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刘胡兰》演出的记忆

 宣城历史文化 2021-10-08

歌剧《刘胡兰》演出的记忆

茆耕茹

微信版第1021期

2019年4月21日芜湖市委和地方志研究室,召开了一次“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座谈会”。会上共有八位代表陆续进行了发言,对“渡江第一船”“1949年暑期中学生文工队”等重要史实,进行了回顾。

其中“1949年暑期组建的中学生文工队”的参与者、历史见证人、芜湖市中学退休教师周宗媛的发言,获得多次鼓掌欢迎,同时也揭开了这一尘封七十年的历史。这就涉及到这时芜湖、宣城两地此时演出革命歌剧《刘胡兰》的史实。当年的情况是怎样的,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演出会有怎样的影响,怎么与芜湖、宣城两地有了关系?

这还须从1949年4月芜湖、宣城刚解放时,军管会和地方政权的建立,直至1950年3月文工队文宣活动结束的大致情况谈起。[1]


一、军管·建政[2]   


1949年1月15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为更好地完成渡江战役,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对各大区部队进行统一整编。2月9日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计十五个军和两个纵队、特种兵部队,共五十八万人。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先遣队进入合肥后,编入特种兵部队,参加接管芜湖的准备。

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合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4日芜湖、宣城同时解放,27日宣布芜湖军管会成立。这时安徽省尚未建立,只分设皖北区党委(在合肥)、皖南区党委(在屯溪),受中共华东局统一领导。芜湖因是当时安徽最大的城市,直接由华东局领导。

芜湖解放后,军管会文教部的干部王郁昭,奉命接管了国民党的芜湖文教局,成为该局的军代表。这样王郁昭与芜湖的教育、文化、体育等界别的人士,就有了密切联系和合法的身份。

当时芜湖只有一所大学(安徽学院),约十所中学和职业学校,以及几十所小学和私塾。文艺界的情况就复杂了,全市只有两个电影院,而旧有的戏曲和曲艺艺人,人数众多。为了生计,这些艺人和他地一样,对旧有的戏曲、曲艺节目中荒诞、淫乱、凶杀低下的表演,只顾票房价值。为安定社会秩序,活跃群众正当的文化生活,响应党解放全中国的号召,芜湖军管会指示下属文教部,迅速组建一支以芜湖中学生为骨干的文艺工作队[3]。演出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替代上述落后的社会文化现象。王郁昭等人于1949年6月暑期,完成了组建文工队的诸多工作。


二、选才·组队[4]    


1949年5月,为建立文工队,因对中学生文艺人才情况缺乏了解,王郁昭提出可先在5月初即将举行的全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去注意一下合适的人才,备作组队时选入。参加5月初文艺汇演的学校有芜湖一中、芜湖女中、芜湖师范、萃文中学和职业高等学校等约八九所,汇演的剧场在芜湖内思工校的礼堂。演出时各校推选评委一人,参加对汇演节目的评议,汇演约一周时间。事后再决定组建文工队的学生名单和人数:共有男二十七人,女二十三人,其中最小的十四岁,最大的二十二岁,总计约五十人左右。仅萃文一校,就有:唐家玉、周宗媛、殷在霞、应天明、金棣、盛慧如、车成英、江振球、崔之慧、周家铭、于丽贞等十一位同学。

内思工校

5月下旬文工队宣告成立,6月初各校被选中的同学,经报到后都集中在东门罗家闸小学内。王郁昭任队长,另还有芜湖市文化馆的三位同志参与领导。早晨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和时事,上下午参加宣传节目的排练。队员们个个满怀革命激情,斗志昂扬。每天要忙到晚上,才能各自回到家中。第二天再来,还唯恐迟到。

五十多人的文工队,在当时确已非是一般规模的文艺表演团体了。

人员集中后,首需应对平时街头宣传演出的小型多样节目,接着队部宣布即将排演新歌剧《刘胡兰》。为了这一歌剧的演出,演员必须先熟悉剧本、角色、表演等,这样又从上海请来了电影演员陈进和另一人(姓名已忘),两人共同执导。

