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那年那月那故事】◆马奎秋

 齐鲁文学 2021-10-10


作者简介

 
马奎秋,聊城市茌平区人。喜欢在生活中收集情感的浪花,并把它诉诸成文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乡村泥土的芬芳,并愿用拙劣的笔书写那酸甜苦辣的人生。

那年那月那故事




说起来,这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了。当时,我正在我们村里的一所小学校里代课,教的是小学五年级,和我同班任课的是一位姓刘的老民办教师。
刘老师性格开朗,说话非常幽默,言谈之中,有时竟妙语连珠,且很有艺术性。尽管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年龄了,但他和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并无鸿沟,关系极其融洽,很是谈得来。那时,我们年轻人聊天时,背地后里都好称呼他为老刘。老刘这人,事业心极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他所教的科目每次考试总是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老刘这人还乐于为善,比如老师们的自行车坏了,扎胎了,链子断了,或是车轮蹭盖瓦啦,只要求着他,他总会抽出时间来给你修上。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特别的冷,土路的路面都被冻裂了缝,好像是地球又迎来了一个小冰河期似的。有一天,下着大雪,是那种鹅毛大雪。路面上铺着厚厚的积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得响。老刘的家距我们学校有五里之遥,因雪大路滑不能骑自行车,老刘只好徒步来学校上课。没曾想到,在路上,老刘不慎滑进了路旁边的沟里,并且扭伤了脚脖子。来学校后,他不停地抱怨天气,并向校长请假说他决定明天在家休息一天。第二天,凛冽的北风嘶鸣着,空中依然飞舞着雪花。大家知道,老刘扭伤了脚脖子,况且又请了假,肯定是不来了。谁能想到,他竟然又来了。不过,不是徒步,而是套着他家那头小毛驴坐着地排车来的,车上还装着两捆玉米秸,那是毛驴的中午饭。那时,外村的老师中午不回家,都在学校里吃中午饭。我们笑着问他为何又来了,他却郑重其事地说,还不是因为舍不得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吗,不见孩子们总感觉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心里空荡荡的。老刘的一席话竟使我们这些老师们好一番的感动。
后来,老刘自然转正成了正式的老师,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去了别的学校任教。而我,因为是代课,工资低的不能养家糊口,故,也辞去了这个职业,转而去工地上干建筑去了。
老刘不抽烟不喝酒,最大的嗜好就是爱打乒乓球。那时,每个学校里都有乒乓球案子,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们去娱乐。不幸的是,老刘在一次打乒乓球时不慎摔倒了,因年龄大点了,去医院检查时索性做了个全面检查,没想到却查出了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这犹如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他,因为他热爱教育事业,他热爱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不愿离开百花园里的这片热土啊。
得到老刘患病的消息后,我一直就想着应该抽出时间来去看看他,然而,还未等我来得及去看望他,却听到了他驾鹤西去的噩耗。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竟成了我终生的一大遗憾!好在,有老刘赠予我的他写的一本诗集为念,可在怀念他的时候能在诗中再次聆听到他的心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