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观点 赵光义是哥哥赵匡胤政变的最大功臣,但坐稳皇位之后,局面产生了变化。 1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先后做了皇帝。 但赵匡胤一共有兄弟五人,还有两个妹妹,都是一母同胞。 长兄和五弟都早夭,只剩三兄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 其实他们最早都是匡字辈,后来因为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当上过皇帝,为了避讳,光义、廷美都改过不止一次名字。
我们就不深究了,统一以最常用的名字来称呼他们。 赵匡胤比赵廷美大二十岁,上面还有大哥,下面还有弟弟。 到赵匡胤掌握禁军军权,准备篡位前,三弟赵光义已经二十出头。 所以弟弟赵光义是协助赵匡胤改朝换代的最大功臣。 四弟赵廷美当年才十四岁,肯定还来不及参与政变。 陈桥兵变的另一个主谋,则是智囊赵普,后面也做了宰相。 2 赵匡胤打天下的过程中,对赵光义是非常倚重的。 公元961年七月,赵光义就被封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兼中书令。 不久,又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刚刚坐稳皇位,平定李重进的反叛之后,赵光义就“亲王尹京”。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我们知道,在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基本就是太子的标志。 当然,赵光义应该是太弟。 说明赵匡胤在登基后一段时间,确实有让赵光义作为储君的安排。 我们要看到,这个时期,是赵匡胤打天下的初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是很正常的。 而且当时赵匡胤正值壮年,其长子赵德昭也不过才十来岁,只有赵光义可以依靠。 在风云动荡的国内外形势下,把已成年的弟弟赵光义实际列为储君人选,是合理的。 但随着江南的渐次平定,天下大局已定,皇位也做稳了,儿子也逐渐长大。 这个时候,赵匡胤对于储君的选择,心态就与创业期不同了,也是人之常情。 3 到了宋太祖在位后期,对于储君人选,确实有一些蛛丝马迹,反映出赵光义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比如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 史书中透露出信息,指出在太祖时期,赵普和赵光义的关系不好,甚至是众人皆知的交恶。 赵普是宋太祖的第一谋士,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再到后面的治国理政,是最接近赵氏兄弟的人。 而且赵普在政治上非常老辣,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可谓奥斯卡级别的老戏骨。 所以他如果跟赵光义交恶,那一定是察觉了老板赵匡胤的意图,才有所行动的。 另外,到宋太祖去世前几个月,史书中还记录了一个奇怪的事件。 晋王赵光义的府邸地势较高,所以宋太祖数次亲临晋王府,监督工匠造大水车,将金水河的水源引入晋王府中。 这件事情非常奇怪,为什么要把水引入晋王府。 王府没有河水引入,有什么影响?除了可能影响花园造景。 而且晋王府邸也已居住多年,一直没水引入,偏偏是宋太祖去世前几个月,多次亲自监工注水,隆重的十分过分。 邓广铭先生分析,这时兄弟之间已经嫌隙很深,宋太祖监工注水一事,可能是一种“厌胜”的举措。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在这段记载之后,马上衔接一大段赵氏兄弟情深的过往事迹。 行文颇古怪,其实也有欲盖弥彰的味道。 引水就引水,扯什么兄弟情深,此地无银三百两,刻意在掩盖什么。 虽然史书记载的隐晦,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宋太祖晚年,对于皇储问题,是有很深的纠结的,赵光义并非当仁不让。 在如此微妙的形势之下,就发生了千古谜案——“斧声烛影”。 我们下篇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