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化痰方法及方剂大全集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1-10-07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中医化痰最伟大的是四个字:“辨证论治”。中医是很灵活的,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痰的症状,病因不同,那么治疗方法肯定也是不同的,根据每个人的病因,症状,辨证治疗。

宣肺化痰

比如说,一个人感冒咳嗽,这个痰邪、病邪仍停留在体表,病位在肺上,那么我们就用宣肺化痰的方法。

清热化痰

一般症状为咽干,痰颜色呈黄色,中医认为是风热所致,中医就会用清热化痰的方法去治疗。

肃气化痰

还有一种人,哮喘也好,咳嗽也好,这个气总是上逆。中医学就告诉你要肃气。何为肃气?也就是说把你的气往下降。用肃气化痰的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燥湿化痰,温化痰饮,清降痰热等等。

所以我们的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化痰的方子,比如:通宣理肺丸、二母宁嗽丸、羚羊清肺丸、苏子降气丸

中医认为,痰有流动不测的特征,由它引起的疾病,上至巅顶,下至脚底,随气升降,内存于脏腑,外留于肌肤。

眩晕、心慌、颈椎病、面瘫、咳喘、腰椎病、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梅核气、甲状腺肿、肚子胀等皆于痰有关,体内的痰停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 痰在心脑,出现眩晕、心悸、胸闷、心慌
  • 痰在血,血液粘稠,血脂高,血糖高,容易长斑块,冠心病
  • 痰在肺,出现咳嗽、咳喘、咳痰
  • 痰在咽喉,嗓子里有异物感,咳不出来,吞不下去,出现梅核气
  • 痰在四肢,阻滞四肢的气机和经络,出现肢体麻木
  • 痰在脾胃,表现消化系统问题,有胃胀、腹胀、撑
  • 痰在颈,出现淋巴结节、甲状腺疾病
  • 痰在经络,可能会出现带状疱疹的表现,还可能出现面瘫、中风等疾病群,颈椎病,腰椎病
  • 痰在脉管,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体内是否有痰

体内有痰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舌苔厚腻。在舌苔厚腻的前提下再看是否有饥饿感以及是否有水肿,如果有就是属于痰的范围。有些人中午十一点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感,吃饭就像是完成任务,没有饥饿感也就没有吃饱了以后的愉快感,很影响消化系统。所以,首先要改善没有饥饿感的情况。

老中医独家祛痰法

光脚跳

要想不生痰,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不增加脏腑的负担。饮食要有节制,不多吃油腻的东西,保持消化系统合理的运行,保证水液代谢处于正常状态,避免凝聚成痰。选择“脑体双动”的生活方式,既动脑子,也要动身体。每天做跳跃运动,光着脚在垫子上,全身放松跳50下,并且跳完后脉搏要超过120,这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

注意事项

【注意】一开始跳二三十下就行,循序渐进;跳的时候不能僵硬,要做到紧张-放松-紧张-放松的状态。

【禁忌人群】有高血压、骨质疏松的人不宜跳跃;出现眩晕、心慌的人不宜跳跃。

名老中医日常清痰方

燥湿化痰小茶饮

【药材】

橘红——健脾祛痰,行气化痰,多用于清肺痰

酒黄芩——消炎,清热燥湿,清心和胃的火,燥肺和心的湿,止血安胎,治感冒

菊花——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利咽喉,治感冒,帮助化痰

炙枇杷叶——化痰止咳润肺,养肺养胃,降逆,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适宜人群:体内有痰湿的人;气候变异的时候出现咳嗽症状的人;免疫功能比较低的人都可以喝,健康人群也可以用它来调理身体,防止生痰。

【注意】上述的剂量是全家一天的量;胃寒凉,容易胃疼的人菊花少放一点。

还有一个方子是治咳嗽用的,把它公开,让更多人受益:

具体操作:

●将生姜用擦子擦碎,取汁一匙多点(放入小碗)再加一匙蜂蜜,将小碗放入一个大点的钵子里,放水时不要高过小碗(免得水溢进碗里);

