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先生

 明日大雪飘 2021-10-09
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启功

大作不让明贤,至所钦佩。
——赵朴初


图片

沈鹏,别署介居主,1931年9月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教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澄南小学(外祖父王逸旦捐资首创)、南菁中学(外叔公王心农曾任校长)。十七岁入大学攻读文学,后转学新闻(北京新闻学校)。十九岁起,长年从事美术出版工作,同时撰写评论。四十岁以后投入诗词、书法创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



我们的先生
(文/萧丽,原载:《光明日报》2021年9月16日 11版)

沈鹏先生是我们的老师。
2008年我们整理出版了沈鹏先生授课讲稿《书学漫谈》。2020年用一年的时间整理编辑《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思绪也随着讲稿的节奏延展。
图片 
2007年9月18日,沈鹏先生开始在国家画院书法精英班授课。我们每每去接他,先生早早就准备好。他穿西服,把围巾端端正正地放在领子里,一个巴掌大的小本本装进左兜。倚靠在门口,将脚往鞋里一蹬就准备好了。
先生上课时通常要带上一张字、一首诗或者近期看到的一份新闻报纸,悠悠然地开始讲点什么。讲课有时在国家画院,有时在人民大学,有时在中国书协,有时在来德中心,也曾远赴泰山。
日常生活中的先生总是笔耕不辍,时而用毛笔,时而用钢笔。他在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书法理念的提出、完善以及否定之否定的推进中,通彻了“内观”和“无二”的法门。具体表现在他提出的“形式即内容”这一对书法本体的阐述和书法十六字教学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上。在整理先生的文稿时,体会他反复说到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甚至说“形式即内容”,我得以领悟到沈先生是以哲学思维认知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无二不离。在形式产生时就有了内容。形式和内容没有时间的先后次第。
图片
“形式即内容”正如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知和行也是同时,不是先有知后有行,它们之间是不离。“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传习录》)正如形式变化时,内容也会变化。书法的神奇便在于形式上一撇一捺的变化造就了内容上的千变万化。“形式即内容”启发了我从多个角度思考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书法进入文化中的身份。
先生强调书法要回归本体,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赋予形式感、形式美的艺术。书法本身是独立的艺术,没有文字的、工具的作用。书法没有功利的目的,不会为某一派、某一种政治目的服务,它就是宣传艺术。这就像《周易》里讲的“立象以尽意”,他把图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一件作品本身就是它的本体。
先生始终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写得好的地方他都会吸收。当前书法的批评中,常见“丑书”二字。先生认为“丑书”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美”与“丑”一般都是从美学意义上区分的。但在舞台上,“俊扮”未必因其“俊”而掩盖内在的“丑”,“丑扮”也不因为脸上画的道,而理所当然地丑,可能更体现了美的本质。先生认为书法诚然离不开书内的基本功夫,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出于自然、发乎内心,不要矫揉造作、争奇斗艳。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傅山也说过,“宁丑勿媚”。“媚”与“俗”不可分,历代论书最反对一个“俗”字,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曾发表激烈的言论,贬斥俗书。
先生给我们授课,不是把前人的理论重复一遍,而是将思考、实践中,体察、悟到、做到且得到的点滴传授、分享给我们,启迪我们思考。先生提出弘扬原创,同时自己也是原创的实践者。比之创新,原创不为标新立异,但更在于强调自我的觉醒。弘扬原创精神是让人拥有活泼的心灵,是勇敢地表达出自我意识,是人的智慧的显现。原创即没有开端也不会有去处。
先生以诗词、书法名世,然而我们在抻纸、研墨、钤印, 游历四方随侍左右的时候,却是常常被先生问到“大数据”“区块链”“引力波”“奇点”。这些让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如何怀着赤子之心看待事物、研究事物。清代书画篆刻家赵之谦有句很有深意的话:“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先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造就了他触类旁通、大巧不工的艺术境界。
写诗,先生崇尚情感的真,他认为,真正的诗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诗。诗是自己跑出来的:字字苌弘血,都从炼狱输。壮心能如此,愧对数茎须。
正所谓“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诗的不朽是因为诗人意志的不朽,正如同革命的不朽是因为革命者生命的不朽。真正的诗人是用真实的生命来吟咏的。然而为了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意状态,也是先生日常的时光。一张张小纸片,记录着片刻的灵感,推敲、琢磨、誊写,诗意无时不在其胸中萦绕,成为他排遣忧患、病痛的力量,也是其欢愉、有味的人生。诗的语言便是诗的自身,诚勤无碍的行者也是诗的自身。
图片

