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有感·读《草房子》有感·读《活着》有感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有感》

程嘉怡

读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后,内心感受颇丰。这篇文章标新立异,不止是写作者旅行中的见闻,更道出了她的所感所悟。同时,作者的这次旅行也可谓苦难连连,不可不谓特别。

作者在这几天的旅程中,高原反应,缺氧,冻疮,高烧乃至骨折这样的厄运接踵而来。若是我自己,恐怕早就落荒而逃了,但作者却想的是“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可不是什么绝望,而是她在这壮美的大自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浑然忘我的表现。在匍匐在冰窟之中时,她说“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读后细细品味作者“反常”的心理活动,却越发感受到艰难困苦的真正意义。作者在旅行中身体状况愈来愈糟糕,对各拉丹东的理解和感受也就越来越深刻及动人心魄。我想,若是作者丝毫不受高原反应困扰,她怎能如此深切地体会到自然的威严,那种对人类不屑一顾的傲气和神秘感呢?若是她没有遭受骨折之痛,又怎会匍匐在冰面上,细细搜寻生命的痕迹?又怎会蜷缩在深邃的冰窟里,端详着冰山和冰川的“年轮”?她更不会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不会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也不会看到在绝境面前人类的探索精神是那样的耀眼……

也许作者的经历对于我们太过不寻常,但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艰难困苦的受益者呢?拿我自己来说,小升初的经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如地狱一般:日复一日地看着那些解不出来的数学题,一遍遍地背着古诗和单词,在同学们都去玩耍的时候,我不得不回家当一个“书虫”。我不知道这段经历对中国的教育是否有裨益,但至少对我个人来讲,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让我稳重了不少。那时候我听着别人的欢笑声学习,心中满是不甘,这却使现在的我即使在纷乱的环境中也能打开一本书,深深沉浸其中。那时候我简直要为了那些不知所云的题目晕头转向,这却使现在的我在阻碍面前不会自暴自弃,而是果断地站起身寻找解决方法。那时候我必须背下来那些我完全不感兴趣的古文和单词,这却使现在的我有了良好的语感和文化素养,言谈也因此不再混乱不堪。在我品味到这杯先苦后甜的咖啡的甜味时,我才对当初的痛苦感激不已。

历史上众多名人都对痛苦有过相当高的感慨而非谴责。拿破仑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泪尽撒哈拉的三毛也告诫我们“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你好好的利用了这苦难,就是聪明。”“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契诃夫如是说。而雨果也讲到,人在逆境里比在顾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可见这些令人敬佩的人们都是从深深的泥淖中爬出来后才得以闪耀啊!

卢梭说过: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就是生发壮志的沃土。这里的“弱者”“强者”不是指事业或是才华上的强弱,而是一个人的精神有多顽强。当下的艰难困苦就像是一把烈火,懦夫看到了会四散奔逃,只有勇者强忍着剧痛穿行过后才能迎接属于他们的鲜花和掌声。

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英雄们,或是矗立在各拉丹东雪山前的作者本人,亦或是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应该相信人类的卓绝风姿,只有在经历的不一般的磨难后,才会真正显现。

 

读《草房子》有感

彭至远

想必大家对曹文轩先生的著作《草房子》并不陌生吧。我曾三读《草房子》,但每次它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然而有一样东西是一成不变的——美。

作品讲述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平常却又摧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全书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

人格人情美。作品第一章描写了秃头男孩“秃鹤”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起初他同学捉弄、被老师嫌弃,他敢作敢为,以独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们,然而他得到的是越发的冷眼、孤独。再到文末,他的演出大获成功,他欣慰感慨的在河边啜泣。作者将他塑造得栩栩如生,将他人格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第三、七章则以桑桑好奇、新鲜的视角,描述了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蒋老师、白雀的一封封书信,也向桑桑缓缓敞开了那美好、朦胧的爱情之门。

悲剧悲壮美。我曾问过不少人:你认为《草房子》里什么地方最令人感动?给我的答复多是杜小康家的沉浮。杜小康家出了事故,亏欠无数,他则从原来品学兼优的班长,到了无学可上,甚至偷书学习的可怜孩子。作品所表现出的悲剧美,震撼人心,却也更体现出他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另外,秦大奶奶从舍身救人、思想上巨大的改变到落水身亡这出悲剧,读之也令人心酸。

生命生死美。作品第九章,桑桑染上重病,桑乔四处寻医未果。当死亡的阴影真正笼罩到你身上时,你才会感受到那深入骨髓的恐惧,也正是因为此,桑桑在死亡体验中才有了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而温幼菊老师对他的开导,更是让他学会了直面恐惧和死亡。从这个小小少年的身上,我感受到动人心魄的美。

荡漾于整部作品的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应善于发现、体悟身边的美,正是因为有了这珍贵的情感,我们才会有对生活的积极,对学习的热情,对他人的善意。这是我对《草房子》美的理解。

 

读《活着》有感

陶宇譞

勇气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题记

余华《活着》,这本书很短,短到只用几个小时便可把它读完;这本书很长,因为它记录了一个人一生艰苦的漫漫长路,而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花一辈子去深思,去回味。读完后,不免会让人想到一个问题:活着,需要什么理由吗?

主人公福贵本是家境优渥的少爷,有着美丽能干的妻子家珍,但他嗜赌成性,在一次赌注中赔光了家产。父亲因此失去尊严,伤心过度而去世。改过自新的他做起了勤苦的农活,母亲却因重病卧床不起,在求医的路上他不幸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早已过世。女儿凤霞因难产出血而死;儿子有庆献血却因为医生失职多抽而倒在了医院;妻子家珍劳累过度累死在床;孙子苦根也因为太穷贪吃豆子被撑死。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位至亲,最终买了头牛,起名福贵,牵着它走过余生。

 也许福贵生活的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太遥远,我们体会不到那时生活的艰辛,但看到福贵的一生,我顿时发现,活着,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于说很难很难。

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到一个人因为目标失败或者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一蹶不振,甚至去死,都太正常不过了。他们也希望能活的成功,让这场生命之旅有意义,但无奈未遂,最终他们选择了死亡这条不归路。而也有一些人,内心向往活着,命运却为他们下了否决书。一口气,一滴水,抽一袋血,吃一回豆子都可能将人置于死地。因为在生命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生活实属不易,再加上福贵所处的时代,这些经历着实令人心碎,而生活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承受与坚强。要活着,用顽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用不屈的精神武装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

所以“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给我的感动点。

思绪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想,我心里有了答案: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活着,短短两个字给予了人一生最简短的总结,也给予了人们最大的勇气。就像作者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真正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和平庸。”因此,战胜苦难,才能好好活着。

《活着》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活着”的艰难,人为什么活着,是因为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正是因为异常艰难,人们愿意看到希望才会选择继续活下去,活着也因此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这才是“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真正含义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