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zjp67 2021-10-11

古代诗歌,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 1.上课倒是听懂了,但是一上考试就拿它没办法;

  • 2.老师一讲解就明白,但是离开老师,自己就变得读不懂了。

仿佛只有在老师的讲解下,带领下,才能理解诗歌。

但是,我们教育和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 第一,依靠书本,是为了最终摆脱书本的束缚;

  • 第二,依靠老师,是为了最终摆脱老师的讲解。

当我们无法脱离书本、脱离老师而自力更生、主动学习时,那说明我们的学习还远远达不到标准。我们总不能把老师一直带着身边吧?也总不能说一句话就立刻翻一次书吧?

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那么,学生为什么一离开老师,就读不懂诗歌了呢?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学到了“诗歌本身”的相关内容,却没有掌握到“学习诗歌”的方法技巧!

那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读得懂诗歌呢?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一、自主赏析“古代诗歌”4个方法介绍:

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把一首古代诗歌讲解给学生听的?如果我们老师讲解的过程给剖析出来,那么学生自己也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学习方法和启示。

通过梳理,我们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归纳为4个,分别是:

1.知人论世(作者/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先行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情况进行了解把握。

面对到一首诗歌,老师会带领学生去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对特殊历史环境的“还原”,来理解作者,从而理解这首诗歌。

2.以意逆志(翻译/理解)。

所谓“以意逆志”,实际上就是从作品整体出发,由浅入深地去理解诗歌。其内容主要包括“翻译”和“理解”。当然,“翻译”和“理解”两个词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翻译”是指将“诗歌语言”转换成“通俗语言”,或者叫做将“文言语言”转换成“白话语言”;而“理解”呢,是阅读者(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个体看法”。当然,这个“个体看法”主要包括对情感的辨析,对思想的质疑等内容。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要读懂《长恨歌》,还必须了解白居易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

3.化繁为简(结构/手法)。

所谓“化繁为简”,就是指将课文内容简化成几条自己容易理解的信息,包括对“诗歌结构”的梳理和对“艺术手法”的赏析。

之所以要对诗歌内容进行“简化”,就是为了“把书读薄”,“把知识读活”,方便学生去理解和记忆。如果没有这一步,学生就可能发生上面提到的情况,“课倒是听懂了,但是一上考试就拿它没办法”。

4.归纳主题(情感/思想)。

所谓“归纳主题”,就是对诗歌背后蕴藏的情感,作者的思想、观点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一首诗歌,如果不归纳它的主题,那就算不得真正读懂了它;当然,“读懂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我就是为了“读懂作者”。

从这个角度来讲,“作者—作品—读者”是三位一体的审美主体,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作者把思想情感写入作品,作品又把作者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读者借助作品又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实际上就变成了“诗人—诗歌—学生”的关系。学生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就必须牢牢记住这三位一体的关系。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作者—作品—读者”是三位一体的审美主体

二、学生自学“古代诗歌”的6个步骤:

上面这四个方面非常管用,也是老师在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如何使用呢?我们把这4个方法一共分解成6个步骤,帮助大家自学掌握:

第一步:理解题目——生疑。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是对诗歌的题目进行理解。理解题目的目的,就是“生疑”,即“产生疑问”。也就是说,拿到题目,学生必须紧接着就要做自己的大脑里面产生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是帮助、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

那么,面对诗歌的题目,学生究竟该如何“产生疑问”呢?

我们把诗歌的题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词性题目”,比如《湘夫人》《蜀相》《春江花月夜》等;一种是“动词性名词”,比如《长恨歌》《归去来兮辞》《书愤》等。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在诗歌当中,“湘夫人”为何一直没有露面?

1.名词性题目。

产生疑问:

  • ①是什么/谁?

  • ②怎么样?

  • ③为什么?

示范:《湘夫人》

  • “湘夫人”是谁?

  • “湘夫人”怎么样了?

  • 为什么要写《湘夫人》?

2.动词性题目。

产生疑问:

  • ①谁+动词?

  • ②动词+什么/哪里?

  • ③为什么+动词?

示范:《长恨歌》

  • 谁“恨”?

  • “恨” 什么?

  • 为什么要“恨”?

这些问题,学生在自学时,必须先行提出来,最好是一个一个罗列在本子上,像答题一样,问题和回答都必须非常清晰。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长恨歌》中的“恨”,就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第二步:了解作者——溯源。

“了解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也就是追踪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这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大帮助。思路如下:

1.作者是谁?

2.生活在什么时期?

