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光义真的杀死了亲哥赵匡胤?72年后,一个官员讲了一种说法

 激扬文字 2021-10-10

宋太祖是传位于弟,还是被弟弟赵光义谋位所杀,历代颇有争议。

关于传位说,主要依据就是“金匮之盟”,说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把俩儿子叫到床前,交待遗言说,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再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关于夺位说,主要依据“烛影斧声”,说赵匡胤去世前夜,急召赵光义进宫议事,二人屏开左右,喝酒聊天,后来吵了起来,远远看去,只见赵光义在烛光下时而离席,时而躲避,又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大声说:“好做,好做”。当晚,赵匡胤就去世了,赵光义灵柩前继位,是为宋太宗。

以我多年接触宋朝史料的浅薄理解,我既不太相信“金匮之盟”,也根本不信“烛影斧声”,我以为,赵匡胤生前心里的传位对象,始终都是他这个亲弟弟赵光义。

原因:

一是功位相配。

赵匡胤的天下,基本是和弟弟两个人带着他那群铁杆手下一起打下来的(他们的长兄赵匡济早已去世,四弟赵廷美才10岁出头),赵光义功劳很大,“陈桥兵变”,赵光义是重要策划者之一,“皇袍加身”,赵光义是主要导演者,尽管有赵普和“太祖义社十兄弟”的倾力而为,但主导却是赵光义。宋朝建立后,天平并未统一,割据势力依然林立,兄弟俩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先后平定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军阀势力,在收复这些割据政权的过程中,赵光义既是策划者,也是领导者之一,厥功至伟。所以,继位,他是当仁不让排第一的人选,是最有资格的人。

二是合理合法。

封建时代皇权交接虽然大都是“父死子继”,但也有“兄终弟及”的,“兄终弟及”本身就继承制度之一种,商代前期王位嬗递便是传子和传弟并重,《史记·宋世家》载:“宣公病,让其弟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之通义也,我其立和’”,春秋时宋吴等国也有兄终弟及的。唐武宗李炎、唐昭宗李晔,都是“兄终弟及”登上皇位的,都合理合法的。

三是政治权衡。

赵匡胤是宋朝第一个皇帝,他去世前,朝局虽然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化解后算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赵匡胤一去世就说不定了,很多武将并未完全离开朝廷,或退休,也不是所有的武将都已经完全交权,他们拥兵可以自重的还大有人在。因此,继位者必须是一个能震得住那些武将的人,而这个人,必然是赵光义,因为除了赵匡胤,对建立宋朝功劳最大、在武将中威望最高、能够压住功劳赫赫武将嚣张气焰的人,只有他赵光义,其他人都无此能耐,也不能服众。

四是政治安排。

封建时代,特别是唐宋之际,立储君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比较明显的,就是立皇嫡长子为太子,这是告示天下,太子就是储君,就是老皇帝去世后将要继位的新皇帝;

另一种方式,稍微隐秘一点,不过也可以等同于立太子,就是将至亲中的某人(或弟,或子,甚至养子),任命为京城的府尹,并加封王爵,这也等同储君。

宋太祖去世时50岁,身体不好,多年征战又留下许多旧伤,特别是箭伤,他必然要作皇权交接的安排。从建立宋朝到去世,他在位17年,有充足的时间安排,他也确实做了安排,不过,他没有安排儿子,他4个儿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皆早夭,在身边的是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但赵匡胤直到去世前,都没安排其中任何一个为开封府尹,也没给他们封王,更没直接立为太子,给儿子们最高的官衔不过小小的节度使,可见,赵匡胤生前根本就没有传位给儿子的想法,因为没有预安排。

相反,他对弟弟赵光义则做了妥妥的安排,加官进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连连加封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这一系列的官衔和荣誉,一看就是储君的安排。

因此,在宋太祖的继承人问题上,既非“金匮之盟”的母亲之命,也非“烛影斧声”的杀兄夺位之嫌,继承人本就在宋太祖的考虑中,在他的预先安排中。

最近读到宋朝人田况《儒林公议》中的一段记载,更让我坚信了这一想法。书中记载说:

“太祖承五代易姓之后,知人心未固,以太宗身试囏危,有英睿之断,可以主天下,故居常以主社许之。一曰,太宗被疾惫甚,车驾幸其邸,勉令灼艾,因自指所御赭袍示之曰:'此当付谁耶?’末年,友爱弥笃,终以大宝授之。”

田况是宋朝建国45年时生的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与宰相平级的枢密使。《儒林公议》一书所记载的事情起自宋太祖建国初期,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止,可见此书应成于1048年左右,此时距宋太祖去世不过72年。

田况生活时代既离宋初不远,在朝多年,接触的又都是权力中枢的人,所言应该更接近真相,尤其他说:“太祖承五代易姓之后,知人心未固”,这确实是赵匡胤选接班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时的问题还不单单是武将的威胁,还有南方、北方的割据势力没有平定,统一还任重道远,只有赵光义当了皇帝,那些武将才会真正听话,统一的既定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难题,倘若让他那刚过20岁的儿子当皇帝,一个问题就能把他撂倒,那就真会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辙了,而且宋太祖也确实认为赵光义:“有英睿之断,可以主天下”,能担得起这个担子。

所以,传弟还是传子,这里的关键不是资格和身份的问题,而是时势所逼、大势所趋,只有把皇权的接力棒交到弟弟赵光义的手上,才能保证稳定,才能实现好既定目标,而最最关键的,宋太祖赵匡胤才真正放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