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乌三杰与义乌十大廉吏

 文化生活有创意 2023-06-11 发布于贵州

义乌

文化


   

一义乌文化简介

义乌,古称“乌伤”,位于浙江省中部,为金华市代管的浙江省辖县级市,系Ⅱ型大城市。市域面积1105.46平方千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1.1平方公里。2022,全市常住人口为188.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5.54亿元,跻身中国百强县前十。

义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千年历史形成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拥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金名片,有名列“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的桥头遗址,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浙江四大古镇之一的佛堂镇,还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这些都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韵味。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成为改革开放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名闻于世。

近年来,义乌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实现经济稳中有进,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在商贸名城的光环下,可能很多人会忽视她的文化底色的是,义乌有着2200多年建县史,旧志中被称为“浙中母县,八婺肇基”。这片秉持“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精神的大地,有着丰厚的廉洁文化积淀。

义乌历史上曾涌现过骆宾王、宗泽、徐侨、吴百朋、朱一新等清官廉吏,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蜗居草堂,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勇为百姓请命,敢为家国蹈死”、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他们是义乌的风骨脊梁、浙江的自豪乃至中国的骄傲。

此外,作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义乌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红色底蕴,其中富含着廉洁文化因子。陈望道一生追望大道、冯雪峰公而忘私以身作则,吴晗铁骨铮铮甘于贫困,三位红色名人的故事至今激励着后人勇毅前行。

如今的义乌因商而兴,全市90万市场主体是城市的根和魂,义乌正通过打造“清廉商户”品牌,传递“义商不行贿”的廉洁理念,赓续先贤高贵品格。同时通过大力建设“一带一路”廉洁之路,依托义新欧、义甬舟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向世界宣讲中国清廉故事。

二、义乌十大廉吏

1.骆统:年少有为抗明大义

骆统(公元193年-公元228年),字公绪,三国时乌伤人,为孙吴谋士和将领。骆统年少时,遭逢饥荒之年,乡邻穷困,骆统就减少自己的饮食,大力救助,以致自己形容憔悴,他说“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20岁时,骆统就出任乌程相,政绩优异。骆统一生曾先后上书表30余份,忠直敢言,言必赤诚。

2.骆宾王:清白高洁是我一生的诗

骆宾王(约公元619年—约公元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历长安主簿、侍御史、临海丞等职。骆宾王担任侍御史时,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办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案件。还屡屡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弊端、肃清朝纪的主张,结果得罪了权要,被诬陷下狱。在监狱里,骆宾王赋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宗泽:为官恤黎民,垂死尚三呼

宗泽(公元1060年-公元1128年),字汝霖,谥忠简,婺州义乌人,两宋之交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元祐八年(1093年)冬,朝廷大开御河,有的役夫冻死道途,时任大名府馆陶县尉宗泽上书建议:“稍延迟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千百役夫得以活命。

在任东京留守期间,宗泽前后24次上书力主还都东京,不获采纳,三呼“渡河”而卒。

4.徐侨:明白刚直士

徐侨(公元1160年-公元1237年),字崇甫,谥文清,婺州义乌人,理学家朱熹嫡传弟子。

嘉定十一年(1218年)冬,徐侨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看见数以万计的淮民流亡,于是命令地方官拿出粮食赈济。有官员认为还须请示上级,徐侨怒说:“赈饥如救溺,怎能按常规文书往还,迁延误事?”徐侨每到一地,“以实心行实政,吏畏民怀,久而不忘”。

5.黄溍:清风高节,一片冰心

黄溍(公元1277年-公元1357年),字晋卿,义乌稠城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

黄溍任州县官的20多年间,两袖清风,惠及地方,深得百姓爱戴。在京师20余年,他也“足不登巨公势家之门”,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当时才德之士都称赞他:“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不染。”

6.王袆:文章节义两不朽

王袆(公元1322年—公元1374年),明代官吏、学者。字子充,号华川,婺州义乌人。与宋濂并称“浙东二儒”。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诏由时任翰林院待制的王袆持节出使云南。在王袆屡次劝导下,统治云南的梁王君臣降明之念逐渐增强,北元统治者得知梁王存有二心后,对梁王严加责备,要他杀害王袆,以断其降明退路。王袆慨然而叹:“我死何惜,然云南之祸,自此始矣!”最终血洒云南。

7.虞守愚:勤政一生惠黎民

虞守愚(公元1483年-公元1569年),字惟明,号东崖,明代义乌廿三里华溪人。官至刑部尚书。

嘉靖七年(1528年),虞守愚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时值隆冬,港运士卒因雨雪所阻,无法回家,饥寒交迫。虞守愚即奏请赈济,士卒数千得以顺利过冬。虞守愚晚年告老还乡,诲子孙以忠厚方正之道,总说:“做人切勿攀附权贵,不然,有冰山倾颓之危也。”在家乡有捐资助学、建桥、立祠、置公田以救济贫困等诸多美事。

