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陈昭君诗词

 杏坛归客 2021-10-10
作者简介

孔汝煌,1938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退休高级讲师。曾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二届理事,现为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华诗教》编委会主任(常务),浙江诗词与楹联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主编出版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中华诗教年鉴2005》等,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

赤子之心  以天合天
——评陈昭君诗词

孔汝煌   

浦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诗社月泉诗社的故乡,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诗性文化根脉延绵至今。近年来,成功创建全国书画之乡、诗词之乡。如今已是翰墨遍闾里,弦歌动四方。浦江文联主事者要我为第三届农民诗赛中涌现出来的优胜者陈昭君的诗词说点看法,作为浦江诗教文化创建工作的亲历者与成果的见证者,乐于写下读后的感受。

作者的诗心,即童心、赤心跃动在笔端。明李赘曾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用“赤子之心”感受世界。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第二次天真”与“健康的儿童性”概念(马斯洛《存在心理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与之相通。启示诗者要以童真的眼睛才从寻常事物世界中发见审美价值,并为之而欣喜迷狂。试看作者笔下的故乡人文、山水之美:


旖旎牙湖碧水盈,乘舟入谷绕峰行。 
丹崖摩日观鱼跃,玉漈垂虹唤鸟鸣。 
满目苍林深蔽路,一湾溪涧漫弹筝。 
烟岚调墨云调色,绘写南山十里晴。

——《咏白石湾》

哈气轻呷拂面香,百般鲜辣齿间藏。

防寒解冻无需火,暖胃舒心何必姜。
邀友呼朋同举箸,谈天论地再加觞。
山珍海味皆尝过,难比街头一碗汤。

——《浦江牛清汤》

仙华山下,翠湖连通济,云蒸霞蔚。神丽峡奇春不晚,白石秋潭波澈。宝掌清幽,双姑隽秀,马岭风光绝。民生花海,茜溪诗韵层叠。     迎会剪纸龙灯,乱弹曲调,吟唱三江雪。笔墨圣贤忠孝卷,郑氏江南参阅。传统风情,上山文化,泉恋千年月。丰安如画,痴迷多少豪杰。

——《念奴娇·浦江颂》

寻常人眼中的山川风物在作者的“诗心”观照下变得美不胜收、痴迷古今。

浪漫派诗人以“自我表现”为宗旨;德裔美籍美学家苏珊·朗格是“自我表现”说的主要反对者,她指出:“艺术家表现的不是他自己的真实的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5页)。创作者应如何使所要表现的人类普遍感情涌现于作者笔下?这就必须要找到黄宗羲所言“一时之性情”与“万古之性情”、或“一情”与“众情”两者之间的交叉点、重合点与结合点。由此看作者在作品中的抒情大体是较好地反映着社会的普遍感情,从而能一定程度地感染读者。试看作者形象地表达作为浦江人,为故乡面貌在深化改革中所呈现的历史性变化而喜悦赞美之情:

秀丽壶源西贯东,隔江横卧一骄龙。四时风雨依然立,千载乡魂别样浓。   情历历,景重重。长亭聚散古今同。渔歌残照廊桥梦,尽在如斯山水中。

          ——《鹧鸪天·廊桥梦-----美丽乡村之虞宅席场桥》

且趁凉风霁雨时,缤纷伞下踏嵩溪。窗前惊见机梭影,院里闲横垄上犁。    穿曲巷,步斜堤。枕流漱石履花泥。依依恍是桃源境,回首峰峦架彩霓。

——《鹧鸪天·嵩溪行》

乡魂、乡情在“如斯山水”间千载萦绕,而田园经济的象征物“机梭影”与“垄上犁”却已成陈迹。

意大利美学家维柯说:“⋯⋯最初的诗人们就用这种隐喻,让一些物体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它门也有感觉和情欲,这样就用它们来造成一些寓言故事。”(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朱光潜在这段话后特别用括号注明:“这些就是近代美学中的'移情作用’”。我国的传统诗词中利用移情作用的诗例甚多,如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宿白鹭洲寄杨江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我国传统的赋比兴手法也与原初诗性思维和移情作用有着深层的联系机制。作者陈昭君的诗词在移情写景抒情以及运用賦比兴手法方面都较为自觉。如:

漫步长廊且倚栏,无边春色秀娇颜。鸳鸯嬉戏清波漾,鸥鹭翻飞玉露弹。 山似黛,柳如烟,诗情摆渡水云间。轻言欲做湖中鲤,拂面东风笑我癫。

——《鹧鸪天·春游通济湖》

雨后莲湖别样娇,香风诱我画船摇。琼珠碎落碧云霄。    出水朱颜情怯怯,连天翠墨韵滔滔,一波是画一波谣。

——《浣溪沙·檀溪赏荷》

身临通济湖如许春色,檀溪荷香阵阵,恨不化身湖中鲤鱼、画舟,与碧波同欢共歌。这些表达基本是借助移情作用。

帘卷夜窗幽,佳人绿绮柔。
抚弦珠玉乱,拈指涧泉流。

一曲清音绕,千江明月愁。

惜无公瑾顾,谁共这轮秋。

——《听琴》颈、尾联

琴声可以化为在抚弦中乱跳的珠玉,可以化为在指间流淌的山涧泉流,可以在梁间耳际环绕,可以与千江明月诉愁,精于音律的周公瑾既已远去,这琴声正堪与我共享此刻的秋夜清韵。这是典型的比而赋。结尾处慧心独具,反用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望幸原意,写出了新时代女性诗意的自尊、自信。

细雨丝丝,缠绵锁住江堤柳。石桥依旧,桥上风牵袖。 伞下成双,伞外人空瘦。曾记否,这边窗口,有个人儿守。

——点绛唇·窗外

此词似受卞之琳名作《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启示而联想,用的是情缘境生、兴而赋的手法。

这些艺术追求都接近庄子《达生》所言“以天合天”,即以人的天然素朴之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的境界。移情、赋比兴与《易传·系辞上》所言“立象以尽意”的意象初义皆蕴其中,见出原初诗性思维即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核心的感性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基础作用。陈昭君于此颇有感悟,从而力图建构朱光潜所说的“同物之境”或“超物之境”——个性化的意象世界之美境。

作者已破诗门而入,既越藩篱,期登堂奥,则更需“爬羅剔抉,括垢磨光”。而如《冬晨游西山公园》、《东坪高山茶》等律诗中两联动辞同位,使句法雷同;有些比喻之喻、本体间相似点过少或涵盖不周致意不贴切,如《秋夜自语》整体不错,唯尾联“写诗不为当名士,只倒心头水一瓢。”中,“水”喻“愁”常见,但心头要借诗倾诉的应有更广泛内涵,却是“水”所无法比喻复盖的。律诗最于工稳绵密处用力,此类细节不妨留意。

此外,在与诗友切磋对作者创作的看法时,得到重要的反馈信息。以为年轻的诗作者应更多关注时政,传播弘扬主旋律;农民诗人尤其应多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离开这些,一味追求逍遥飘逸,就会偏离中国传统文化诗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极应引起重视。

期之殷,责之切。允或过于苛严,期作者谅之。不当处请批评指正。

             2017年11月15日稿,16日改稿。

孔汝煌书法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