十七岁的周宗媛

这时扮演刘胡兰的演员已经选定:A角为周宗媛,B角为盛慧如。此时的周宗媛也刚十七岁,与刘胡兰同龄,正就读于萃文中学的高一班。唐家玉演剧中的地主,马世达演伪军官,殷在霞扮演抱着老母鸡、前来慰问解放军的老农妇。音乐伴奏,由文化馆在市内各小学抽调擅长乐器演奏的多名教师担任。那时芜湖的街头巷尾民乐成风,也易于找人参加。舞台美术则由市民众教育馆专职绘画老师担任。

在这段时间里文工队全体人员和外请的导演、音乐、舞美等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气氛虽热烈、紧张,个个都快乐、自信,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三、演出·评价   


在歌剧《刘胡兰》开排前,小型文艺表演唱的演出十分繁忙。不定时的通知,有关演员便会赶至目的地演出。小型表演唱的节目有:《兄妹开荒》,殷在霞演哥哥,周宗媛演妹妹。《支援参军》中崔之慧演妹妹,叙哥哥从外回来,全家欢乐团聚,妹妹和家人趁此提出,希望哥哥也去参军立功。《三女夸夫》中三名女同学,各扮农妇三人,各自表达自己的工、农、兵丈夫,为解放所做出的优秀事迹等等。从以上所举内容好、思想先进的节目中可以看出,这支文工队所演都是歌唱、表演并重,却无快板、连厢、彩莲船等常见的传统节目。这既是该队当时演出的特色,也奠定了演出大型歌剧《刘胡兰》演员唱、做(表演)的基础。

1949年6月至7月,约经两个月的排练、修改与完善。8月歌剧《刘胡兰》,正式公演于芜湖商贸集中地的大娱乐戏院(后称和平大戏院)和同乐剧院(今大众影都),后定演于内思工校的礼堂内。

歌剧《刘胡兰》叙述:时年十七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积极带领村中的妇女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等支援前线。后因掩护群众撤退,救护、隐蔽伤病员,不幸被阎锡山军俘虏,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铡刀,严守党的秘密,为保护党组织和伤病员而英勇就义。看完了这场《刘胡兰》革命故事的演出,特别是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无不催人泪下,感动着每一个观众。

《刘胡兰》每场演出的门票,均由市委和文教局分配给各机关单位、学校、驻芜部队等。每晚一场,偶尔也演过日、夜两场,但若有零散的民众想看,也可随意进出。

歌剧《刘胡兰》演出成功的原因:1、剧本所宣扬的革命英雄主义,定格高尚;2、对敌人的恨,对亲人的爱,爱憎分明,符合民心民意;3、主要演员刘胡兰的扮演者周宗媛形象端庄,嗓音清脆嘹亮,歌唱时感情色彩浓郁动人;4、演出与音乐、舞美整体配合得当;5、演出唱腔新颖。何谓歌剧,与观众身边的地方戏演唱声腔大相径庭,却仍使用民乐二胡主奏,配以竹笛、管箫、三弦伴奏,出奇出新。这时的芜湖中学生文工队,已可称得上是一个戏剧表演团体了。

芜湖学生文工队演出歌剧《刘胡兰》的场次、观众情况大致如下:1949年八月暑期开始演出,接着为迎接九月一日下学期开学,八月只演了二十五天左右。1950年一月至二月寒假,又演出了包括宣城在内的一个半月,两次演出共达七十天。每天一场,即七十场。偶有日戏加演,就算五场,总计已有七十五场。每场平均估计有三百人观看,那么在芜湖、宣城两地的演出,观众已有二万二千余人次了。以上场数和观众的人数,是据今在芜湖的几位原队员,认真、反复的追忆而成。仅此,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剧目,能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演出,就有如此数量的观众,已是一种特殊的观戏现象了。剧目主题、内容出新,大多数的观众正是通过这一剧目的演出,才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艰苦奋斗的目标,对我党有了新的认识。

在芜湖的演出中,周宗媛同学因扮演刘胡兰而闻名江城。有时走在路上,也常被人认出,喊着:“刘胡兰,刘胡兰!”这对周宗媛来说既是亲切,也是仰慕,更是一种鼓舞。芜湖当时刚解放,社会情况十分复杂,歌剧《刘胡兰》的演出,早已引起潜伏的蒋伪余孽忌恨,周宗媛小同学哪知道这些。

