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问答35-44

 张福涛lu70kpm9 2021-10-10
图片

Q35

导学案编写中的学习过程如何设计?

答: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

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小组化,小组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层次情景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导学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必须始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发挥教师的“导读”、“导学”、“导写”、“导问”、“导研”、“导练”、“导测”、“导评”等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36

导学案编写中的知识问题化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问题设计是学案的导学关键。问题设计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而不是“知识习题化”,如果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既体现不出问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缺乏问题设计的层次,更没有问题情境设计,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

知识问题化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五点:

(1)问题要有一定的高度。要在研读课程标准,往年考试题的基础上,按照前面所定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站在整体知识体系的高度上提出问题;使问题直奔主题,具有针对性。切忌提一些“无用”的问题或“无效”的问题,让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学无所获。

(2)问题难易要适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问,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有探究的必要,有回答的可能。切忌问题太容易而学生不屑回答,或者因问题太难而学生不能回答。

(3)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研究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否则距离他们太过遥远,或者问题大而空,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

(4)问题设计要起到“导”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因此要回答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慢慢养成了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否则,答案太过直白,学生就无需阅读、思考,直接抄袭教材或教辅材料就可以了。

(5)问题答案还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设计的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因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那种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或者“一题多解”的问题,往往能在启发心智、训练思维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尽量少填空题,以免学生无需思索,简单对号入座即可。

当然,由于这些问题是我们预先设计的,而课堂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这就使我们预设的问题,有可能在课堂上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另外,知识问题化并不等于将问题习题化。习题肯定也是问题,但问题不一定就是习题。一些好的习题,比如说针对性和引导性极好的习题可以作为我们的问题来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的习题都具有这些特点。所以简单地将知识习题化,势必又会将学生导向“题海战”中去了。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37

导学案编写中的问题小组化如何落实?

答: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革命的重要标志。

导学案编写设计好问题后,一定要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为了防止出现知识断层和知识碎片化,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所有小组都要学习所有问题。但是,只有展示该问题的小组要做好展示准备,其他小组则必须准备提出问题,上课进行质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讨论交流不流于形式,进入深度学习。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38

导学案编写中的小组探究化如何理解?

答:小组探究化是指把具体问题分配到某一个学习小组后,组长(或者学科组长)要安排、带领全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做实验等方式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分享给全班同学。

探究本来就是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都明确指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并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

探究就是在老师指导(包括通过导学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老师越俎代庖,剥夺学生自己探索并获得知识的机会。

为什么高效课堂一定要强调小组探究化?

2016年12月6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网易教育金翼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指出:教育的未来应该是从“教”到“学”的转变,“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创新的世界,才能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也曾指出:“教育学家100年都有一个共识:课堂上让四、五个人在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差的同学,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实践证明,小组探究的过程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小组探究化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佳方式之一。这就是小组探究化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39

导学案编写中的小组探究化要注意什么?

答:小组探究化就是要求我们设计的问题在小组探究过程中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一般不是唯一的,具有多样性;或者说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供小组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有三度:宽度,一定的深度,梯度,这样才比较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起讨论探究。设计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知识内容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具有开放性,适合学生去探究。有些知识内容,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再如术语、原理、结论、公式等,它往往具有唯一性或确定性,就知识结果本身而言,不太适合去探究。

但是就这些知识结果的形成、描述、论证、验证等,以及一些过程性知识、实验性知识、写作性知识和好处、意义、作用、优越性、局限性、弊端等等方面的其他知识,它们的答案往往具有开放性或不确定性,就比较适合学生去探究。

第二,注意问题题型的选择。有些题型,如填空类、判断类、连线类、匹配类或选择类的客观性问题,其答案往往是确定的、唯一的,不太适合学生去探究。而有些问题,如列举题、演示题、实验题、分析题、论述题、探讨题、写作题等主观性问题,其答案往往具有开放性,就比较适合学生去探究。

当然,上面所说的在知识内容和问题题型的两个方面的选择,也并非是绝对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来设计问题,完全可以将封闭性问题转化为开放性问题的。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如果缺少探究性,开放性,把问题设计成填空式、判断式、选择式等客观性问题,这就不是真正的探究。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40

导学案编写中的探究层次化要注意什么?

答: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设计的学习目标必须是有层次的。与此相适应,我们在导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也必须有层次。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

A层:识记水平层次;

B层:理解水平层次;

C层:应用水平层次;

D层:拓展水平层次。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层次分解,降低梯度。

还有,即使是同一班级内部同一层次的学生,我们的问题设计,也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层层递进,浑然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逐步训练、逐步提高。

探究层次化遵循的原则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即是说,我们首先必须设计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供全体学生完成。

另外我们还应设计出一些难度较高的拓展类的问题,供优等生选择完成。

简而言之,既要让所有人吃饱,也要优等生吃好!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41

导学案编写中的问题情境化如何创设?