●放在微波炉上蒸5分钟,待蜂蜜化开,乘热分三口喝下,要喝得慢点,千万不要一口气喝了,要让这个辣劲多保留在嗓子上,待辣劲过了再喝第二口(辣得厉害,你忍着点,但比咳嗽起来影响到肺发热要好多了)。

●这对嗓子特别好,有消炎化痰的作用,待喝下一分钟后就会感到咳嗽没有啦。每天早上空腹喝二匙,下午4-5点再喝二匙。这样大约喝二天就会好的,一般的咳嗽只有一次就会见效的。

概念上,痰是机体相关脏腑或通道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作为继发性病因,它是多种因缘和合后产生的果,这个果又可作为下一阶段病患的因。

痰有无形、有形之别,广义、狭义之分,痰的“象”也变化多端,时而面目清晰、时而轮廓模糊。

一、痰的分类

1.狭义之痰:狭义之痰即视之可见,闻之有声之痰。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或停于喉而未出,就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痰。

2.广义之痰: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的实质之痰。

视之可见:即咳咯、或呕吐而出者。

  • 若痰白清稀,属寒痰;
  •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属热痰;
  •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属湿痰;
  •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痰;
  • 痰清稀而带泡沫属风痰。

实质是可见之痰分别兼见寒象、热象、湿象、燥象、风象的据象推因。

闻之有声:即闻喉中有痰鸣声,至于痰之属性,则需视全身或局部兼象而定,如见舌红,苔黄,脉数,就算见不到痰质、痰色,亦可初定为热痰。

触之有形:即可触及痰核类物,多为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可有一定的活动度,如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或现代病名中的脂肪瘤,某些囊肿等。这类病证用化痰散结药往往有效,反过来以效应符号--痰来命名。

(2)无形之痰:是指由痰引起的一些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识昏胡,癫狂等,虽看不到有形质的痰,但以化痰药治之则效。

因无形质可征,故称无形之痰,本质上仍是据效而名“因”。它与有形之痰相似之处为多见滑腻舌苔,脉多滑。

二、痰的本质-象

以象归纳,视之可见者为“见乃谓之象”,闻之有声、触之有形者为“感乃谓之象”,而无形之痰与触之有形者又有共同点,即据“效象”而命名。

一言以蔽之,凡以化痰药治之有效之病,统一用“痰”这个符号来概括。因此,中医的“痰”,本质上是一个以“见象”、“感象”、“效象”为据的符号式病因。

当然,有效,不等于全效,各种痰病,以化痰药治之,有的效显,有的效隐,有的效速,有的效迟亦属自然。

符号式病因于现代人看来或许有点难以理解,但若平心静气地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看古人,您又不得不佩服这可能是一种不失聪明的做法。

因为病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现代医学较擅长的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等因果较分明的病,如感染性疾病。若碰到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之患,则常为之挠头,更何况这里还没有把“缘”放进去,若“缘”一加入,则复杂的因-缘-果关系纠缠交织,讲究精确的还原分析方法面对此局,那只能叫一个纠结!

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我们见过有几个能治好的?多半是仅能控制而已。

Why?

因为这些正是多因之果之病,其因-缘-果纠缠互结,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条条大道又如迷宫,您就是不知道具体这个病人走的是那一条道。治疗方法就是在主要通道围追堵截,却难以找到准确的方法让他去不了罗马。

而中医符号式的“痰”,本质上是以效命名,对“果”有效,从逻辑上来说,则对引起此果的“因”、“缘”也当有效,因为是“因”、“缘”的共力产生果,既然因-缘-果关系纠缠交织,难以将之完全明晰,则不如将之简化,以“痰”之一字概括这种“因”、“缘”、“果”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符合中医一贯理性实用,,以效为的的价值取向。

对千头万绪纷纭、千丝万缕纠缠的问题,西方人的态度是寻求纯粹的知识,如果今天疏不清,明天再疏,这一代理还乱,下一辈再理,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穷根究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似乎更能体现。

而东方人的心性则关注理性实用,既然千头万绪,欲理还乱,越理越乱,则何必纠缠,不如运般若智慧,慧剑一挥,断!