一般演出都在晚间开始,等到散戏已是深夜了。周家与演出的剧场,还有一段路程,一人夜间回家,这便有了隐患。这时文工队的领导王郁昭,总是在夜间派自己的警卫员或自己护送她回家,周宗媛心中开始不解其原因。不久,周宗媛告知了母亲心中的这一疑窦,母亲才转告了实情:在周家马路对面有一小客栈,一天晚上小客栈的老板娘来到周家,悄悄地告诉其母说:客栈里住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打听演刘胡兰的那个小姑娘。问平时她什么时候出去,散戏后什么时候回家,有没有人陪送等等。这才有了王郁昭派人或自己夜送周宗媛同学回家的原因。如果不是周宗媛告诉了母亲,深夜有人陪送她回家的情况,母亲会一直瞒着她,唯恐女儿因此而畏惧,影响她对《刘胡兰》一剧的演出。

周宗媛听了母亲的这番话后,只沉默了一下,面容却毫无惧色,便恢复了平常的欢乐自信的心态,欢乐、无畏正在抚慰着她的成长。

七十年后的周宗媛

四、受邀赴宣城演出   


1949年7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从徽州迁到芜湖。8月6日芜湖市政府改属皖南区党委领导。这时,芜湖中学生文工队接到了皖南区宣城地委的邀请,便提前结束了在芜湖的演出。

为赶赴宣城,另配有两辆大卡车和电影放映队。芜湖学生文工队这批小队员,从未离开过家门。离家到宣城的演出,使他们十分快乐。到达宣城后,晚间统统被安排睡在宣城师范教室的稻草铺上。他们第一次过着解放军的军旅生活,睡前有说、有笑、有唱,生活虽是艰苦、紧张,精神上都是充实向上。

第二天文工队在宣城地委的安排、帮助下,在宣城师范的校园内,迅速地搭好露天舞台,台上挂起了银幕。当晚便先放电影,接着就演出歌剧《刘胡兰》。自打这一天起,每晚先放电影后演出。一个只能容纳数百人的露天剧场,天还未黑便被挤得水泄不通。每场演完后,观众反映强烈,好评如潮。

宣城四郊山林众多,此时还有国民党反动派潜藏下来的少数残兵余孽活动。在文工队演出的第三天晚上,演出正在进行,后面山坡上有人朝舞台打黑枪,进行威胁。2010年10月24日“芜湖市学生文工队结业六十周年纪念会”,原队员潘蕴璞会上回忆说:在宣城演出时有特务开枪,队部领导王郁昭将他护卫在身后。所幸警卫演出的部队立即出动,进行搜山和保护演出,当晚才能正常演出下去。这一夜王郁昭还在队员熟睡的宿舍外巡岗守卫。这一打黑枪的情况,周宗媛、牛虎两人在《大江晚报》上所发的两文中,虽都同说事情发生在第三天晚上,但在打黑枪的时间上,一说在演出中,一说在放电影时,各有记忆上的不同。

在宣城每天一场,整整演了十场。演出结束,欢送道别,全体人员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山美水美的宣城,回到了芜湖。

总之,现代歌剧《刘胡兰》一剧,在芜湖、宣城刚解放时的演出,不仅文工队员在思想上有极大的解放,也使数以万计的观众阶级觉悟大有提高。特别是全体文工队员在党的领导教育下,在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大潮中,锻炼了自身。

文工队历经1949年暑期和1950年寒假的两个假期的演出,直到1950年3月新学年的开学,文工队宣告“结业”。趁此,文工队的领导王郁昭希望能将这支中学生文工队留下,正式建立芜湖市文工团。为此,在征集队员们意见时,多数同学表示要继续升学,于是建团一事便告吹。这样,芜湖市中学生文艺工作队便光荣地完成了党所赋予短暂的演出任务后而告一段落。[5]


结  语   


芜湖中学生文工队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夕,经过革命风雨的锻炼,终于结业了。但在全体队员经过这段革命文艺生活的熏陶,影响是深刻的。有人从此爱上了歌咏和音乐,有人后来终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其中1989年前后,李定保、马世达两人,竟成了中国电影界的著名演员。[6]这一校园演出戏剧之风,竟连续数年,约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其风在各校才渐止。但若提及当年演出《刘胡兰》的深远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歌剧《刘胡兰》的演出,竟在不经意间创造出“歌剧”及“现代戏”,这两个演出形态。

一、芜湖是“襟江带河”的商贸、文化集散地,但自清乾隆而后“花部”地方戏曲的兴起,邻省众多的地方戏曲也在这一地方交融共推演出。但这之前有谁见过芜湖、宣城有过歌剧的演出?

