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7—策点检为天子

 启书有益 2021-10-10

请平常心看待,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也不是优秀的散文。《大宋十八朝》,纵贯三百年风云,每集三五千字随性而作,不定时更新,清新易懂,可读性强,老少皆宜。看书不再打瞌睡,换个思路读历史,一上手就放不下,欢迎关注、留言、转发、批评……

回顾前事,请猛点下列链接: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1—出发乃是少年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2—老郭高调登场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3—刘氏集团破产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4—柴氏幸运上位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5—生活在于折腾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6—后周一路凯歌

为方便书迷,本文提供音频,值得拥有:

至于柴荣的病,有个神传说。

说是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五月三日,马上就要对战契丹,柴荣骑着马,到高处查看地形。当地老百姓赶着牛、挑着酒过来表示欢迎。柴荣很高兴,顺口一问:“老乡,这是啥地方哇?”

老乡说:“这是病龙台达瓦。”

柴荣心头咯噔一声,然后一言不发,低调下山。当天晚上突然发病,卧床不起。

这是中国故事的套路。商朝闻太师死于绝龙岭,三国庞统死于落凤坡,隋末裴元庆丧命庆坠山,李密死于断密涧……文化人编出来的故事而已,哪有那么多巧合?

柴荣作为一个连庙宇都敢强拆的人,还怕你啥风水迷信?

实际上,34岁开始坐拥天下的柴荣,有着自己的宏伟计划:十年时间打天下,十年时间搞经济,十年时间享太平。

五年来,他战高平、收淮甸、下秦凤、平关南。除了战场征伐,身为一个穷国的皇帝,他同时还要整顿机构、加强吏治、开垦荒田、减轻税负、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抑制寺院的躺平文化……

如何才能当一个轻松而威严的官?答案很简单,就只干两件事情。

一是安排任务,把自己的头上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责任全部分摊下去。二是督查检查,发现不听话的,利用手头职权,搞整他就完了。就算他做得好,也根本不需要表扬奖励啥的,告诉他,做好这件事情是他的职责。

多简单的为官之道,你一个皇帝竟然懂不起?

柴荣自然懂得起。但是,他干的事情,涉及太多的利益纠葛,光是自己发布命令,多半还出不了首都,基层可能连文件都收不到。不亲自搞,不得行。

总之一句话,柴荣的病,是累出来的。

显德六年(959年),39岁的后周世宗柴荣驾崩。留下孤儿寡母,还有一个后周帝国。

弥留之际,柴荣最不放心的,就是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一个小孩,如何搞得过那些从政多年、老成世故、久经沙场的大臣?

临死前,柴荣对这些做了安排。封太子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册立大将符彦卿的女儿(前任皇后的妹妹)为皇后,这就搞成一家人,老符就不得有啥别的想法。给儿子安排了三个靠谱的辅政大臣,并且把都点检张永德予以免职,安排年轻有为的赵匡胤替代。

这个殿前都点检职位,相当重要,直属皇帝近卫军统领,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亲兵,大内高手、高级保镖,责任重大。而国家的军权,则在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手中。

柴荣布下的局,就是让这些人相互牵制,免得一方做大做强,不好收拾。

赵匡胤隐约感觉到形势不对,就打算先行撤退,看看动静。柴荣去世后一个月,赵匡胤给朝廷请假,说家里还有事情要处理,就回到了属地归德府。

之后的半年时间,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赵匡胤的好朋友慕容延钊填补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职位。“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王审琦担任了殿前都虞侯,这都是些铁哥们儿。

转眼就是大年正月初一,刚登基几个月的小皇帝柴宗训按照惯例,召集群臣召开年终总结大会,接受朝贺。大家喝着酒、唱着歌,诉说着“新年快乐”,表面上看,一派歌舞升平。

国家的高规格欢喜大会正要进入高潮,忽然收到北方镇州、定州的紧急电报,说是北汉和契丹联合进犯。这明显是挑选了时机的,多半这种逮猫儿心肠已经策划很久了。

北汉一直就是后周的死敌,当年太祖郭威从后汉手中夺来了后周政权,北汉实际上是后汉的一支,皇帝刘崇对后周的仇恨一直都在。辽国一直就对后周虎视眈眈,前些年挨了后周的打,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双方联手,效果吓人。

一个七岁的小孩子皇帝懂个啥,还以为在做游戏呢。聚会是搞不成了,现场乱作一团。大家把宰相围住,商量对策。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三位顾命大臣面面相觑:“焦人,这可咋整?”

