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啥它能成为“网红城市”中的C位?

 闲云野鹤qpab3u 2021-10-08

假期过得怎么样?今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大家是不是也像小北一样,元气满满、干劲十足呢

之前大家分享自己的过节方式,小北发现,不少人选择度过一个舒适、悠闲的假期。不管是跟亲人团圆,还是跟三两好友小聚,或是一个人宅家、逛街;告别了朝九晚五的忙碌与焦虑,更慢的生活节奏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说到“慢节奏”,就不得不提中国以“慢节奏”著称的城市——成都

这几年成都一直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红城市”,话题不断。

它连年被评为新一线城市,并位居榜首,人们提出疑问:它真的是北上广深之外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吗?是不是被过分高估了呢?

2019年和2020年,在某短视频的城市获赞数年终排行榜上,成都均排名前三。

通过短视频形式的快速传播,成都的美食美景、时尚潮流、人文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向往和喜爱。

抖音1019、2020年“数据报告”

之前,总有人说退休后去成都生活,因为它宜居,充满烟火气,是无忧无虑生活方式的代表;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少年轻人也选择去这里定居、打拼,甚至“边玩边赚钱”,这座老城跻身于年轻人的“梦想之都”之一。

不过也有人说,逐渐攀升的房价和高速发展的步伐,让成都的“慢”节奏似乎被“快生活”冲淡。

成都就如所有“有故事的城市”那样:最繁华的和最舒缓的,最时髦的和最古老的,最激进的和最庸常的……万象汇聚其中。

火锅和麻辣兔头、春熙路和玉林西路 、宽窄巷子和环球中心、太古里的网红和青城山的民宿究竟哪个最能代表成都呢?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有所不同——藏在街巷里的茶馆。

有句民谚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小北想带大家穿越时空,去王笛老师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中,逛逛20世纪上半叶的“老成都”。

截图来源:见水印

坐茶铺,是成都人若干年来就形成了的一种生活方式。

20世纪前半叶的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像茶馆一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茶馆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生活写照。

我们可以通过茶馆这个保罗万象的微观世界,进入成都内部,看看成都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坐茶馆”这一看上去“虚掷光阴”的生活方式,究竟有什么乐趣?又受到了哪些拥趸和批评?

01 

上茶馆成“瘾”的成都人

我正坐在春熙路一个茶馆里的一张桌旁,一群好奇的人把我围着……这里人很多,但空气很好,靠街的一面完全敞开,我靠着栏杆,可以看到下面街上的人来来往往。

中国茶馆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施:在那里你可以聊天,谈论政治,或者做生意。你可以理发,或刮胡子,甚至还可以坐在位子上让人给你掏耳朵。在夏天的几个月,也有人一边品茶,一边洗脚。今天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这里洗脚,我想是因为秋天已到,天气转凉……

1949年10月,25岁的马悦然坐在春熙路一家茶楼上,用一架老式钢丝录音机录制茶馆中嘈杂的喧闹声,并同时进行解说。

他这次到成都是进行四川方言研究,当时恐怕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对中国语言的研究贡献是如此之大,后来成为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审委员之一。

上引这几段描述,便是从他的这个录音记录翻译过来的,这一个半多世纪前对成都茶馆的真实记录,这里是第一次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汉学家马悦然(新闻图片)

成都给外地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闲逸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茶馆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光顾茶馆成为很多人一生的日常习惯。

因为 “成都人,生来就有种闲散的脾气,随便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朴实无华之中,带有恬淡,休闲的性格,所以养成了爱上茶馆的习惯”

许多人特别是老人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到茶馆 “吃早茶”,这时天还未亮,整个城市仍然在沉睡之中, 餐馆也没有开门。他们早上一起床,便提着鸟笼到茶馆,待很长的时间,称为 “坐茶馆”

坐茶馆的老人

资料来源: 2015年秋王笛摄于成都郊区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在外人看来,他们坐在那里是无所事事,荒废时日。但成都居民对自己营造的悠哉乐哉的生活气氛颇为自珍,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即使同时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

只要有时间,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便来到茶馆,茶馆中的中老年人占大部分,他们一般都到住处附近的茶馆吃茶,成为最忠实的客人,如果茶馆里讲评书,他们几乎每晚必到。

成都有许多大户人家子弟、城居地主、有产寓公,他们不少来自外县,寓居异乡,沉湎于成都的生活方式,更成为茶馆的常客;大多数日夜讨生活的下层人,如轿夫、黄包车夫、小贩等,也到茶馆解解渴、歇口气。

一些茶客可以说上茶馆成了“瘾”,如果他们不去茶馆,就真像丢了魂一般。

02 

为“虚耗时间”的生活方式辩护

普通人比那些受过教育的精英更经常使用茶馆。

直至晚清,成都的现代工厂仍微乎其微,大多数做工的人是手工工场的工匠或店铺的店员、餐馆的跑堂,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雇工。

他们无须像现代大工厂的工人那样遵守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工作时间非常灵活。例如,那些在街道两旁铺子里做工的工匠,休息时便到街角的茶铺。