直取本质,化繁为简,以合简易之道。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禅宗能在中土开枝散叶,绝非偶热。“痰”之义即取简为道。

不同的文化心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处理方式,实是各有各精彩。

三、为何怪病多痰?

要回答为何怪病多痰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痰的致病特点。

易阻滞气血

痰常为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等有形之病理产物,则易阻滞气机,致局部胀闷;亦易阻碍血行,成痰瘀相兼之局。

如痰滞在肺,肺失宣肃,气失升降可见喘咳咯痰,胸闷;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心前区憋闷,甚至绞痛,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噯气,呃逆,恶心,呕吐痰涎,胃脘痞满;

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可见头重头胀,眩晕,昏冒;

痰气结于咽喉,可见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痰阻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故治痰必辅行气之品,所谓气行则水行,而活血之药也常与化痰药相配。凡触之有形的痰,所选的化痰药必兼散结之功者方能见效,如半夏、浙贝、瓜蒌、牡蛎、海蛤壳、浮海石、海藻、昆布等。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可随气升降,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随所到而影响相关功能,产生各种症状。

病可生痰,痰又可致病,因果交织,形成复杂病变,故曰致病广泛。有时甚至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病症,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如何自测

01

晚上睡觉打呼噜,这个痰在肺里

02

早上起床大便粘盆,有痰了,这个痰在大肠里。

如果以上二者表现都有了,那么基本可以认定你体内最近有痰瘀滞了,应该积极地化痰。如果你同时还有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心梗、脑梗等,又兼具上述两种情况,那么就要赶紧化痰,重视起来,否则会发生重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在治疗重大疾病的时候,特别是老年人,不是每天给他吃好的,特别有营养的就是孝顺。其实不如抓住老年人气血两亏、气血不足的时候,这个痰就会出现,严重时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所以老年人一定要经常化痰。我们的女性也要经常化痰,这样才能远离妇科疾病,远离重大疾病的干扰。

中医重无形兼有形。这句话很有哲理。中医学告诉我们,中医看重一些无形的东西,当然,有形的表现也会看,但是还要重视那些无形看不见的东西。这里有个误区:有些人说我到医院里把痰吸出来不就没痰了么。当然了,中西医的看法不同。中医认为的,体内有些痰是看不见的,更没法吸出来,你的痰在胃里或者肾上等,怎么吸呢?即使这个痰吸出来了,还会再生。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内环境,让他少生痰,甚至不生痰,不要给他创造生痰的内环境。

以一病例窥之:多年前一男性50余岁患者寻余诊治面部肿物,症见面左颊部有一约1.5×1.5cm的微隆起肿物,色微红,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此不为奇。奇就奇在病人说此肿物可在面部移位,时在颧,是在颊,时在左,时在右,往往数日一移。肿物微痛,刻诊伴见舌略红,苔微腻,脉略滑。

翻看其病历,在不同的中西医院看过,病史约一年,症状描述大体相近,仅是肿物渐大,由于病人不愿作病理检查,故西医多书为面部肿物待查,没有具体诊断。经中西医治疗一年,未效。

思之,以西医结构之学实难解释面部可出现游移性肿物,若以过敏论,则一直以来仅出现一个肿物,只是位置不同,也不太像。

既然西医未有解,则不如放下,以中医释之:

微隆之肿物,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当为痰结;

病位可游移,合风性善行,当有风;

肿物色微红,微痛,舌略红,则为微热之象;

病在面部,则以阳明经为主属。合之为风痰兼热流于阳明之经。

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5克,全蝎5克,僵蚕9克,胆南星9克,天竺黄5克,升麻10克。

