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德新║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

 梅州文学网 2021-10-09

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

梁德新

  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是社会的人才

  1985年前后,不用说考上大学,就是考上个中专,十里八村也是凤毛麟角的新鲜事。那时因为大学、中专招生人数少,有些高中毕业生要经过几年重读才能够考上大学。

  查阅资料:1985年我国大学录取62万人;中专学校录取63.4万人。这些数字还不含各类学校的含函、自学考试的人数。2020年的大学毕业生是874万人,硕士生毕业人数65万人,博士毕业生6万人。国家恢复高考第二年1978年大学7月录取人数为40.2万。第三次高考1979年7月大学录取人数为28万。2020年国家的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比1978年和1979年录的大学生人数还多。那时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

  1977年至1981年四年间被国家录取的中专生,好些人是历届的高中生。有些人是大学录取后,才被中专学校录取的。那时的师范中专在学校只读二年书,要求是在校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如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的人分配到初中任教。

  1982年后,中专生可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录取,在学校的学生学习时间是三年、四年,要以专业而定。

  中专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的人,这些人毕业后可以直接找工作,比起读大学缩短了4年时间。因为招生的人数少,可说那时的中专生含金量高。好些优秀的初中毕业学生为了早日能有个稳定的工作,而考中专学校。那时考取中专学校的人大部分都是优秀的初中生,他们是学校里的“学霸”是日后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才。为了日后能有个铁饭碗吃皇粮,他们放弃读重点高中而报名考中专学校。

  经调查1985前后读中专的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读了大学;有的人在政府部门任职,或是各个行业的技术骨干。师范中专毕业的人,有人当了校长,有人通过脱产进修、函授、自考取得大学文凭后到中学任教。

  1978年之前我国的教育情况

  下面简述1978年之前我国的教育情况。

  1950年的中国,约5亿人口中有八成是文盲。

  如福建省的宁化县,在1956年之前全县只有一间初中,读高中要到附近的江西石城县。三明县(三元县)在1956年之前只有一间初中,读高中要到附近的龙岩县。

  195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

  1950至1966年的17年间,国家培养的大学生约170万。

  20世纪60年代有些小学的老师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1966年之前的初中毕业生可说是知识分子。1966年之前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很少。

  我国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年秋至1968年秋,我国的大学、中学、小学有2年时间停课闹革命。

  1970年后教育部门要求: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公社。那时中小学的教育是九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在九年的时间內读完高中课程。为此那时学校师资不足,好些地方出现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教初中,老三届的高中华业生教高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中学生,因为文化课被精简,学生劳动时间多,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

  1970年至1976年我国的大学复课,7年时间我国的大学只招收95万工农兵学员。那时只要有初中文化,有2年的工作实践,由当地干部推荐的人可读大学。那时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难于胜任所在单位工作。

  国家恢复高考,大学生的素质提高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这年的10月政府下达文件,恢复大学招生考试,招生条件是不管家庭出身如何,以学分择优录取,年龄放宽至30岁,中专、大学招生条件以同等学历报考。

  1977年的12月,进行了第一次恢复高考,那时高考的录取人数为27.3万。1978年7月第二次高考,录取人数为40万。1979年7月第三次高考录取人数为28万。三年时间国家的录取了文化素质高的大学生约100万人。

  那时有好些是做了父母的老三届的高中生和初中生,有些人终于园了读书梦,他们与年纪才17岁的应届高中生在同一座教室里读完了大学课程。后来这些人成为各个单位的精英人物,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的中师生

  中师生的全称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师生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吃香。在梅州地区,1980年后有梅州市师范学校、兴宁师范学校;梅州的各县还有教师进修学校,这些学校属中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在小学任教师。

  20世纪80年代初,梅县教育部门因合格的教师不够,各地的教师约有一半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那时的中小学由9年制改为12年制,虽然恢复了考试制度,师范中专和师范大学招生人数少,有些地方的中师毕业生到初中任教。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的大学和中专的学生不多,如1988年全国大学才招供67万人。

  1985年前后。优秀的中专毕业后留校工作,学校推荐他们到大学进修,毕业后回学校任教。优秀大学生留校任校。当时的脱产进修、函授、自学考试的大学生毕业后,政府可分配工作。

  2000年之前,梅县约有百分四十的小学教师,他们通过继续书取得学历后,到中学任教。

  我曾是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教师

  1982年秋,我在梅县桃尧镇大美小学附中班任初中二年级的数学、物理科任。当时学校的数学、物理教师奇缺。1978年考大学时我的数学成绩较好,还学过电工懂中学物理知识,是合适的人选。当时年大美小学有教师18人,学前班、1至5年級、初一、初二共8个教学班,约有学生300人。那时桃尧中学的校舍不足,学生要住宿,为此远地的小学还要办附中班。

