其中间虚实处、承接处、发挥处、脱略处、隐匿处,一一合法;如东坡长文,累万余言,读者犹恐易尽,乃是此法。于此会得,方可作寻丈大幅。”此是整个大开合的总诀。

我们现以下图的布局为例。图6起处较散,若加小枝和梅花就好些,如图7;或在起处加石头,加竹子或题款都可解决起处疏散的问题。如图8、图9、图11等。起的问题解决了,结也没有毛病。图8与图9是两种题款方法。

 图6 图7 对比

图8  图9 图10 对比

图11

第10图的竹子虽无大毛病,但还是不太好,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上下空白处相等,其解决办法很多,亦可加地坡和杂草,使画中的材料丰富起来,那么地坡就成物起处,如图12。

图12

可在下面题一长款,使之下部的空白处加重,亦可解决构图的虚实问题,如图13。

图13

题款也有起结,与整个大开合有关,这一点也不能忽视。如果不会题款,只得加材料来弥补不足之处,各人有不同补救办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如图14的处理,在叶子密处补一石,但竹子的势又不畅,不是太好的,虽然竹有竹的起结,而两者之方向趋于一致,即把两个起结,合为一起结了。也有如图15处理。其画材比较松散,而有疏密,这是好的。其好处是在有两个起结,也就是大起结中有小起结,与图14相比较,觉得图14的画材散不开了。然石系附体,须以淡墨为妥。以淡墨画石,易显平板,可在石上题一行起直款,以作补救。
图14  图15 对比

又第16图,其竹子干起于左纸边与下纸边,起于斜势,结于斜势。右边稍空,补以两直行题款便是。此种布局,为取其有气势,其气势即在于斜势向右上方直上,(1)(2)根竹干不能触及下画边,第三根竹干必须下去,使其得倾斜之排布。

图16

题款也必须有倾斜直上之势,不能太低,也不能太上太边,应恰到好处,如图17只有这样,才能使款和材料有斜势感觉。画中开合与来去气势有密切关系,要经常看古人作品予以消化。

图17

两幅图的开合图19图18好些,但图19中也有问题。图19主要在于结得不好,起的势很旺盛,而结的势散掉了。图18画中出现了两个相反对的起和结,感觉很不舒服,因为一个大布局,须有一个大趋势,其中虽有几个小起结,其布置的地位方向,或一大趋势稍有参差,然必须服从于大趋势之下,才不感到杂乱和对冲,这是一个原则图18的布置,一面起在左上角,一面起在地下,石部的结处和花部的结处,不但都有结得不好,而且作绝对冲突之势,怎能和谐与统一呢?自然布局一味顺势也不好看,需有相反之势的材料为辅助,以为顺势起波澜,但必须统一在全局的起结之中,才不成楚汉对垒之战争局面。
图18  图19

画一棵对也有起和结,如图20,树根为起,树干承,树梢为结。树干为承,树梢为结。这棵老树虽生两根,但根部位置相距不能太远,它可以承树干而上,且两根应有大小疏密和主次之分,方向要一致。

图20

又如图21,枝干弯曲而上,气势勉强,收梢局促不伸,形成一个圆圈,自然大气势不舒畅,而主枝与两小副枝有两点十字形交叉,这种十字形,每每有不顺势的感觉,有防碍于全面的气势,怎么能舒畅呢?

图21

折枝花卉的布局与其他有所不同,每一小段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局面,然每一独立的局面也有起结关系。如图22的布置,是以菜叶与竹子两部分东西构成的,分明有互相冲突之势,难以统一与调和的。然而右半段的菜和菊以及左边题上两行直款,将左段的竹子隔开,竹子下面题上横题的长款,这样不是将上图的布局分面两个布局了吗?这是中国布局的特殊创造,使每段画材有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这种布置处理可说与折枝花卉用题款分隔的办法相同。

图22

中国画的透视不求太准确,不合透视的在文人画中尤多,它是跳出法则,不受束缚的办法,实际上透视的基本画理还是懂的。

中国人活用透视,有时任凭感觉变通。如《郭子仪拜寿》,采取高下透视表现,以使画中层次很多,看起来很舒服,然而画中人物却采取平视,使人物不变形,倘若所画的人物以高视处理,脸部和身子都要缩短,看起来就不舒服了。这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心理要求的。