牵正散所治之病,本为风痰阻于经络之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多见于面神经麻痹。病虽不同,但病机相近,均为风痰阻于头面,阳明经脉受病。所异者,该患者多一热因。

方以白附子之辛散,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以祛头面之风痰,但究属辛温之品,故轻用之,亦有“治上焦如羽”之意;

全蝎善走而色青,与风气通,为搜风通络之主将;

僵蚕清虚上行,能祛经络之风痰并散结。

原方以热酒调服,宣通血脉而助药势,并引药达病所。但酒之性热,该患者病性偏热,故弃而不用。

胆南星、天竺黄均善祛风痰而清热,亦可制白附子之温性;

升麻既可引药上达阳明以代原方热酒之用,亦具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之功。

方开七剂,嘱每日晨服,以助药势升散。

一周后复诊,肿物已消散无踪。

这患者后又常因它疾来诊,未见肿物复发。此证在中医看来,实未算奇难,无非就是辨“象”求“因”,再据因而治。西医无诊断,不等于中医就不能以自己的诊断来治,须知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中医一直就是这样看病的。中医看病本无秘诀,不过就是熟习理、法、方、药,再于临床随“机”变通而用。

常听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虽则中医的经验成分确然较重,但若仅以“经验医学”四个字来概括却非恰当,甚至可说是对中医层次的一种无意识矮化。

像本例西医既无明确诊断,也无明显治效;医者以往也未见过,在门诊也不可能查阅古文献有否记载,可说全无经验可凭。可凭者唯患者证象,再据象推理(病机),顺理选法,据法择方,方证合拍而获效。

这就说明了中医早已超越了经验医学范畴,是在众多医学经验事实基础上经往复循环的理性疏理、再实践检验、再理性总结而成就自身理性的科学体系。

中医师们每天接诊那么多的患者,不可能每一个都有现成的诊治经验,如何处理?不过是据体系内的医理而推,再知行合一,据理而行,因理获效。

一门据自身之理操作得如此顺当的学科,若还要质疑其理是否算有理?或认为其理非得要它体系的方式来说明或判定不可,是否有点滑稽?

痰邪致病不仅广泛,且变化多端。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平时一如常人,一旦风痰上扰发作时,则见天旋地转般的眩晕;再如痫证,多素有伏痰,平日如常,多因痰而发,发时突然晕扑,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

痰为阴邪,易蒙神明

津为活水,痰则类死水而暗浊。神以清明为用,尤畏暗浊之蒙。痰蒙神窍,火被水晦,则如白染皂,污水泼白墙,其症尤显分明。

痰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精神不振,甚则神识模糊,昏不知人;

痰迷心窍则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之癫证;

痰若挟火扰心,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狂躁谵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肝风挟伏痰上蒙神窍则见痫证。

病势缠绵

痰类死水之停蓄,多有形而为阴邪,其粘滞之性较弥散状态之湿更甚,故多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看看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梅核气、癫、狂、痫这一串病名,有哪一个能速愈?

更兼痰阻则气滞,痰凝则血阻,气血受阻,反过来又会促使水凝为痰。痰、气、血交结,病更缠绵。

死水则易臭,死痰则易变,因此痰、气、血互缠之病的恶化屡见不鲜。

多见滑腻舌苔

苔滑者水多,腻者湿显。水、湿、痰、饮都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所以滑腻舌苔常为四者共见症状,也为有形、无形、广义、狭义之痰所共见。

既然痰为继发性病因,则如瘀血之治般,求其病本、位属,再据机而治,是属必然。然痰之病有其枢机所在否?有!

