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争霸(一)真的有得关中者得天下吗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10-07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一)

有人告诉项羽,关中土地肥沃,周边都被高山大河阻拦,是天下帝王之基,项王应该定都关中。
但是项羽不听,说我好不容易富贵了,如果不能回老家在乡亲们面前嘚瑟一下的话,就好比穿着漂亮衣服大晚上的赶路,多没劲啊。
听到项羽这种三岁小孩智商的言论,提建议的人实在被震惊了。
他忍不住吐槽:项羽这是“沐猴而冠”啊,简直就是一个蠢猴子戴个帽子以为自己是个人了。
项羽听到这个家伙居然骂得这么难听,一怒之下就把这家伙给烹杀了。
 
后世很多学者总结项羽的失败教训的时候,往往都会把他没有定都关中放到一个很靠前的位置。
似乎只要项羽哪天脑子由三岁进化了到了四岁,知道定都关中了,天下就成他的了。
扁舟一直感到很奇怪,这么一个明显是传言、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拙劣的小故事,我们怎么能据此分析得头头是道。
古时候的舆论战和今天的微博、朋友圈的舆论战大约没有本质区别,“小作文”永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史书上的细节,往往由大量“小作文”填充。
 
我们如果回顾下群雄逐鹿连载第三节(链接《司马迁为什么夸大项羽》),就比较好理解这篇小作文的背景。
景帝、武帝时期,中央对关外诸侯王、功侯们加大打击力度,这篇小作文最有可能是这个时期被着重突出的。
这篇小作文不仅仅是为了黑项羽,更根本的目的是神话关中地位。
总之关外的同志们,你们放下武器乖乖投降吧,关中那就是神赐给人间统治天下的。
谁占据了关中,谁就统治天下,项羽当初明明占据了关中,居然傻不拉几的不要,这就是天意啊。
 
我们刘恒这一支论血统确实不是最尊贵的,但天意让我们这一支坐镇关中当了皇帝。
我们有关中啊,老天已经告诉我们了,谁坐了关中,谁就是皇帝。
所以你们只能乖乖的任我扩张皇权,不要再妄想凭借自己地盘的强盛富裕来打我们关中的主意。
 
从结果来看各种小作文是成功的,因为占据关中就能占据天下的观念,相当长时间里深入人心。
尤其是西汉帝国时期,大约没几个人怀疑这个理论。
所以当西汉帝国崩溃后,众多豪杰争先恐后抢关中,生怕慢了一步就丢了天下。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真的有所谓的得关中者得天下吗?
 
关中的优势主要被归纳为两点: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周边阻山河四塞。

我们对照下地图,山河四塞指的是东边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南的大散关和东北的萧关。
关中平原主要指的渭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带状平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百里秦川。
这片平原土地肥沃,养育了众多人口,而周边的秦岭、巴山、陇山、黄土高原等高山把关中平原几乎完全包住。
从军事上来说,关中平原防守起来比较容易,四周都有险关。
尤其是游牧部族还没有崛起的时候,关中侧背稳固,就不用担心被人围殴。
因此说关中有地理优势,尤其是和地理上很不利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地方比有较大优势,这确实有道理。
 
但问题是关中也不是没有弱点,比如所谓的四塞恰恰就是关中的弱点所在。
如果周边都是道路不通的高山大川,要攻打起来就很难,以四塞为代表的众多孔道恰恰为敌人提供进军路线。
萧关道是标兵级黄金军事道路,早在西周时西北蛮族就沿这条道路揍得周王国很痛苦。
沿黄河西上对关中威胁也很大,虽然有函谷关的险阻,但是秦以来诸侯攻破函谷关可不是一次两次。
武关道和散关道也都是进军关中的不错的道路,刘邦这两条道都走过,还都成功了。
 
从军事上来说关中最大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山西,山西通过蒲坂、风陵渡等渡口可以比较轻易的进入关中平原。
当年的晋国、魏国就是扎根山西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
后来秦国得以摆脱魏国压制恰恰是因为他的第二个弱点——关中平原的面积不够大。
魏国被河北河南广阔的肥沃土地吸引,觉得关中太小没意思,反而给了秦国崛起的机会。
但确实关中平原面积不大,远不如河北、河南和江淮,一旦这些地方实现了整合,关中就会显得力量不足。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通过实例才能有说服力。
大样本大数据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咱们就多拿点样本来数一数,算一算。
唐帝国中叶以后关中就丢掉了天下中心的位置,之后再也没有能力一统天下,我们这里只统计唐帝国以前。
西周时期还是城邦时代并没有出现后世的兼并战争,我们也不纳入统计,以战国后期中央集权帝国出现为起点。
我们统计所有统一了北中国的帝国,因为当时北中国优势明显,建都关中还是其他地方,主要影响统一北中国,对统一全国影响不大。
我们把起于某个地方和“以某地为基”分开,避免一些疑惑,同时我们会把单纯的继承类政权(比如晋代魏,隋代周)只统计一个,避免重复计算。
 
