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3点没做对,越努力越累!

 闲云野鹤qpab3u 2021-10-10

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不仅在于努力,更关键的,在于他的判断力——认清自己、认清世界、认清事件的核心......

归根结底,所谓财富、地位的差距,除了少部分运气使然,更多的是认识水平造成的差异,一旦你的认识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境遇也会随之大不相同。

以下,Enjoy:

作者 | 王志纲,智纲智库创始人、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来源 |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01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做战略咨询几十年来,我服务过成百上千个客户,有各级政府官员,有富豪,也有“引车卖浆者流”,不得不说一个老生常谈的普遍存在的道理,那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是针对当领导的人来说的。

任何能当领导的人就相当于一个木匠,他手下的人才就相当于木匠的工具箱。有人相当于斧头,他可以大刀阔斧地往前走,如果领导没把他当斧头,把他当锯子用,最后领导也亏了,他也毁了。

有人相当于推刨,就要用在刨平的地方;

有人相当于凿子,就要用在深凿的地方。

所以知人善任是当领导的一个基本能力。

知人很难,知己更不容易。人才分两种,一种叫自用之才,一种叫被用之才。

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自己是哪一种人才。良禽都会择木而栖,而只有等待被“伯乐”相中的“被用之才”,才会有所谓的“怀才不遇”之感。

自用之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寻求自我实现的人才,他们小则敝帚自珍,扬长避短,任何诱惑和忽悠都不能打动他,他认定了自己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就不会被外面的东西所吸引和限制;大则会为身边优秀的人创造一个世界级的舞台,集众人之长开辟一片新天地。

我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多“被用之才”,他们把自己当成“自用之才”,弄错了定位。本来是唱戏的人,非要自己去搭台子。虽然很聪明,很努力,最后一辈子一地鸡毛,说到底就是弄错了。

只有弄清楚自己是“自用之才”,还是“被用之才”,才能客观地定位,实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认识自己的另一个层面,是要保持空杯心态。

最容易说服自己的那个人一定是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保持清醒,在充满未知的迷雾前保持初心,是通往战略的第一步。

而且越是成功人士,越容易认不清自己,老板就是这样,当他身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时,他眼中、心中、脑中盘旋着的只是生存。

名誉、鲜花、掌声这些虚无缥缈的“劳什子”对他而言,一钱不值,甚至是累赘,此时的老板是最虚怀大度的。

当企业走上坦途之后,在左右抬轿子、吹喇叭、擦鞋子的“忽悠”之下,他们几乎都自认为是禀赋卓异、天命所归,成功是必然的。

此时的他,要名利兼收: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若有不识相者还想去分光环,大多没有好下场。

02

自知的同时

还要认识世界

一个人的战略观的形成,和他对世界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

有些人把所处的世界当成一片简单、稳定且有着严谨规则的市场;

有些人视其为一片适者生存的黑暗丛林,有着无穷无尽的竞争和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

还有些人将其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综合体。

你如何理解你所处的世界,将深刻地影响你的战略观,同时影响你对世界的判断。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内心的投射,每个人所依仗的思维体系和决策方式背后都有着时代的深刻烙印。

想要准确地认识你所处的世界,就离不开宏大的格局和世界观。

我们所立足的视角和思考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认识。

只有超越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看待项目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机遇,在这个大坐标、大背景之下,再来分析整个中国的产业演变、区域竞争及特定市场与行业的微妙变化,最后认真思考:

市场需要什么?那么我们最适合做什么?什么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才能做到对国情、地情、政情乃至人情更深刻的把握。

03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认识论最核心的原则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天下的事情再大都不怕,最怕的是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颠倒轻重主次。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一个好的领导人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一句至理名言,叫“纲举目张”,即做什么事情首先把最根本的问题抓住了,其他的问题先别急,最后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层层推进,何愁解决不了问题?

很多事情看起来复杂,就是因为利益相关方太多,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和专业知识出发,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劲不往一处使,思路不往一处想,形成不了一致的纲领。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无所谓好或坏,但在众多道理中,一定有一个牛鼻子,是各个“小道理”必须服从的“大道理”,一旦抓住了它,方向就正确了。

什么是大道理?

其实就是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他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作主要矛盾。

只有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战略内在的复杂联系才能被揭示出来,才能带动次要矛盾的有效解决,进而推动战略的整体实施。

18世纪的一位法国战略学家曾说过,“真正的战略家必须有在一举之下将主要矛盾完全解决的本领”。

这种“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方法看似剑走偏锋,但对战略而言,有时候面面俱到、平衡各方矛盾、包容各门各户的“道理”反而意味着平庸和失败。

领导人太优柔寡断、耳根子软、拍不了板,自己又没有判断力,往往会请一批又一批的专家,从各种角度讨论来讨论去,把各种专家不同声音都囊括起来,让大家都满意。

这个时候,看上去似乎很民主,集思广益,但其实极其平庸。

真正优秀的战略是面对总体目标和繁重任务的,要从整体出发,总览全局,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或矛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正确认识各部分的属性、特点及其对整体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在众多领域和环节中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并找到能够快速产生市场效应的突破点和引爆点。最终让决策人和关键的核心层达成共识,然后着手实施。

即使是这样,也还是有一大部分群众持反对意见。真正做战略大决策必须是民主集中制,最后还是要有人拍板。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大道理,在大道理面前,一切小道理都要让路。

很多人一辈子分不清楚小道理跟大道理,因此抓不到本质,找不到必然。

成功时是风口上的猪,甚至不明白自己是怎么飞起来的。

还以为自己本来就有翅膀,一旦风向转换,就立刻掉下来也是必然的,这样的人在生活里面占了八九成。

我这些年走南闯北,为无数企业和地方政府做战略咨询,接触、见识过大大小小无数领导者。

好的领导人都是善于抓主要矛盾的高手,并且勇于直面矛盾,解决问题,进而继续往前走。

而失败的领导者往往遇到矛盾躲避推诿,分不清主次,在管理时事无巨细。

其实,领导人的“大道理”和“主要矛盾”,无非就是十二个字:看方向、搭平台、选人才、做服务。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关于作者: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中国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与意见领袖,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转载请添加身边君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

—— END ——

【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