慌乱之后,终于冷静下来,研究对策。民主协商是个好方法。

最后商议结果是,事情已经发生,就要正确面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管他来的是啥,打就是了。作决策很简单,但谁来执行是个问题。

把外面镇守边关的将领抽调过来显然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需要京师驻守部队外出迎敌。能够担负起这个责任的人,左看右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韩通,要么就是赵匡胤。

韩通是万万不可以离开京城的,他一走,就代表全国的军事力量都要跟着走。那么,答案只有一个,由禁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亲率大军北伐。

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三位顾命大臣问:“大家决定推选你去,有意见没得?”

赵匡胤说:“意见不敢有,但是要给我几个人。”

“这有啥问题,你随便选。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韩通也表示:“部队的问题,你开口,我支持到位。”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后周大军出征北上。担任前锋的,是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随军出征的将领中,还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等。

赵匡胤带走的兵力,大部分来自韩通的支持。他自己的嫡系部队,则留下驻守京师,保卫皇宫安全。

新皇登基不久就有外敌入侵闹事,老百姓相当恐慌。而朝廷内部,也显得十分混乱,因为在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竟然不晓得从哪儿冒出了一块写着“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

在周世宗柴荣去世前,民间就出现过“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不迷信,但有点紧张。当时的都点检的张永德,是他姐夫,本来可能没得啥野心,但周世宗自然而然想到了后晋取代后唐的历史故事。后晋石敬塘就是后唐的驸马女婿,多靠谱的亲戚,不照样打番天印取得皇位?

柴荣越想越焦人,感觉这小木牌太过诡异,于是撤了姐夫张永德的职,改用看上去相当忠厚老实的赵匡胤。

这次赵匡胤兵北上,京师竟然又出现“点检做天子”的牌子,民间甚至流行起“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谶言。

想当年,契丹侵犯后汉,枢密使郭威率军北征。后来,在澶州突然兵变,将士用一面黄色旗帜,给郭威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政权。现在,赵匡胤北上,和太祖郭威当年情况如出一辙。难不成历史重演?

赵匡胤可能实际上是没有野心的,至少这个时候不敢。

史书上说,赵匡胤相当焦虑,回家后,自言自语:“这谣言太厉害了,该咋整啊,焦人。”他妹妹拿着擀面杖出来,批评他:“大丈夫面临大事情,要自己做决断,回来威胁我们这些女人有啥意思?”赵匡胤转身就走。

出征之前,他竟然独自一人前往韩通家中拜访。韩通的儿子韩微建议说:“老汉,耿直点,杀了他!”

韩通竟然没有同意:“马上出征在即,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现在有啥借口杀他?就因为一句谣言?再说,人家一个人来,杀了咋向社会交待?”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大军如期抵达距离开封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天色已晚,下着小雪,部队就在陈桥驿安营扎寨。安顿规矩之后,军校苗训悄悄给赵国胤的亲信楚昭辅说:“大哥,不瞒你说,我学过观星术。就在前天,我发现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一个黑、一个亮,在打架。”

楚昭辅一愣:“你说些啥聊斋?我咋听不懂呢?”

苗训接着说:“干脆我把话给你挑明算了。那个偏黑的太阳,就是大周。那个亮着的太阳,就是赵匡胤赵大帅!”

楚昭辅大惊失色:“吹牛不上税,你有啥证据?”