我们来看看这八百年来曾经统一北中国的几大政权:
秦帝国起于关中(战国时开始算),以关中为基;
西汉帝国起于江淮,以关中为基;
东汉帝国起于湖北,以河北为基;
曹魏帝国起于河南,以河南为基;
后赵帝国起于河北,以河北为基;
前秦帝国起于关中,以关中为基;
北魏帝国起于大同,但以河北为基;
隋帝国起于关中,以关中为基;
唐帝国起于山西,以关中为基。
我们看到一共九次统一北中国,五次以关中为基,三次河北,一次河南。
可以说关中确实有一定优势,但是离占据关中就能夺得天下差的实在有点远。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秦帝国和西汉帝国时,河北都处于分裂状态。
此后,只要河北处于统一且稳定的状态,那么河北在与关中的较量中占据压倒性优势。
只有前秦对前燕占了回上风,实际上当时前燕内讧,重臣慕容垂等投敌也占了不小的因素。
当然到了隋唐时期,关中变强了可以压倒河北,具体原因比较复杂,这个连载先不展开了。
 
我们简单看下河北,战国时期河北的赵国一直是秦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但是赵国其实只占据了河北的一半左右。
河北当时不够强有许多因素,比如说当时黄河还没改道,今天的山东德州和河北沧州那时候都不在河北。
但东边土地肥沃程度不高,不是影响河北实力的主要因素,影响河北的主要还是其始终出于分裂状态。
河北平原属于赵国领土,漳河以南的河内属于魏国,京津及以北地区属于燕国。
这三个国家谁也吃不掉谁。
 
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当时农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土地耕作还需要轮耕,所以各国都几乎没有职业士兵,只能兵农合一。
(帝国兵制可以参考链接:《一封家书》)
这样南部平原的人力优势不能完全发挥,无法对燕地形成持续压力,导致赵国吃不下燕国。
另一方面游牧部族生产力也不够发达,马镫和高桥马鞍都还没有发明,导致骑兵主要做骑射和轻骑使用。
骑兵无法发挥冲击力的优势,燕国就无法对赵国形成压制。
燕国赵国并立,他们就无力渡过漳河拿下河内,导致河北始终一分为三。
 
随着农耕民族和游牧部族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东汉以后的河北基本都能实现统一,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河北平原面积大,生产力远胜关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而游牧部族实力增强后,对关中压力大增,关中侧背稳固的优势逐渐丧失。
唐以后的河北对关中取得了绝对优势,关中被彻底挤出帝国政治中心。
 
看上去现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河北暂时还处于分裂中,与关中较量似乎稍落下风。
但除了河北还有江淮。
可能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你前面列举了那么多例子,江淮就没能统一过北中国,江淮哪能和关中河北相提并论。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们不能拿汉帝国以后的江淮和此时的江淮混为一谈。
后期江淮一度退出争霸舞台,主要原因是骑兵作为主战兵种登上了历史舞台。
江淮缺乏战马来源,在和战马丰富的西北、河北地区竞争时自然处于劣势。
 
但楚汉争霸时期不是这样的。
首先马镫和高桥马鞍还没有发明,骑兵还以骚扰夹击为主,没有作为主力冲击兵种。
而且当时“越骑”非常有名,因为江南地区还没有开发,大片平地丘陵可以作为牧场使用,可以源源不断的为江淮政权提供大量战马。
要到东吴帝国开发江南导致农田遍布江南各个角落后,越骑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在骑兵不吃亏的局面下,江淮完全有实力和河北、关中一较长短。
这也是为什么楚国一直是秦国主要竞争对手,最终天下群豪也是以江淮为根基灭亡了秦帝国。
 
当然我们可能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战国时期江淮没能发挥出来呢。
江淮当时受吴越、楚、齐等几个大国的影响,直到很后面楚国把老巢湖北丢了以后全力开发江淮,江淮的实力才逐渐显示。
根本因素还在生产力。
在缺乏铁制农具的年代,深耕和锄草能力较低,山地的半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容易开发得多。
生产力逐渐发展后人们逐渐有能力开发湿润地区了,但江淮、河北和河南都太大了,来自山地的小国一时半会没法全吃下来,比较小的关中可以被秦国全吃下,反倒占了便宜。
(详见链接:《秦灭六国的地缘因素》)
 
不过秦国的特殊地缘形式早已成为过去时,此时的北中国已经成为关中、河北和江淮三强并立的时代。
此后近千年的历史中,关中、河北和江淮之间交手,谁胜谁负都很正常,胜败取决于交手双方团队质量和各种复杂因素,不存在谁必赢谁必输。
项羽定都哪里需要综合全盘来考虑,如果定都关中的这点优势弥补不了定都这里的劣势,那就不能定都关中。
二百年后被小作文忽悠瘸了的一帮英雄豪杰,哭着喊着要进关中、王天下,结果都死得很惨,比项羽死得快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