8.吴百朋:御史品格儒将风采

吴百朋(公元1520年-公元1578年),字惟锡,号尧山,明代义乌江东大元村人。官至刑部尚书。

吴百朋为官清廉,一生俭朴。受命督工建造嘉靖老家大明堂楚邸,屡获赏赐,他“辄封识藏之”,离任时又悉数奉还。严冬巡视北方边境,他拒穿华袍,部属也因之不敢穿绣服。巡抚赣州六年,离任时,将其按例应得的“逾额者十七万金”悉数交还国库,单车就道,一无所携。

9.朱之锡:鞠躬尽瘁,死于任上的“河神”

朱之锡(公元1623年-公元1666年),字孟九,号梅麓,义乌义亭陇头朱人,清初治河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

顺治十四年(1657年),时年35岁的朱之锡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河道总督。他“什一在署,什九在外”,“南北交驰,寝食俱废”,总督河道10年间,河库存银由10万两增长到46万余两。按朝中规定,可将5万两“余羡”赏给朱之锡本人,但他却分文不取,以至于他死之后“家无余财”。

10.朱一新:言论侃侃真御史

朱一新(公元1846年-公元1894年),字蓉生,号鼎甫,清代义乌赤岸朱店人。

光绪十二年(1886)七月,慈禧派醇亲王奕譞到天津巡阅北洋海军,让太监李莲英随行。八月,朱一新上《预防宦寺流弊疏》,慈禧震怒将朱一新降职为六部主事候补。丢了官,朱一新并不怨愤后悔。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一身之进退行藏,久已置之度外。第念时艰方亟,丝毫无补,而徒使小臣得直谏之名,大局鲜转圜之益。”

三、义乌三杰

1.陈望道:一生追望大道

陈望道(1891年-1977年),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人,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著名的爱国人士,杰出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44年秋,复旦大学新闻系新生入校,当时陈望道先生讲授修辞学。第一节课,他走进教室,打开皮包把一堆小额钞票放在讲台上。然后,陈望道问谁买了他的《修辞学发凡》,举手示意。学生们疑惑不解地举起手来。陈望道微笑着说:“你们买书时,在定价中有一小部分是出版社付给我的版税,现在我把版税退给你们,我不收自己学生的版税。”学生们陆续地走上讲台领取退回的版税,然后毕恭毕敬地给陈先生鞠上一躬。

凭陈望道的资历和人脉,他打个招呼,可以轻易办成很多事情,但违反组织原则的事情他坚决不干。而谁生活上有困难,他却会提供帮助。当年,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报考复旦大学差了3分,有复旦领导悄悄暗示是否招进来,陈望道一口拒绝。

2.冯雪峰:高似山峰洁如雪

冯雪峰(1903年-1976年),原名福春,笔名画室、洛扬等,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赤岸镇神坛村人。

1951年,冯雪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配给冯雪峰一辆专用小汽车,而冯雪峰只有到中南海开会等重要活动时才偶尔坐坐。下雨天他坐车回家,到胡同口就下车,走回家去,怕车轮溅起的泥水落到行人身上。

冯雪峰的夫人何爱玉比他小6岁,30年代以来协助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完全有资格调入社里工作。然而,冯雪峰只让夫人在编制外当一名不拿工资的秘书。

冯雪峰从不讲究衣食住行,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有吃的就行。”除因工作需要有时“西装革履”外,平时他最爱穿的还是瞿秋白送他的那件半新半旧的青灰色长衫。每当脱下,总是小心翼翼地抚平,叠好。1958年,冯雪峰被划为右派,家也从北京苏州胡同搬到梯子胡同。他搬家时,把公家的所有东西都还了,包括沙发、地毯、书架、院里的花,只带他自己的简单行李,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3.吴晗:硬骨头的历史学家

吴晗(1909年—1969年),原名春晗,字伯辰。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溪镇苦竹塘村人。

因为夫人袁震常年生病,吴晗的生活非常拮据。有一次,袁震要住院动手术,联大历史系的学生听说后提出要募捐,吴晗知道了这事,说:“同学们是从大江南北逃亡到后方来的,生活这么贫困,我怎能接受他们的捐款呢!”他宁可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卖给学校图书馆,以解燃眉之急。

解放后,作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严以律己。他于1953年先后两次写信给义乌县县长,要求把土地改革后分到的房产、稻谷,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

1955年的一天,吴晗接受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中班同学们的邀请,共同欢度“五四”青年节,和同学们一起共进午餐。饭后,他叫秘书用他的私款结账。当秘书向他说这又不是你的私交活动,为何要用私款时,吴晗回答道:“孩子们是请我和他们一起玩的,我用我的稿费支付,没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