歌剧是西方舞台表现艺术,主要或完全是以歌唱和音乐的方式表达剧情内容。这一西方歌剧艺术,一千六百年前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的剧场音乐。但西方歌剧元素和戏剧所需相同,都需依据演出中的歌唱、音乐、表演和背景、服饰。

因各省地的地方戏曲长时期占领了这一演出的空间,一直到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五幕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新歌剧。接着便有了《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草原之歌》《党的女儿》等十余种歌剧的出现。其中被称“中国十大歌剧”的,就有《刘胡兰》一种。这类民族新歌剧,都形成、出现在当时中国的解放区和解放后的国土上。它们所使用的唱腔和音乐,都来自各地的民歌,经音乐工作者的改编创作后才自成体系。《刘胡兰》一剧也是如此,如剧中刘胡兰所唱“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都是以河北太行山麓民歌为基础,衍生编创出新的唱腔。伴奏大都采用了传统民乐,或中西乐合奏的演出。这与当年已有的话剧和话剧加各类不同地方小曲演出的“文明戏”完全不相同。

这种在当时的芜湖、宣城,观众从未听到过,无疑也新鲜、出奇出新。

二、芜湖、宣城两地如从1949年算起,演出不仅有众多的地方戏,如京剧、徽剧、目连戏(高腔)、评剧、扬剧、越剧、淮剧、锡剧、庐剧、黄梅戏等,话剧,文明戏也时有所见。不仅如此,这时芜湖还有过自己的话剧、评剧表演团体。剧种演出虽多,多是1949年前旧有的剧目。像《刘胡兰》这样建国前夕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已和现代京剧《沙家浜》一样,被今人统称作是“现代戏”了。歌剧《刘胡兰》的演出,也突破了“近代戏”这一历史记载,成了芜湖、宣城两地最早演出现代戏的第二个第一。

1990年2-4月新版《芜湖市志》出版、发行,上册“大事记·1949年”条目中,就记有“5月10日芜湖市文工团(队)成立”一语[7],可知当年学生文工队(团)在芜湖、宣城的演出确有不小的影响。但只有片言,而无地方丛书对其具体的演出、背景、影响、意义、价值的补充阐说,后人又怎知新版《市志》条目所涵的具体内容?希在今后有此情况出现的地方,能予关心,都能陆续有所增补,莫为事小而不为。

参考文献:

[1]在唐秀珍同学的关心、催促下,唐秀珍、茆耕茹两人共同完成了此文,这里一并向以上被采访的同学和牛虎同学,致以谢忱。
[2] 见王郁昭著《往事回眸与思考》“二十四·接管芜湖市文教事业”,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1页。
[3]芜湖市中学生文艺工作队,从筹建到以后的“结业”解散,王郁昭和队员从来都称“文工队”。今王郁昭著《往事回眸与思考》“二十四·接管芜湖市文教事业”一节中,却统称“文工团”,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1页。
[4]王郁昭著《往事回眸与思考》“二十四·接管芜湖市文教事业”一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1页。
[5] 本文各节宣城资料,摘引自:1、郭青采访周宗媛文《听“刘胡兰”说芜湖解放》,《大江晚报》2019年4月23日T4版。2、牛虎《关于〈刘胡兰〉一剧的回忆》,《大江晚报》2010年6月20日“民语副刊”第12版。3、访问周宗媛、殷在霞、崔之慧所得。
[6] 见牛虎《关于〈刘胡兰〉一剧的回忆》文中插图注释:“后排左6为李定保('解放·平津战役’影片中饰傅作义)。左7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马世达。第三排左1站立者是笔者牛虎”,《大江晚报》2019.6.20第12版。

[7]1949年下半年皖南公署迁入芜湖,驻军中也有一文工团,称“皖南文工团”。在芜扩充招生,后并入安徽省文工团。此非《新志》“大事记”所称的芜湖学生文工队(团)。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