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忘母校情 ——忆河北辛集中学

 燕赵历史研讨会 2021-10-07

不忘母校情

——忆河北辛集中学


程连英


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出生在河北深县程家庄,抗战胜利后上了学堂,听父母辈的人说束鹿县有一所名气很大的学堂(当时不知道叫什么学校,后来才知道叫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考入了这所学堂,好比是封建帝制时中了状元或举人一样,就可以出来做官了。1951年我报名参加了考试,在二千多人报名的招生考试中,我考上了,农村户口也转成了吃商品粮的户口,自己觉得也很自豪。

1951年¬9月1日——1954年6月我就读于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女子班,记得当年一共招生六个班(24班——29班),一个女生班,二个男生班,三个男女混合班,当时没有高中班,我入学第二年(1952年)才增设了二个高中班。

 

  我上学时的校门(来源河北辛集中学官网)

河北辛集中学创建于1945年8月7日,校名为“晋察冀边区第六中学”,学校几次易名,先后为“冀中区第二中学”、“冀中区辛集中学”、“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河北省辛集中学校”、“河北省辛集中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摸摸辛中砖,死了也不冤”的乡谚便在冀中平原广为流传。

由于解放后不久,入学后才知道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多艰难,学校地址在辛集都大营,当时分为两个院子,北院是教室,南院是宿舍,我们女生班53个同学来自附近各县市,集中住在一个牛马棚子里,据说南院是一个地主家的。再就是就餐,因为没有餐厅,我们七个一组,围在亮天的地上吃饭,可见当时的艰苦。后来我们每周劳动三次,用自己的脸盆端土垫院内大坑,1952年垫平了大坑才盖上了餐厅,由于没有餐桌,仍然在地面蹲着吃饭。虽然吃住条件很差,但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大家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北院的杏树长的杏熟了落了地,也从没有同学偷吃一个,而是捡起来交给老师,可见校风的优良。我家距离学校七十多里,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全部是步行到校,两脚都磨出了泡,虽然很痛,但感觉做为一个辛中生很光荣。

我们的校长是陈挹芬,当过县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不忘国、学不忘民”,青年团书是李再锋老师,后调入石家庄教育部门。我记得上学时文化课有语文、代数、几何、英语,物理、化学、植物、地理、历史、体育等,我们的班主任是张秀琴老师,文革期间到束鹿县张古庄社中任化学老师,后来又调石家庄教育系统。地理老师是罗宗昌,在束鹿县新城高中退休。植物老师是李杰,后来李老师在辛集镇育红中学退休。在校的老师们教书很认真,每天早晚自习都有老师指导,同学们也都努力学习,每次省级中学汇考都是辛中成绩第一名,到1954年毕业时,大部分同学考上中专或高中,其余的都直接参加了工作。我的同学张春俭考入了高中,大学毕业于河北医学院,陈肃卿考入了宣化地质,我考入了省立保定高级农校,后又考上了河北农业大学。

 

  1954年24——29班毕业照(来源河北辛集中学官网)

参加工作后,我们都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富强奋斗,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付出了自己的微薄之力,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的各项奖励多次。198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者荣誉证书和奖章,1988年获得河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微机土肥资源管理和配方施肥研究三等奖。这是我做为一个普通辛中生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2005年母校六十年校庆我回学校看了看,已是今非昔比,有了天壤之别,我的校友们已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领航者都有辛中学子的身影。学校建设的更是日新月异,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我都没有见过。在这优美的环境里,老师认真讲课,学生刻苦学习,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祖国的人才。

  河北辛集中学(来源河北辛集中学官网)

2009年,我的孙女也考上了我的母校辛集中学,在432班学习三年后考入了大学,在大学期间年年获得国家励志奖还入了党,后在北京读了研究生并考上了北京的工作,成了北京人。2012年我的外孙女又考上了辛集中学,毕业后也考入了大学。他们都是我的骄傲,更是辛中的骄傲。

 

  

从1951年9月入学至今七十年了,我很感谢辛集中学对我们的培养,由于祖国的召唤和工作需要,毕业后大家奔向了四面八方,我很想念各位老师和同学,希望健在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生活快乐,健康长寿!


          2021年9月于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