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家庭败坏,先有征兆”,家庭衰败的2个征兆,要当心

 农俗闲话 2021-10-07

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疏远也愈发明显。提到传统文化,很多都因被冠以“封建迷信”而被束之高阁,尤其是许多古典经传。而《易经》也时常受此牵连被认为是算命占卜的封建糟粕。对于不了解传统文化而深受潮流文化影响的初生之犊而言,认为带有“经”字的似乎都有迷信气息也在情理之中。

《易经》被称为“万经之祖”,从上古时期便已存在,是古代对天地世间万象的变化进行阐释的古老经典,用现在的话说它从来就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后世大多将其用于预测占卜,正是利用了它揭露事物发展规律的特点。就预测未来而言,人人都会,常人同样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断定可能产生的后果。区别在于常人只能预测短期的未来,而《易经》内容则涵盖了世间万物方方面面从产生到消亡的变化规律,而民间术士大多只用了其冰山一角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深究易理大可不必,毕竟古往今来读透的人屈指可数,就连孔子也时常感叹“假我数年”。但其中许多富含哲理的预见性语句依旧可以指导我们趋吉避凶降低祸患的风险,其中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预示着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征兆,知道了征兆便应当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道德经》将其总结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那么一个家庭在家道即将中落之时又有哪些征兆?

一,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这句话出自《易经》的师卦,直译过来便是说君主发号施令,在开国承家期间,不称职的人不能任用。反过来说便是指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一家之主,都要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不能任用不能堪责的人。我们时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许多能臣老谋深算,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安然无恙,然而去世以后后人接手便逐渐衰落。这里的“小人”并非指人的品格,而是指能力较弱的人。虽然看似与平民无关,实则生活中无论是交际应酬还是孝敬父母养育子女,能力强的人往往事半功倍,周旋于各个角色之间游刃有余。而能力较弱的人在处理单一关系之时都容易焦头烂额,成了剪不断理还乱越帮越忙的典范。

“大君有命”强调了事物的重要性,这不局限于“开国”、“承家”、“军事”等,几乎各行各业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他人承担,如果不堪大任的人担当了重要环节的主要人物,其损失与危害是长久难以弥补的。所以一个公司中无人可用的时候便到了危急关头,一个家庭中没有能与父母排忧解难的子女时便到了衰落的时候。

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为享祀;征凶,无咎。

此卦出自《周易·困》卦,此卦不仅点明了受困于酒食的危害,还给了解决的方法。前半句所言为国君沉迷酒色,可以尝试穿上祭祀的服装到神灵面前盟誓,以利用这种情境与方法来约束自己摆脱酒色之困。后半句则是强调了“困于酒色”是极为凶险的迹象,只要能通过“享祀”来加以约束的话,灾祸也就不足虑了。朱熹在《周易本义·上经二》中解释说“困于酒食,厌饫苦恼之意。酒食,人之所欲,然醉饱过宜,则是反为所困矣”,这于我们而言更是密切相关。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也知道“膏粱厚味”的危害,但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的尴尬境地。庄子言“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酒色自古就是人生最为致命的兵器。发迹之前放纵酒色必然雪上加霜,富贵之后沉迷酒色必然人离家散。所以当一个家庭中有成员困于酒食贪图享受而不悔改的时候便是家道衰败的“征凶”之兆。

结语:

《易经》之中类似的警句不胜枚举,但于常人而言还是独木难支与酒色扰人的情形最为普遍。尤其是家庭之中的多元结构,因其骨肉相连所以牵一发必动全身,如果家中有不和谐的因素便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要想解决问题最好还是留意征兆,贯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原则来一个釜底抽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