图23

透视问题不应与开合问题混为一谈,这是两个问题。昌硕先生的画当然属于文人画范畴,如白菜画在石上,好像贴在石上似的,这自然有透视上的问题,然而他是不管的。例如图23白菜,就是昌硕先生的构图法。

这张画的开合是很容易明白的:(1)为起;(2)为承;(3)为结。即收梢部分在于石头顶端和题款。其中那棵白菜所布置的位置无非是透视上的问题,不属于开合问题范围之内。

图24

宋人的《白鹰图》图24,就其作画顺序来说,应先画头部,然后画趾和尾部。我们分析开合问题时,应把左下角的木杆作为起,鹰的头部为结,看起来似乎头部太靠上边,尾部过于空旷,因为鹰喜站在高处,是高飞的猛禽,所以这样布置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曾写道: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者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滞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而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上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如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中足,使龙脉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在开合问题上,山水容易识别,人物也较容易识别,还是花鸟比较难于识别。因花鸟画的构图变化较多,各家各派的处理方法不一,有的画起于上边,有的从下而上,也有的起在左右,又如折枝花卉,往往起在画幅内部。而人物,山水大多是下面起的,上面为空白,所以,人物和山水较易于识别。

图25

现在就下面几张画再分析开合问题。如王一亭先生的紫藤燕子一画(图25),就是右上边起(1)下结(2)。其中下部紫藤花的势必须向外,不能向内,而燕子向前飞,这样才能使花与燕的势协调起来。

又如图28梅花的构图,也是起于上部,结于下部,从整个构图说来是不坏的。也有起于中间的,如图26,以石为收梢,上面布长款。图27从旁而起,收梢为结,也是普通常见的布局。

图26 图27 图28
梅花结构对比(点击图片可放大)

这些画的起结,都较容易分析,但有的较难以看出。如前面曾讲的《白鹰图》,关于它的起结较复杂,现再重新讲一下。鹰头向右,身由左而起,故右面较空旷,鹰头的趋向决定整个气势。如果画根草来分析,起结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图29)。(1)应为起点,(2)为结。因此,这张画的起应是鹰所站立的足和棒头左端,而结部就是垂下来的绳子。

图29

再如图30紫藤和金鱼的布局,从大的气势来看是从上而下的,下部鱼的斜势布得不好,藤和鱼都一个方向,缺少变化,鱼向下游,气势直率。如果画幅加宽(图31,把鱼的势画得斜一点,使此画结在鱼的部分,起于画幅上方的紫藤,这样布局就较好

图30 图31 对比

图33棉花与稻子构图,也觉得欠妥。此图三面有起,致使气势分散不集中,互相都不联系,这是由于落写实的写生套子,忘了起结问题了。如果改为图32就较好,花和稻子的起点归结于一边,自然顺势而无所冲突。虽起的脚稍开一些,然画外之起点,仍是能归总的。

图32

图33

又主点与主体不同。画中可能主点很小,却很引人注目,故有人称之为画眼。凡是画中重要的部分,都可说是主体。我们作画的次序一般说应先画主体,后画副体。以人物画来说,先画头部后画身体,因头部是主体,而眼睛就是主点。在人物画中的起结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如唐人《游骑图卷》(图34):(1)为起;(2)为中心部分,也即是承转部分;(3)为结。

图34
如任伯年这张肖像画的布局是好的(图35):石为起,结为人的头部。图36,主要的题材是人与骆驼,地坡斜下去,很得势,是起;人和骆驼是承;山顶为结。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35        图36

下两图的起结亦较易理解。图37,以石为起,以篱为承,为上部的桃花,将上下两部连接起来,使整个势有联系,与图38的布局规律差不多。

  图37         图38

该文对局部开合和整体开合作了深入阐明,可供大家研究开合问题参考。


*本文选自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原书系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  


有位木匠砍了一树,

把它做了三个木桶。
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
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
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
桶是一样的,

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人生亦如此!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