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岁律师心衰、肾衰,高血压医生眼中那些惨痛的患病教训

 板桥胡同37号 2021-10-09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图片


专家总结常见高血压认知误区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数据显示,中国已有2.45亿高血压患者,但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37.5%,控制率仅有16.8%,诊治现状非常严峻。

在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即将到来之际,“医学界”携手“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通过精心制作大咖采访系列兼具专业与科普的内容,为心血管临床医生、患者提供权威、专业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助力改善我国高血压诊治现状。

本期,我们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高血压科主任孙宁玲教授,为大家讲述高血压患者诊疗故事,总结常见认知误区。


三名高血压患者的惨痛经验

因为对高血压认知不足,一些患者不配合临床治疗,导致严重后果的悲剧时常发生,孙宁玲讲述了印象最深的三位患者的故事。

第一位患者是一名30岁的年轻律师。复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浮肿、走路喘息、有泡沫尿,一测血压,高压将近190mmHg,低压是120mmHg,属于重度高血压,而且伴随心衰和肾衰。

然而,两年前刚确诊高血压时,患者的全身检查显示,除了血压增高,身体并无太大问题。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情况,变数就出现在这两年患者的生活习惯中。

由于工作忙碌,患者没有重视药物和生活方式治疗,先是拒绝服药,而后不再复诊,血压高一点就吃药,血压低了就停药,再加上久坐、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病情逐渐加重而不自知。尽管努力救治,但肾脏损失已不可逆,持续复诊一年后,患者只能采取肾移植方法保命。

从确诊到肾移植仅3年左右,就因为不重视健康,他从前途光明的法学高材生,变成了需要家人长期照顾的病人,追悔莫及。
 
第二个患者是一位50多岁高血压患者,他心肌肥厚、肾功能不全,还有冠心病。有30多年吸烟史,每天一包半烟、半斤酒是常态。医护劝他立即戒烟禁酒,患者脾气暴躁,一劝就发火,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改不了,每天少喝一点酒,少抽一根烟,就算注意健康了,行不行?”住院期间,患者常常“明知故犯”,偷偷到病房外吸烟。可以预见到,如不及时控制烟酒,患者生存年龄将有较大降低,一旦突发心脑血管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有高血压和肥胖症的30岁程序员。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有高血压家族病史,在28岁的时候,已经发现血压增高,但是患者对高血压症状没有感觉,既没有减重、也没有服药治疗。今年6月的时候,由于加班紧张焦虑,患者突然出现脑出血,导致偏瘫。年纪轻轻就要面对终身残疾的现状,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高血压正在侵袭千万年轻人


我国有3亿高血压患者,其中20~30%在35岁以下,相当于我国35岁以下高血压患者,超七千万。
 
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患者,都有一些共性,比如:熬夜、压力大、肥胖、重口味、生活节奏快……
 
不良生活习惯是高血压的诱因,孙宁玲教授认为,“高血压防大于治”,她给当代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多接受高血压健康教育,避开不良生活习惯,不烟不酒不熬夜;


其次建议注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可以通过运动等方式解压,必要时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抗焦虑、促睡眠的药物,改善长期不良情绪;


最后建议控制体重,少吃高油盐糖的外卖,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运动20分钟以上,最好选择中强度运动。



六个常见高血压认知误区


不论是肾移植还是中风,很多患者是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对治疗有认知误区,不得不承受高血压并发症后果。结合众多病例和实际诊疗情况,孙宁玲教授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高血压认知误区:
 
1.年轻人不用吃降压药

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觉得自己年轻体壮,即使不改善生活方式,不像老年人一样天天吃药控制,也无所谓。但是实际上,早吃降压药早控制非常重要。如果30多岁开始吃降压药、改善生活方式,只要血压控制得比较好,不用长期吃药,也能健康度过一生。但是如果到了40岁,高血压已经造成了动脉斑块或心肌肥厚,就得长期坚持吃药,否则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2.高血压没有症状就不用管

很多高血压在早期确实没有什么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用管理,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逐渐破坏人体的各处的大小血管、心脏、肾脏等器官。一旦等出现各种症状,再进行控制,可能已经错过了控制高血压的最佳时机,就会像以上案例中的患者一样,会出现心梗、中风、肾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3.降压药可以随意停

有部分高血压患者,觉得血压正常就可自行停服降压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降压药不像抗感染药,吃3天5天就可以了,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症,是一种慢病,发现后先要进行评估,高危以上的患者需要终身管理。每一个人降压药使用方法不同,有的人经过医生评估,血压已经稳定,可以间断性停药,但有些患者,比如有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合并症的,需要终身服药,停药还会再发并发症。
 
4.保健品可以替代降压药

有人觉得常吃降压药麻烦,听信广告宣传,把降压药都停了,尝试用保健品、膏药、降压帽降压。这些治疗方式没有循证医学证据,不仅无法作为主流治疗方式,还可能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更加恶化。
 
5.忽视情绪对血压的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是高血压的机制之一,有证据显示,焦虑紧张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的痉挛收缩,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在阿富汗战争时期,一些20多岁的美国士兵们年纪轻轻就有了高血压。解剖观察战死以后士兵遗体,发现动脉内有大量的斑块。这主要是因为战争死亡压力,带来的精神紧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建议大家生活中注意放松。
 
6.仅依靠药物降压,忽视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作用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改善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治疗,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高血压与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盐高油摄入、吸烟、饮酒、少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如果患者忽视生活方式管理,想要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或需用加量降压药,才能使血压达标。
 

高血压防控,需提高认识,加强健康管理


孙宁玲教授建议,从国家层面劝导戒烟,由媒体助力发布客观真实专业的健康信息,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识,减少群众们的认知误区,增强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对于个人来说,防控高血压可以通过管理好生活方式做起:
 
1.限制食盐摄入:每人每天放钠盐不超6g;

2.远离烟草,限制饮酒,最好戒酒;

3.运动锻炼,控制体重,通过经常性的身体活动防控高血压;

4.多吃新鲜果蔬,少吃快餐,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量;

5.保持充足睡眠和愉快心情,避免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防止心脑血管事件。


专家寄语


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孙宁玲教授有些话想对大家说:


专家简介

图片
孙宁玲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心脏中心副主任,高血压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人民医院高血压领域首席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 (FESC),国际高血压学会fellow(FISH),《欧洲心脏病杂志》高血压专刊中文版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及《中国前沿杂志》副主编,中国高血压指南1999、2005、2010、2018年版的撰写专家。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联合单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高血压达标中心
审核专家:孙宁玲教授
本文作者:水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