春节我们给先生拜年,先生与我们谈到他的书学讲授,激起了我们整理编纂先生讲稿的愿望,得十九篇。为使先生的语气、神情、课堂氛围跃然纸上,令人有亲聆师授之感、促膝长谈之情,除了将十九讲每章加以标题及小标题外,标题也是从先生的讲稿中择意而注,我们没有掺杂别念,尊重先生语言特色,尽量保留了先生漫谈式的表述。这些细节、语气,缓缓而来,可以穿越时空,细细回味。有些已超越了具体事物以及词语本身,涵盖了广泛的意义。
在编辑过程中,先生身边的人问我:“你们给先生编的什么书?这段时间先生每天都在看,一看就是一上午,不动地方。”这些讲稿,从跨越二十五年的教学中淘沥而出,又不止于此。这是先生书内书外的人生……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赞叹先生语言中蕴含的能量。正如先生经常引用的尼采说过的一句话:“我的野心,是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甚至说出别人用一本书也没有说出的东西。”
关于书名——“书内书外”,沈鹏先生上课时常指出“外”大于“内”,同时他更强调“古之学者为己”,原创、个性,皆关注内心的力量,源出自我人格的完善,心灵的真、善。先生也明确提出:“不妨将书法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其中蕴含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自有我在的气概。于书艺,内外不离,于书道,艺道不离。”
书内书外,内外不离……
(作者:萧丽,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民生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相关推荐


图片


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晚,【2020年度中国好书】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台CCTV-10央视科教频道和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33种年度“中国好书”全部揭晓。《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荣获2020年度中国好书。

《书内书外》这本书汇聚了沈鹏先生几十年的书法教学和实践的思想,强调书法要回归本体,强调功夫在书外,强调艺成和德成,它传播的正是今天很多人忽视的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的艺术和人生要达到的境界。

图片

沈鹏,别署介居主,1931年9月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教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澄南小学(外祖父王逸旦捐资首创)、南菁中学(外叔公王心农曾任校长)。十七岁入大学攻读文学,后转学新闻(北京新闻学校)。十九岁起,从事美术出版工作,同时撰写评论。四十岁以后投入诗词、书法创作。

沈先生生于1931年,从出生到现在的90年,其间风云变幻和文化激荡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投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1950年起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历任副总编、编审委员会主任。40岁以后,投入诗词、书法创作,历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主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身为当代书坛40年不平凡历程的领导者、参与者,他更是始终以一种深邃长远的历史眼光俯仰瞻眺,审视书法,关注现实。

沈先生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草书以奇崛苍茫胜,笔致厚重,中笔必折,结体拗屈逋峭。

启功、赵朴初皆有过极高的评价:
 
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启功
 
大作不让明贤,至所钦佩。
——赵朴初
 
在具体的书法创作中,沈先生很注重其中的变化,比如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连体,繁简,战掣,浓淡干湿,以及相互之间的照应,等等。

图片
沈鹏《苏东坡·临江仙》

《苏东坡·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为什么“来”字写得那么细?显然为了跟上面有区别,到了“仿佛”的“佛”字又粗一点,假如“仿”字跟“佛”字一样粗,那中间就要有一种渐变的感觉。第二行,“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这几个字写得比较快,因为中间的笔法明显是为了要跟前面有区别。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写到“有”字时,跟其他的又有区别,有点倔强的感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写到“毂纹平”那个地方,“小舟从此逝”,“平”下面也可以跟“小舟”两个字连着,写两个小的,但我自己感觉要大胆一点,中间就让它空着。
 
“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那个宝盖是有一点问题,写的时候也许有几分之一秒的走神,没有很顺地连下来。但是在这个时候,我要想办法让它下面那部分有点变化,这样也能弥补上面的缺点。
 
“东坡临江仙。己丑,沈鹏”,我可以把题款写在“江海寄余生”下面,旁边有点白的,我裁掉点儿。也可以把题款写在上面,但我觉得写在现在这个位置是很恰当的,刚好让通篇有一种完整的感觉,但是又有虚实。“海寄余生”上面该空的,题款下面该空的,都让它空着。“东坡临江仙”“己丑,沈鹏”,本来可以连着的,“己丑”写在那个地方,“沈”和“鹏”之间拉下来一笔,为了跟“生”字避开。
 
沈先生也提醒:
 
讲这些具体的创作经过,重要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学我的书法,而是探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养成的一些观念,在创作当中随时把它体现出来,随时加以调整,加以发挥。

图片
《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
 
近十年来,沈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在中国书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馆等机构讲习传播书法艺术与古典诗词,以自己的智慧化育、启迪后学。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精英班”上,经过教学和实践,反复思考后提出十六字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图片
沈鹏《书法教学十六字方针》
 
《书内书外》就是整理自这些讲课录音,从“书学”的概念讲起,以十六字方针贯穿其中,讲诗歌与书法的相互融通,论“美”与“丑”、“松”与“紧”的辩证统一,谈书艺和书道的哲学内涵,进而论及治学和人的价值等问题。本书视野开阔,神游于书内书外互为交织的世界,引导读者在学习书法、欣赏名作的同时,探究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
 
沈先生强调书法要回归本体。书法是一种艺术,一种赋予形式感、形式美的艺术。中国文字有“形音义”,书法属于“形”。它没有文字的、工具的作用,没有功利的目的,不会为某一派、某一种政治目的服务。但书法无论是“内”还是“外”都是没有边界的“无限”。比如说到书法的技术,东汉时期的蔡邕把天地、日月、山水,自然界、社会的各种现象都和书法联系起来。

本书保持了口语化的风格,尽可能地将原意呈现出来,希望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茅塞顿开,豁然有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