  1982年秋在桃尧镇大美小学附中初二读书的学生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读了大学,现在两人都在梅州市城区的学校任高中教师。

  1982年10月梅县桃尧镇大美小学校附中初二班师生留影。第2排:校长张达政(右3),梁德新(右4),廖淦方班主任(左4)第3排:张伟东(右1)。本照片由当年初二班学生张伟东提供。

  同学情谊深。如今大美小学附中1982届初二学生建有微信群,这些人大部分做了爷爷、奶奶,有时会在微信上交流。

  大学扩招,中专学校招生困难

  1990年前后,私立中专学校众多。那时高中和中专招收的初中毕业生约30%,为此私立中专应用而生。还有那时国家经济逐年发展,工厂需要实用人才,中专毕业生就业容易。为此中专适应了时代的潮流。

  后来大学逐年扩招,中专学校因为招生困难。好些私立中专学校倒闭。

  2000年后,大学扩招,如些中专学校也升格为大学专科学校。大学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

  查阅资料。梅州师范学校的校址在梅州城区程江锭子桥。2001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梅州师范学校并入嘉应学院,成为嘉应学院的二级学院。

  嘉应学院前身是梅州师范学校,1982年在梅县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嘉应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与1985年复办的嘉应大学合并,1990年定名为嘉应大学。2000年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1980年创办)合并组建嘉应学院。现在学校有20个二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747人,普通全日制学生25969人、成教学生11005人。

  简述现在的大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教育机制逐步完善。大学的师资力量逐年增强,大学的数量逐年增加。社会上大学生多是国民文化素质提高的标志。

  查阅资料。2020年的大学毕业生876万人。1950至1980年的30年,国家培养約500万个大学生。现在一年毕业的大学生,比国家30年培养的大学生还多。

  近几年,90%的高中生却能上大学。可以说但凡能上高中的人,基本上考个普通的三流院校(三本)或者专科学校。

  现在周围的人有很多是大学生,有些人有硕士、博士文凭的人。高中文化属于文化层次低的人。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自己选择,单位聘用。他们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给甪人单位。招聘期间,先是笔试,然后面试,最后才招聘到工厂企业就业。

  现在的国家的公务员是在历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由于招收的人少,有千人中招一个公务员现象。被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了公务员后有个铁饭碗可吃皇粮,为此目前有众多的大学生报名考公务员。报名考公务员的有些是有硕士、博士文凭的人。

  这几年大学生找工作难有如下现象。

  有些人眼高手低,以为自己读过大学就应该高人一等,工资也会相对要高,从而导致就业困难。

  有些人在就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没有一项拿出手的技能。当今社会还是要靠实力说话。这样有些大学生就得从头开始学习,这样大多数企业就会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质量很低。

  但是高校与高校之间也有差距,如有985、211重点大学毕业生,他们就业比较容易。

  因历年来的大学毕业生多,为此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指数明显上升。现在政府和社会人士非常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编后语

  20世纪80年代读大学、中专的人,现在有的已退休,有的接近退休。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非常吃香,随着时代发展而渐渐消失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1、本文历届大学毕业生数字是引用百度网络资料。

  2、引用《福建宁化县志》、《福建三朋县志》资料。

  3、梅县华侨中学教师张伟东提供照片。

  4、采访相关的人,他们提供有资料。

  2021年10月6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夏鸥;校对:卢艳婷

策划:阿帆;责编:廖秋香;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梁德新║回忆我流浪做工的日子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梁德新║文化革命期间我在家看“禁书”

梁德新║打工仔看理论书

梁德新║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梁德新║回忆四十年前的照片

梁德新║作家张资平二三事

梁德新║漫话松源河

梁德新║《梅县松口镇松郊马头岗梁姓族谱》编写过程

梁德新║漫话汀州“状元亭”

梁德新║漫话南非华侨

梁德新║闽西客家风情

梁德新║往事回忆

作者简介

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知识和机遇改变了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和文学社辅导老师。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多家刊物(含网站)发表文章。对客家文化和地方民俗有研究,编著有《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8本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松口山歌故事的传承人。在职期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在任《客家人》杂志编辑期间,曾参加文化梅州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中囯梁氏通书》再版编辑会等会议,有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文章在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主办的刊物发表。2009年退休后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为中共梅县党史研究室撰写地方党史,为市、县政协文史部门编书,到学校辅导学生写作,参加与自己知识有关的会议。2009年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