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颍上卜氏三代廉吏

 村庄物语 2021-10-09

大明王朝,是中国继汉唐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不计后期的南明小朝廷和明郑政权,明王朝也存在276年。明代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吏治,造就了一大批为朝廷效命的清官廉吏。颍上籍卜氏一门,人老三辈培养出四位清廉官员,称得上其中的一个代表。

卜谦,字伯让。颍上旧志记载,他少时以孝闻名。由举人进入国子监深造。明成祖时,挑选国子监中有才能、有见识,且老练成熟、说话机敏的学生,侍奉太子读书。卜谦脱颖而出,授任工科给事中。永乐十五年,他跟随太孙,留守京都监察国政。十九年,因双亲去世而归家。宣宗即位,思念旧臣,派人请他回朝。赐他五品朝服,仍然做给事中,在文华殿值班。他曾经条陈十件国事上奏,皇帝都欣然采纳。宣德十年,他外放地方,升任陕西按察司佥事(执掌风纪的官),不久又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后又调任陕西布政司参政。陕地民众听说他回来了,都很喜欢。后来,因患足疾,卜谦自陈归乡。

图源网络

颍上旧志中录有卜谦所作《别城隍》诗一首,印证了他为官“不愧苍天不负民”的远大志向,以及“去时还是到时贫”的清廉操守。诗云:

一官到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鉴我,

去时还是到时贫。

卜镛,字景和。卜谦子。颍上旧志说他性严峻,博通经史,尤高于吟咏。由监生授涉县令。化行政举,讼平赋均。后为仇家所诬,遂浩然归焉。有《梅窗吟稿》家藏。可查的卜镛为官事迹不多,但“化行政举,讼平赋均”的评价,让一个廉政爱民的地方官形象,跃然纸上。

卜钊,字景威。卜谦子。颍上旧志上说,他天资英敏,器宇凝重,博学强记,旁通百家,人所难及。由监生授临朐县知县。在任九年,劳心抚字,民众都感念他的恩德。他调离的时候,民不忍别,为他立德政遗爱碑。后任保安州知州,再升常德府知府。他历官三任,无污行,博得了人们的尊重。卜钊告老还乡的时候,当时的大诗人、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以诗相送——

远岫开新霁,

江城散晓寒。

离情频驻马,

别望几凭栏。

老觉功名淡,

归忘道路难。

甘棠遗爱在,

留把后人看。

其中“甘棠遗爱在,留把后人看”之语,可说是对他官声人品很高的评价了。

 

图源网络

卜宣,字文著。卜谦孙。他14岁的时候,就能文工书。纂修于清顺治年间的《颍上县志》,记载了一个“卜宣让贡”的故事——

话说卜宣举乡贡而不就,让给一个叫谢节的生员。但学使不予批准。卜宣对学使说:“谢节家里贫穷。如果不能进入乡贡,他就不能继续上学了。”学使嘉其意,最终准许了他的请求。

卜宣以贡监授四川南部县知县。为官期间,他的廉洁最为有名。有巨盗潘立虎、潘立凤,杀医官李获一案。盗贼用金子贿赂卜宣的上级,竟得以免死。卜宣向上要求再审此案。凶手说:“你有何证据?”卜宣大声斥责:“刀头的血痕不就是证据吗?!”上级最后还是把凶犯释放了。卜宣回到县里,自作主张惩办了凶犯。随后,他封印于库,弃官归乡。

从卜氏三代清廉的故事中,应可引伸出家风的话题。可以想见,念念不忘“去时还是到时贫”的卜谦,对自己儿孙后代的人品教育,也该是严格的吧。随着其子卜镛、卜钊,其孙卜宣陆续进入仕途,卜氏清廉家风代代相传,才演绎出颍上历史上“一门三代四廉吏”的佳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