答:导学案编写中,在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不同层次的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把这些问题情境化。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均明确指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

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而言,创设问题的情境性,就是要突出问题的生活性(真实性)、探究性、情感性和趣味性。其中生活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条件,探究性是问题设计的质量保证,情感性是问题设计的价值体现,趣味性是问题设计的价值所在。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

问题情境化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动作模仿、表演、联想、演示、绘声绘色的朗诵、演唱、演讲等;再如借助问题、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活实践、视频、音频、图像等;还有自编自导的小故事,情景剧等。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情境创设,将成高效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强调问题情境化,并不是说要将所有的问题都要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学习,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尤其是在一些简单内容的学习或者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反馈时,更是这样,切记不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活把握,精心设计。特别是现在,把课程思政融入情境化更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另外,在新高考改革当中,高考试题也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生活。所以,问题情境化也是适应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42

导学案编写中的问题板块设计如何呈现?

答:导学案编写中的问题可以分板块,也可以不分,重在体现问题分层。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进程可分为多个板块,重在体现问题分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所有学生层层深入,积极探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一般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等板块内容,学科、课型不同呈现形式可以不同。如:可分为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提升案);也可分为自学案、研学案、示学案、检学案等。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43

导学案设计有哪些模式?

答:导学案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模式。

模式一: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1)预习案设计

①方法指导:查阅资料提示、书写提示、思考角度提示、诵读记忆提示、解题思路提示等。

②预习问题:

问题内容:帮助掌握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框架)的问题;

问题类型:框架类、问答类、辨析类、列举类、演示类、提示类(了解——理解——应用——参见目标设计)等;

问题层次:识记(了解)类问题、理解类问题为主。

③我的疑惑:留出空白(供学生填写不懂的问题或者课堂新生成的问题)。

(2)探究案设计

①方法指导:查阅资料提示、书写提示、思考问题角度提示、解题思路提示等。

②探究问题:

问题内容:重难点突破、易错易混点区别、高频考点应用等;

问题类型:实验题、分析题、讨论题、探究题、写作题等;

问题层次:理解类、应用类、拓展类等。

③我的收获:留出空白(供学生整理方法规律等)。

(3)训练案设计

①方法指导:查阅资料提示、书写提示、思考问题角度提示、解题思路提示等。

②训练题目:

训练目标:达标巩固训练;

题目内容: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高频考点等;

题目类型:与高考题型基本吻合(客观题、主观题、实验题、写作题等);

题目层次:题量适中,难度适宜。有梯度、有层次(巩固题、应用题、拓展题——难度较大时注意标注星号,并说明完成对象)。

方式二:自学案——研学案——示学案——检学案

(1)自学案。自学案以掌握教材基本内容为主,不宜拓展、延伸。编写自学案,务必要有学习过程的要求、思维演进的导引、具体方法的提示。编写中,可直接引用或改编现行教材及有关资料中的题目与项目,知识问题化。自学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感知,形成独特见解。

(2)研学案。研学案主要是针对学习重点与难点提出的。研学案的问题设置切口宜小,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具体操作则要突出全员参与,研学问题的数量要适宜,问题的来源,可以参照现行教材及有关资料。研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思维引导和训练,不宜过于简单或琐碎,另外,研学案中还要提出有关交流、合作、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及生成性、互动性、突破性、渐进性、创新性。

(3)示学案。在实际课堂上,这一环节常常和探究交替进行,教师必须明确展示什么,怎样展示,在什么范围内展示。在展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时,教师对可能出现的生成问题,要提前预设采用什么方法组织解决这些问题。

(4)检学案。检学案的作用在于巩固、强化、迁移、运用。检学案的内容要分“选做”与“必做”两部分。检学项目要精选,可参考教材及有关资料,更要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成功机会。

结合检学,还应进行简短小结与恰当评价。同时,检学案要突破就题做题的旧框式,注意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增强信心。

方式三:各板块不分开设计。将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合一,分层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问题。

无论采用哪种呈现形式,各板块设计都要循序渐进,小坡度,梯次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而非知识本身。训练案或提升案设计要分基础、提升、熟练应用等不同层次,引领学生总结规律、生成方法。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Q44

导学案设计中的达标检测和总结反思如何落实?

答:达标检测在导学案设计中可以单列一块(检学案、训练案),也可以用PPT出示。这一环节不仅仅是测试和练习,更要体现达标检测的层次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自评、互评、对子互查、教师抽查等,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在评价中增强信心和成就感。既要人人参与,也要提高效率。

总结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及方法规律进行总结,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提高、成长。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资料)

声   明

文章由作者陕西师大宋永成教授授权本公众号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