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互为解法的练习,有趣的心理过程直线运动全章检测,一份现成的试卷,改编的时候,就发现这两道紧挨着的题目,有互为解法、互相提示的功能。 作为一个不想去观察考试分数的过程性的检测,没舍得扔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想看看小伙伴到底会在哪一个细节上出现问题。 2题有物理过程的分析,有两个图象的辨析,从相似之中比较出来不同,这应该是考查辨别、概念和规则的认知技能了。而3题则是从熟知的运动图象的迁移,考迁移、创造。给我们的感受,应该是3题难于2题,但实际从答卷来看,错都错在了2题上。 2题的错选,都去选了D。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从2题图象里识别出来甲乙的位移之差,然后分析丙丁的图象与坐标包围的“面积”是位移,之后思路再次从“甲乙的位移”之差对应图象之间的那一小段线段,带着这个抹不去的记忆(这俩图象太像了),到图象上再寻找答案,就把错误码的D项选出来。错了的学生,也并不是不知道图象里“面积”对应位移的。 回忆我们的生活习惯。平素里戴眼镜的人,假如有一天突然因为什么事不戴眼睛,那么,他已经形成的推一下眼镜的这个习惯性动作、扶一下镜框的习惯性动作还会出现。这个错选的道理就在这儿。图象短时地给解题者培养了一个“短期的习惯”。 其实这两个题是互为解法的。因为看着2题的图象找图象,就象求导函数,于是把3题的纵轴改成,就是甲乙两车的速度规律;看着3题的图象找图象,就象求积分原函数,于是2题的丙丁两车的速度规律就是3题图象积出来的。 如果学生能够想到这一层,或许能把他们脑袋里刚刚搭起来的错误记忆涂上一层,使之不过分清晰,可能对下意识的错选有些纠正作用。想想生活里有人为了戒烟,于是又在身上随时带着糖果或恰恰大瓜子——其实烟可能永远戒不掉了,只是用糖和瓜子给冲淡了;可能本质上,还是解答者脑袋里缺少直观的素材,眼睛里没有“视像”,于是就在的加快中少了真切的身临其境的想象和体验。物理就是体验的东西。 用Working Model 2D仿真一下,这样。 有个不太恰合的动画,本来是说别的心理现象的,但是对上面提到的两个互为解法的题目的错答,可能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实验用场景意识给被试临时建立了一个记忆连接,然后被试就产生了错误应答。 所以必须的,我们偶尔会看到小伙伴们会犯一些特别特别低级的错误,气到你眼睛里冒火,但是我们必须理解: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这都是正!常!的!! |
|
来自: 新用户5228KeDY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