苗训说:“天象都出现了,马上就要应验,你慢慢看嘛。一般人我不敢说这个。注意保密。”

自古以来,宣传工作都极端重要,舆情应对,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需要保密的工作,流传得更快。没得一个时辰,这一番对话就在军中传开了,大家都私下说:“你听说没得,巴拉巴拉巴拉……注意保密……巴拉巴拉巴拉……我觉得,巴拉巴拉巴拉……”

大家三五两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形势,内容基本接近。

先皇已去,小皇上年幼且不懂政务。外敌当前,大军出征,奋力杀敌、出生入死,我们是为了啥呢?现在赵都点检,为人仁德,战功卓著,简直就是天命所归。我们要先听天命,顺应时势,再说打仗的事情。

这一夜,赵匡胤喝得大醉,一夜无话。

第二天凌晨,赵匡胤还在沉睡之中,就有不少将士手握兵器,围在帐前,更有人准备进入帐内。一时间,呼声四起,众将士高喊:“强烈要求赵匡胤赵大人当皇帝!(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

本来事情可以水到渠成,这时候却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要不得!”

大家一看,却是赵普。赵普用手势让大家静一静:“莫闹!莫闹!”

他严肃地说:“不想混了?我们赵大人对当今皇上,对大周,那是忠心耿耿,天地可鉴。绝不不准你们胡闹!各人赶紧回到岗位,该干啥干啥去!”

大家平白挨了一顿训斥,回到营帐,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不对嘛,我们既然已经吼出来了,这个事情如果没有搞成,全部都是忤逆大罪,是要遭诛九族的。不得行,这个事情不能就这么完了……”

没多大一会,大家伙又回到赵匡胤营帐前聚集,强烈要求:“必须拥戴赵都检点为皇帝!”

赵普又过来阻止:“一个二个咋不听劝呢?都说了叫你们不要胡来。现在,北汉和契丹联合侵犯,国家危难当前,大家一定要讲政治、顾大局,不要把我们的都检点大人拖下水!”

大家一听这个说法,再也稳不住了,如果不拥戴赵匡胤为皇帝,恐怕性命不保,于是继续申请说:“当今皇上年幼无知,我们在外面抛头颅、洒热血,他又能做啥?必须先顺应天意,立点检为天子。打仗的事情,后头再说。”

这时候,赵匡胤的亲兄弟赵匡义主动站出来,义正词严地讲:“兴王异姓,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各位将领,一定要管好手下军士,进城之后,不准烧杀抢掠。只有人心安定,才能成就大事。天下易主之后,共享富贵!”

众人高呼:“好!好!好!”

赵普就进去,把还在沉睡之的赵匡胤叫醒。赵匡胤刚刚走到帐外,众将士立刻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跪下山呼万岁。赵匡胤赶紧推辞:“这怎么可以?”

将士答:“这个真的可以!”

赵匡胤说:“这是背叛皇上!”

将士答:“你就是我们的皇上!”

后世著名儒学大家王夫之在《宋论》里面如此评价“陈桥兵变”:“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盘而文教兴,染掠杀之余风而宽仁布,是岂所望于兵权乍拥、长莫著之都点检哉?”

这一段话,既肯定了赵匡胤兵不血刃改朝换代的能力,更对赵匡胤其人的运气感到惊讶。

无疑,和以往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相比,赵匡胤的皇权之路,是最为平静的。

赵匡胤推让一番,无果,只好当众宣布三大纪律:“太后、皇上,我曾面北侍奉,尔等不得冒犯;朝廷文武百官,曾跟我平起平坐,比肩共事,尔等不得凌辱;国库、百姓之家,尔等不得掠夺!遵令者重重有赏,违反者格杀勿论!”

这次陈桥兵变,怎么看都像是郭威当年黄袍加身的升级版。只不过,郭威当年用的是一面黄色旗帜,而赵匡胤用的却是龙袍。

清人乐蒙泉写过一首诗,说:“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在古代,黄色象征皇权,莫说是黄色的龙袍,就是黄色的内衣都不敢。

这龙袍是突然从哪冒出来的?你猜。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顺便问一句,你关注我没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