这些茶馆为各种普通人服务,像砖瓦工、木匠、 石匠、挑水夫、裁缝、车夫等。他们多在街头谋生,即使那些必须按时上下班的工厂工人,一有机会也到茶馆消磨时间。

坐茶馆的顾客边喝茶边做手工活

照片中的妇女正在编草帽辫

资料来源: 作者摄于2003年7月

在清朝覆没之后,这种生活方式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918年的《国民公报》上有一篇讽刺小说,描述了农村人怎样留恋成都的生活,原因之一便是在那里人们可以在热闹的茶馆里尽情喝茶休闲。

舒新城在《蜀游心影》中记录了他1920年代到成都时的观察,发现了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独特之处: 


这许多的男女在茶馆戏园中度日子,你将以为这样地耗费时间与金钱未免太可惜!——你如果这样想,你之愚蠢真不可及。

你要知道钱是以流通而见效用的,用钱又以能满足欲望为最有价值: 他们的欲望既在此,每日用去几文自然是 “得其所哉!” 而况在茶馆里坐一日,若仅只喝一壶茶,所费不过一百或二百文——合大洋三分或六分……就是天天购头等票去看戏,每月也不过费大洋五元而已,比上海一个工人的纸烟费还少,所谓耗费金钱实在是很少的事。

“虚耗时间” 几个字,在这里是很少有人道及的,你又何必替他们白着急。

显然,他很欣赏而且试图为这种生活方式辩护。

当时西化的精英对成都茶馆的批评日趋尖锐,认为人们在那里浪费时间和钱财。像舒新城这样著名的教育家和新知识分子为茶馆进行辩护,应该说是一个异数。特别是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抨击传统、拥抱西方正在成为一种时髦。

03 

浪费时间的乐趣

通常,喝完早茶以后,人们才回家洗脸、刷牙、吃早饭。由于家里热水不便,不少顾客甚至喝茶洗脸同时进行。

如睡眼惺忪的茶客会向堂倌说:“还没洗脸呢。”于是堂倌拖过一张凳子,摆在客人座位边顺手的地方,打了脸水来。

茶馆里是如此随意,有的茶客甚至把家务事也带到茶馆来。这样喝茶、社交、家务三不误。

闲聊

资料来源: 2015年秋王笛摄于成都郊区双流县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如他们坐在茶馆里,“小菜贩沿着清冷的街市叫卖起来了的时候”,他们总是买一点豆芽,“堆在茶桌上,一根一根地撷着根,恰象绣花一样的精致。从他们的神情上看来,这还是一种近乎阔气的举止呢”。

菜摘好以后,家里的孩童们自会来收回。当时没有手机,他不用同家里联系,家人自动会直接到茶馆里找他取准备好的菜。

现代化和西化的精英对普通民众的这种悠哉乐哉的生活方式是颇为怜悯的

沙汀在《喝早茶的人》里面讲: “全个早晨的时间已经给他们花费干净了。但他们毫不觉得可惜。其实,也没有想到这一点,等到肚子一饱,又有许多时光,在等待着他们,象阔人使用资财一样地浪费了。”

但是精英不能理解,并非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惜时如金的。

知识精英与芸芸众生有不同的时间观,我们可以想象,如此松散闲逸的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那些每天殚精竭虑谋名声或权力的精英,可能也会抱几分同情吧。

抗战爆发后,国难当头也未能阻止人们到茶馆消闲。

1938年的《成都导游》提到:居民闲逸的生活节奏可以从茶馆的数量以及那里“日日客满”的盛况中显示出来。每天清晨人们来到茶馆,直到晚上9 点,“在茶馆内中可以看报,谈天,吃零食,消磨一整天的时间非常容易”。这种生活方式的确给外来人以深刻印象和无限的遐想。

这时在成都的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深刻感受到茶馆之于成都的重要意义,描述了1940年代他的经历:

北平任何一个十字街口,必有一间油盐杂货铺 (兼菜摊),一家粮食店,一家煤店。而在成都不是这样,是一家很大的茶馆,代替了一切。我们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馆,其需要有胜于油盐小菜与米和煤者。

地方精英指责成都居民太懒散、太悠闲,其主要论据之一便是茶馆生活。但成都人并不为此感到内疚。

1949年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宣称—— “我是标准茶客”

成都这环境造成我,还是我血液里本就先有茶癖?我说不清,总之,凡我附近的茶馆,没一家不承认我是标准茶客……无论茶馆之堂皇、肮脏、热闹冷静,一样进出,毫不拘泥……

我就特别喜欢那冷僻一点“下力人” 消闲那种茶馆,吞毛茶,可以看书、写稿。过去很长几段失业光阴, 就这样 “喝” 下去,不论寒暑,不分阴晴,除了吃饭拉屎,几乎整天停在里面……因而我往往为了一碗茶钱,舍得 “当” 一件衫衫,一床铺盖。

这还真有点像是茶客的宣言书,也是对那些批评的回应。

作者宣称,为喝茶肯付出任何代价,似乎是倾家荡产也要喝茶。显然,当成都茶馆和茶客遭受攻击时,这位先生无非是要以这种极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宣泄自己的情感。

时过境迁,新鲜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更加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涌现了出来。

但茶馆里的时间似乎是静止的。

或者说,茶馆与其代表的闲逸的生活方式,依然流淌在成都人的血液中,在追求快节奏和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构成成都令人向往的灵魂配料之一。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坐茶馆”是浪费时光和无所事事,但个中乐趣,只由自己体会评说。你向往这样的茶馆生活吗?

-End-

编辑: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王笛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