3.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示范:《长恨歌》

  • 作者:白居易。

  • 唐代,唐代宗“中唐时期”,其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 和好友陈鸿一起路过马嵬驿相约写作(直接触发原因)。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雕像

第三步:梳理课文——翻译。

如果要问孩子的学习有没有效果,踏实不踏实,从这第三步“梳理课文”就可以看出来啦!因为这一个任务完成起来非常累,比较花费时间,绝不是吊儿郎当就可以完成的。凡是吊儿郎当,不认真,不踏实的孩子,都会在这一步“停滞不前”。然而,如果这一步“断”了,后面的几步就没法继续啦。

梳理课文包括两个内容:

1.翻译:学生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可以借助的资料有:课文下方的注释,翻译书,练习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

学生在翻译诗句(文言文也适用)的时候,需要注意:

  • ①不建议将工具书上面诗歌的翻译内容直接抄写下来;

  • ②最好的方式是:将重点字词的含义专注到课本当中,然后看着诗句,一句一句翻译;

  • ③如果翻译不过的,就看看工具书,回头再翻译,这个过程要经常训练;

  • ④翻译训练时,最好先用“口头翻译”的方式,等“口头翻译”顺畅了,再“书面翻译”。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在初学者训练阶段,“翻译诗文”必须逐句进行

2.理解:这里的“理解”只要是指“梳理结构”和“主题归纳”,其主要目的就是“化繁为简”,将诗歌内容简化,归纳出几个要点,让人看了之后一目了然。

①梳理结构:就是将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等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于是,《长恨歌》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结果归纳为“重色受宠——马嵬赐死——汉皇遗恨”,也可以概括为“贪色——误国——幻想”,这样,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就十分容易把握了。

②主题归纳:按照“化繁为简”的原则,用“两句话”的形式来概括诗歌的主题,这样方便我们对诗歌进行记忆。

于是,《长恨歌》的主题我们可以归纳为“通过对李、杨二人坚贞的爱情描写,来表达绵绵的相思之恨”,或者是“通过对李、杨二人荒淫享乐生活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唐玄宗贪色误国的批判之情”。

《湘夫人》,学生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通过写湘君对爱情坚贞不渝地追求,来表达作者对楚国君王的忠贞和美政理想的执着”。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把诗歌的内容结构梳理出来之后,诗歌瞬间就变得“简单”许多了

第四部:赏析名句——背诵。

一篇诗歌,最终留在读者心中的,不过是几句名句罢了。无论长短,只要我们读过的诗歌,都能够记得其中一两句典型的名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将诗歌“化整为零”,方便记忆和理解。

1.找出名句。每一首诗歌都至少有1个名句,一定要把那个名句找到,先勾画出来,在理解之后再摘抄到笔记本上。

2.分析名句。很多时候,诗歌的名句就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或中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你读懂了这某个名句,就基本上理解了整首诗歌。

3.背诵名句。背诵名句实际上是对理解名句的深化和巩固,如果我们不能背诵,就不能真正领会诗句其中的奥秘;当我们真正惊叹并领略了某句诗的奥妙,肯定也能脱口而出。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柳永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第五步:体悟感情——释疑。

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就不仅仅要去梳理诗歌的内容,更要去梳理诗中的情感,因为情感和主题紧密相连。体悟诗歌的情况包括两种:一种是“诗中人物的情感”,一种是“作者的情感”。

1.诗中人物的情感要和作者的情感区分出来。有的诗歌,诗人在写诗时,塑造了一个与诗人自己不同的“主人公”形象,凡是在诗中涉及到其他人物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时都必须对这个人物进行把握和分析。

《长恨歌》里面描写了“汉皇”形象、“贵妃”形象,这和作者自己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湘夫人》里面描写的“湘夫人”形象和“楚王”形象有关;“湘君”形象和“屈原”自己的形象有相似性;但是他们也不完全相同。

2.作者的情感很可能与诗中人物形象是重合的。有的诗歌,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形象重合,学生完全可以把诗中描写的人物和作者对应起来。像《书愤》里面的老翁形象就可以直接当成“陆游”;《一剪梅》里面的女子形象就可以直接当成“李清照”。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的“闲愁”,可以看出这是李清照南渡前期的作品

第六步:分析手法——运用。

很多学生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分析艺术手法”,因为这个“手法”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不好把握。为什么要去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手法”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这些都是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我认为,分析手法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阅读识别”,二是“写作运用”。

“阅读识别”:就是为了在我们阅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时候,能够准确地指出这首诗或者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尤其是在考场上,你要能快速的识别出来。

“写作运用”:就是把在课文中所学过的技巧、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当中,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所以,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分析手法”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手法”,我们可以反过来对作者的创作进行理解:加入作者要表达“愁”情,他如何来表达呢?是“直抒胸臆”,还是“间接抒情”?是“衬托”,还是“对比”?作者为了表达情感,总会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很多诗人都会采用“先写景,后抒情”的写作思路

诗人经常采用的手法主要有:

1.借景抒情。先描写某种景物或某个场景,然后借助这个景物、场景的特征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2.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某种理想。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4.对比。作者特意选择两种场景或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作者内心的某种情感。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5.比拟。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来突出某种事物的特征,从而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这4个方法和6个步骤,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赏析“古代诗歌”

李煜用“一江春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愁情”,可谓生动而悠远

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知识”,不如学习“方法”。古代诗歌鉴赏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当你掌握方法之后,自己就可以读懂诗歌,不再需要长期依赖课堂和老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