痰既为死水一潭般的阴性病理产物,则其病机就在于水之不化、不运。然水之化、运靠得又是什么?答曰: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就为痰病治疗的基本指引。

然痰之变亦须明察与五脏的关系:

“脾为生痰之源”,“肾主水”,脾得阳温则湿运,肾得阳温则水化,水湿之源得控,痰自难生。

“肺为贮痰之器”,肺与天气相通,天气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痰在肺,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之变,当因变而治。

肝主疏泄,气通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梅核气,囊肿等触之有形之痰多凝于肝经,当效大禹治水,以疏为治;若结块阻塞,则散之、破之。

痰阻心脉,仍法大禹。痰蒙神窍则宜温化与开窍;心为火脏,痰蓄每易化火而成痰火扰心,则化痰清心开窍为宜。

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可概分为八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治风化痰、开窍化痰、消导化痰、养血化痰、行气化痰、益气化痰。本文立足于临证而进行文献整理,以提供深入研究。化痰的主药只有制半夏与厚朴,各自有自己的主方!通常制半夏是治疗重症的痰,厚朴是轻症的痰,所以,久病之痰在喉咙必先考虑使用制半夏。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原方用生姜、乌梅入煎,近代不强调。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引发原因。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半夏具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向被誉为消痰主将。《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又气结成痰,治痰须利气,气利痰自愈,陈皮横行散结,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医林纂要》说陈皮“主于顺气、消痰、去郁”。《药性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治气上咳嗽,开胃”。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茯苓健脾补中,行水利湿,标本兼顾。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治痰主药。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为治疗咳喘的常用良药。《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 《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文献中,二陈汤化裁的处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大致可以指归八类,分述如下。

燥湿化痰

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如:

1.香砂二陈汤(《证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挟湿和支气管炎等。

2.枳砂二陈汤(《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系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主治妇女肥胖不孕,带下稠多和月经不调。

7.渗湿清痰饮(《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白芷、香附。主治带下稠多,眩晕气喘及肥胖症。

8.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9.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10.杏苏散(《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桔梗、枇杷叶、苏子、荆芥、枳壳、马兜铃、前胡、杏仁。主治咳嗽头痛,气逆多痰。可用于感冒和支气管炎。

清热化痰

凡遇痰热或痰火之类的病症,常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伍以清热之品治之。如:

1.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3.化坚二陈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用生甘草,加黄连、白僵蚕。主治霰粒肿。

4.加味二陈汤:(1)《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2)《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6.抑肝和胃饮(《中医临床手册》):法夏、陈皮、竹茹、苏叶、黄连。主治妊娠呕吐。

7.橘红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贝母、麦冬、杏仁、生石膏、瓜蒌皮、生地黄、桔梗、苏子、紫菀、款冬花。主治咳嗽气喘,痰白粘或黄稠。

治风化痰

二陈汤配伍平肝息风药,可治疗因风痰上升头目,横窜经络所导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1.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论》方: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2)《医学心悟》方: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2.清痰降火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减茯苓,加大黄、僵蚕、连翘、桔梗、天麻、酒黄芩、薄荷、白芷、礞石。主治风毒袭脑或痰热生风所致头痛、颜面疙瘩、颅内轰鸣等症。

开窍化痰

痰浊闭塞气机,可造成意识障碍,即所谓“痰迷心窍”。证见神昏谵语,惊痫,晕厥等。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远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开窍化痰之功。如:

1.涤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昏,舌强失语。

2.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挟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消导化痰

二陈汤配伍消导化积之品,可以帮助胃肠机能的恢复,治疗痰饮食积。如: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另外,《丹溪心法》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宜于小儿消化不良。

2.二陈平胃散(《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

3.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主治脾虚痰食不运。

4.和中丸(《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另有大和中饮(《中医临证备要》),系二陈汤减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朴、枳壳、泽泻、干姜、山楂、麦芽、砂仁。主治湿食停滞,食欲不振。

5.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养血化痰

法则两种:一是活血化痰,所谓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二是补血化痰,所谓血虚生燥痰,补血可润燥。二陈汤加活血或补血药,具有养血化痰之用。如:

1.芎归二陈汤(《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主治肥胖多痰,胸闷腹胀,月经后期,白带较多。

另本方加生地、赤芍、丹皮、红花、香附、海藻,名加味四物二陈汤。主治闭经。

2.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行气化痰

痰随气结,又随气逆。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二陈汤中,只有陈皮属理气药。因此,每遇气痰郁结的病症,便显得理气之力单薄。所以临床用于治疗气痰郁结之证,常配伍行气开郁药物。如:

1.开郁二陈汤(验方):二陈汤加苍术、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主治胁胀腹痛,胸闷不适,情绪忧郁,食欲不振,痰浊流注和经闭不行。

2.丁香柿蒂散(《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汤(《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另《本事方》竹茹汤,系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4.七气汤(《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5.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6.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7.顺气导痰汤(《中国医学大辞典》):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主治痰结胸痛,喘咳上气。

益气化痰

这里所谓益气,重点在于固卫气和补中气。因为肺合皮毛,卫气充沛,则腠理固密,虽遇气候变化,而能自稳适应,肺脏清虚质地和肃降功能有序不乱,便不能成为贮痰之器。又因为中气充足,自能升清降浊,水谷得以运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脏便不致于成为生痰之源。平素卫表虚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罹患痰证。在化痰之时,顾护卫气和补益中气,不仅可以迅速控制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反应性,减少或避免痰证再发。如:

1.参苏饮(《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市售成药名参苏理肺丸,用于支气管炎。

2.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砂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3.温中补脾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益气化痰类方剂涉及二陈汤者,尚有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味六君子汤(《医宗金鉴》、《万氏妇科》)、归芍六君子汤(《中医临床手册》)等。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中医学》曾介绍归芍六君子汤加煅瓦楞、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改橘皮为橘叶,治疗肝癌,含有益气血、散痰结、抗肿瘤之意。

痰自愈的药方:广陈皮50克、制半夏50克、炙甘草50克,水煎服,晚上20点正开始服此药汤买三剂。

气利痰自愈的药方:香附60克、制半夏50克、广陈皮50克、橘络30克、厚朴5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白芍30克、夏枯草10克、麦冬10克、厚朴5克、细辛5克、远志5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薏苡仁200克、纹党参200克、五味子50克、白芍20克、厚朴20克、炙甘草5克、熟地5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肉桂10克、香附5克、厚朴5克、白术5克、竹茹5克、川贝母5克、前胡5克、天花粉5克、苏梗3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制半夏100克、广木香80克、薏米50克、炙甘草40克、白术40克、广陈皮10克、黄芪10克、桑椹子10克、白芍l0克、三棱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

气利痰自愈的处方:制半夏30克、女贞子30克、桑叶20克、白茯苓15克,水煎服。

温馨提醒:如果严重的,或者不见效果的,需要就医!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偏方:

孩子在感冒的时候经常会流鼻涕、发烧,接着又咳嗽,喉咙听起来呼咙呼咙的有痰。有时虽然用药物让鼻涕不再流,也不发烧了,但有痰的症状却一直消除不去,这表明孩子的体内因感冒引起的上火还没有完全退去。有时家长忽略了这个问题,常常让孩子喉咙里的痰维持半年之久。可以去药店买桑树皮10克,甘草、竹叶各5克,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服,能治疗多痰症,尤其是清晨多痰。

我们很多人爱吃橘子,把橘皮洗干净,橘皮上还带着丝丝儿,我们叫橘络,拿这个煮水喝,可以化掉我们刚刚要出来的痰,这也是一个保健的方法。还有一个,我们中老年朋友,由于活动量不大,所以平时荤素要搭配好,特别是吃了一些大荤以后,要喝点山楂水、大山楂丸、保和丸等等,把吃进去的厚腻要赶紧排出去,不要再体内进行停留,这样的话就会少生痰,甚至不生痰。

我们有些女性爱吃厚腻之品,又不能保持良性的情绪,当情绪波动的时候,就更会造成痰在体内停留和阻滞。特别是我们的中年女性不要生痰少生痰,就可能不会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肿瘤。我们女性朋友们一定要足够重视痰在重大疾病中的危害,必须加以防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